相遇是人生的一種緣分,相伴是人生的一種幸運,相知是人生的一種福氣。當我們長大後,就會考慮婚姻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人生的進程,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但是他們不能陪伴我們一生,於是我們在特定的年齡開始尋找伴侶來陪伴我們度過之後的人生。
然而伴侶與我們並沒有血緣關係,所以與他們建立聯繫可能便是人生的另一個難題,有些人十分幸運地遇到了適合自己的伴侶,所以當經歷往後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時,便會有人與你風雨同舟,這真是一生莫大的幸運。
有些人則十分不幸,因為這種或那種的原因,與相伴之人不能一起生活到老,所以婚姻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它永遠不會隕滅在時間的流逝中,或者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離開不了這個話題,偉人也不例外,需要花費自己一生的時間去探索。
名門閨秀投身革命
上個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它對中國影響深遠,雖然在那個時代中國經歷過動亂,但是新思潮的湧來,也給中國注入了新的生機。在這期間,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受到新思想的影響,投身於革命中,卓琳便是其中一員。
她出生於1916年,家鄉在雲南宣威市榕城鎮普家山村,她的父親叫浦鍾傑,祖上也曾是書香門第,只是她的父親不願考取功名,喜愛經商,後來成為了名震西南的民族實業家,更是雲南有名的火腿大王,她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從小受到父母兄長姐姐們的喜愛,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名門閨秀。
在她上中學時,遇見一位信仰共產主義的老師,這位老師向學生們傳遞著的思想引起了她的興趣,這也是她與共產主義結緣的開始。
1931年她成為雲南省的代表前去北平參加全國運動會,但這卻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了,運動會因此停辦了,中國許多的事情從這一年變得不一樣了,她也在這一年離開了故鄉,踏上了求學的道路,1932年她考入了北平第一女子中學,1935年,她參加了「一二·一六」運動,1936年,她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了雲南第一個考入大學的女性。
1937年七月初七,盧溝橋事變發生了,它拉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作為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青年,她決定加入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之中,幾經輾轉,終於在1937年8月她來到延安,並考上延安陝北公學。1938年,她加入我黨,因為工作需要,她改名為卓琳。
這是她的新生,從蒲瓊英到卓琳,從蒲家女兒成為共產黨員,這些轉變見證了一位名門閨秀投身革命的過程。
與鄧小平結緣
她與鄧小平是通過他人介紹認識的,他們相識時,她才二十三歲,鄧小平已經三十多歲了,年齡上的差距加上彼此之間的不熟悉讓她有些抗拒小平。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她並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年齡結婚,在此之前她沒有見過鄧小平,只是聽別人說起過他,因此她兩次拒絕了鄧小平的求婚。
筆者想鄧小平作為一個年長卓琳許多的男性,自然會了解卓琳此時的拒絕的原因,因此鄧小平此時並沒有退縮,可能是時間給予他的一雙識人之眼,他發現了卓琳會是陪伴自己走過剩下一生的人,於是他決定給卓琳一些時間,讓她了解自己,讓自己也了解一下她,以此消除兩人之間的陌生感。
正是由於鄧小平的主動,為他們之間爭取到了走到一起的機會。在此期間,鄧小平也向她講述自己的情況,包括過往的經歷,有好的,也有壞的,同時還向她傾述自己的理想。
她在相處之中漸漸了解了鄧小平,也對他漸生好感,知道鄧小平是一個知識分子,雖然是工農家庭出生,但是在思想上面還是與自己十分契合,有共同話題,聊天也可以聊到一塊。
這段時間的相處消除了卓琳許多的顧慮,女人總是感性的,當遇到合適的人時,之前種種的糾結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反而變得十分果斷,於是沒過多久她便與鄧小平結為了夫妻,成為了鄧小平的第三任妻子。
相守餘生
此後,她便一直跟隨著自己的丈夫,當鄧小平離開延安奔赴前線時,她也先後在八路軍129師師部秘書科、中共中央辦公廳等單位工作,同時她還擔任著婦女訓練班的隊長。
她與鄧小平一生共生育了五個孩子,每當鄧小平率領部隊解放一個地方時,她就帶著孩子們趕到那裡。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她帶著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與丈夫相聚,這時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她提出了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的要求。
或許是因為有許多的前車之鑑,作為與丈夫心心相印的妻子,她自然也明白丈夫心中的顧慮與苦心,並且也懂得這其中的道理,便也同意了丈夫的要求,於是當一些單位或者團體邀請她前去工作時,她都拒絕了,只是一心一意地給鄧小平當秘書,幫丈夫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鄧小平背後奉獻著。
可能夫妻之間就是這樣的,兩個人之中總要有一方要為成就另一方而奉獻自己,也正是因為其中一方無私的奉獻才讓他們的家庭能美滿和諧,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相濡以沫,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相處使得奉獻的一方沒有了自我,兩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但是筆者想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其實夫妻之間的相處在於夫妻自己,處理得好便是好,處理得差便是差,每對夫妻之間的相處是不一樣的,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當然夫妻之間除了相處的問題,還會面臨許多其他的問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鄧小平受到錯誤批判,作為妻子的她也為此受到了牽連,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相伴丈夫多年的她毫不猶豫也到了江西,與丈夫一起在那裡度過那段艱難的歲月。
後來,鄧小平同志恢復了工作,卓琳也隨之恢復了工作,1973年她在國務院辦公廳任機要秘書,1978年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直至她退休。這麼多年,卓琳一直恪守對丈夫的承諾「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謹慎」。
小結:
姻緣是一種神奇的緣分,有些人相愛,可是生死隔離了他們,可能這便是人生莫大的悲哀。因此當遇到合適的人,能與他相守一生,無論以後的生活是富裕還是貧窮,都能一生生死不離,筆者想這些都是令人感動的,正如卓琳那樣,所以她這一生感到的應是幸福。
有人說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人,卓琳更是如此,她本是嚮往革命,信仰著共產主義之人,本也可以像許多革命同志一樣,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一番事業,但是觀看她這一生的履歷,仿佛都與秘書掛鈎,可這正是她恪守自己對丈夫承諾的體現,她就如同草地上的綠草,默默地守護著身旁的紅花。
雖然自己這一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可是她卻得到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與丈夫風雨同舟五十八年,這是鄧小平的幸運,也是她的幸運,人生得一相知相伴之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