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媒體拷問!農大的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2021-01-09 騰訊網

又逢一年畢業季,就業成了學生與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農業大學官方就業統計表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5144位畢業生中,僅有400餘人畢業後直接從事農林牧漁業,而縱觀2017、2016、2015年,這一數據正在逐年顯著減少。中國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們畢業後都去了哪裡?那些當年畢業後選擇農業的學生們如今境況如何?大學生畢業做職業農民有沒有明顯優勢?

央企與生態餐廳 兩位室友的不同人生

於萌2011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專業畢業時,還不曾想過自己如今會成為一名建築類央企總部的職員,專門負責外事服務相關的工作。現在每天和審批手續打交道的他,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種子公司負責「十字花科和傘形科」新品種的生產與實驗。那時於萌的日常就是繞著全國跑,挑選地區安排對種子進行測驗,以判斷新種子是否有能力進入市場。

這份工作和於萌大學專業十足對口,但他只做了兩年。3000元月薪實在太低是一方面;頻繁在鄉村出差停留,讓於萌覺得自己每月近半的時間都處於信息閉塞狀態,這讓他很不習慣。

但真正讓他下決心轉行的,還是對農業類工作從業前景的擔憂。「我覺得這個行業很難實現普遍性的收入提升,即使增收也會少於其他行業,整體發展上對政策依賴性也太強。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感覺。」種種顧慮之下,於萌最終選擇了離開農業,經過幾番調整,他來到了現在的崗位上,「雖然專業荒廢了,但我不後悔我的選擇 。「

而和於萌的大學室友,則選擇了一個截然不同的道路。李庶,2011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這是他依著自己的興趣選擇的專業,也是如今「最慶幸的事兒」。畢業後李庶先去了中國農科院做了一名科研助理,但很快因為「研究理念不合」辭職。隨後的幾年裡,他在有機農場裡做過技術,在回龍觀開過饅頭店、蛋糕店,也辦過教育公司。而現在,李庶正和農友們合作,從全國各地的生態農場採購原材料進行面點加工,在順義有了家自己的小餐廳,專門售賣生態有機主食,並計劃在將來開墾屬於自己的種植地。

換了這麼多職業,李庶終於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人生最喜歡的事兒。「我一直就是想種地,從小就愛種花侍草。」現在,餐廳裡不僅有很多城裡人慕名開車找來,外賣方面也人氣十足。李庶平常活躍在順義,每周視情況而言「進城趕集」,參加不同的農產品集市,藉機宣傳自己的餐廳,為將來發展尋找機會。

5144位畢業生 「務農者」不到500人

當年班級裡30位同學,李庶是畢業後唯一還在一線能接觸農業種植的。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一位專門組織有機農業市集的專業人士就向記者感嘆過,這些年農大的學生畢業後從事農業的人太少了,她公司裡各行各業轉型過來的人都有,但農業專業出身的只有一位。

從記者找到的中國農業大學就業生取向數據統計結果來看,至少就該校而言,從事農林牧漁業等一線農業工作的畢業生,正在逐年減少。

中國農業大學共設有18個學院,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醫學、哲學等9大學科門類。其中本科專業65個、雙學位專業10個、碩士點144個、博士點95個、博士後流動站15個。農業相關專業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主攻方向,其在課程設置上也是重中之重。以本科為例,記者在中國農業大學官網上找到了一份2013年招生專業名稱與課程方向表,其中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生物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等專業設置全部屬於農業相關。水利與工程學院內也專門設有農業水利工程及農業環境建築與能源工程專業。而經濟學院和人文發展學院內除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專業外,同時還設有農村區域發展和農林經濟管理(農業商務)專業。這一數據,或者可清晰表達,農業專業在中國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裡比重極大。

與此同時,記者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官網上找到一份《中國農業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依照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中國農業大學 2018 屆畢業生就業行業前三位分別為農林牧漁業,教育,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農林牧漁業作為中農大的傳統就業方向,2018屆5144位畢業生裡有超過400位投入其中進行擇業。而2017年,具體數據沒有標註。而同一網站上,2016年的數據報告則表明,當屆有近500位畢業生選擇農林牧漁業進行就業。再把目光跳回2015年時,當屆選擇同一領域的畢業生則逼近700人。

中國農業大學官網截圖

具體到各專業上的就業數據,記者檢索發現,就本科專業而言,通過專業名稱直觀判斷,涉農專業除生物科學、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園藝等理科實驗班畢業生全部升學外,其餘專業如應用氣象學專業共18人,而升學比例高達66.67%,出國比例為11.11%。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本科中升學比例最低專業,共28人,升學比例7.41%,出國比例卻高達71.43%。

對於農林牧漁業人數的不斷減少,李庶認為,這與收入直接掛鈎。「各個收入調查裡,農民收入都算是最低的,導致大家基本不願意從農。」

當然,從事農業研究、農業貿易也都算「從農」,但職業農民畢竟是基數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按照李庶的說法,記者查詢了農業部於2018年底公布的農民人均收入統計,據調查,2018年我國農人人均純收入預計超14600元,較2017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增速也在7%左右,和上一年基本相等。但相較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及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而言,農民收入仍舊整體偏低。

班裡唯一的「女農民」 種草莓養活自己

雖然收入一般,但每年的畢業生裡,仍不乏李庶這樣「用愛發電」的人。劉香萍,湖南人,2013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專業,如今是一名日常生活在昌平小湯山種植草莓的職業農民。與李庶一樣,劉香萍也是她們班裡當年20多個畢業生裡,現在唯一一位在一線從事農業種植的人。畢業後,劉香萍先是在公司裡找了一份銷售的工作,但因為「實在喜歡種地」,兩年後她辭去工作,和家人一起來到昌平承包起大棚,開始了她的草莓種植事業。

按劉香萍的說法,她做出這個選擇純粹是出於對種地的熱愛。她自述湖南老家裡一直有地,她從小跟隨家人在地裡勞作,對土地與種植業有著深厚的感情,而選擇種草莓,原因則簡單的多,「聽別人說能賺錢」。

最早劉香萍和家人一起承包了兩個大棚,每個棚半畝地,草莓產值棚均2500斤。很快,兩個大棚變10個,到了2018年則擴展為18個。而這些地裡的所有事務,日常全靠劉香萍與3位家人一起打理,最忙的時候每人每天最少工作12個小時。草莓採摘的高峰時期,她和家人每日手採300餘斤,要從下午開始,一直採摘到夜裡近12點。

採好的草莓最早沒有打開銷路,劉香萍只能自家開車拉著幾十斤草莓去昌平擺攤售賣。2018年開始,她在海澱與朝陽區分別聯繫了一家定點送貨的水果店,每天早晨6點出發送貨;今年,她又和學弟一起合作在電商平臺及微信上開始了草莓銷售。

繁忙的工作,並沒有給劉香萍帶來超高的回報,雖然收入也能養活自己,但她直言在當地只屬「一般水平」。劉香萍覺得自己種草莓的水平一般,因為這是一件需要時間澆灌的技術。「種草莓是馬拉松,全程要全神貫注不能出錯。選地,摘苗,澆水,防止病蟲害,都要人仔細盯著。」但看著草莓一點點變化、豐收,劉香萍也覺得十足欣慰,這是她最喜歡的事兒。

劉香萍現在日常一直生活在昌平,只有送草莓時偶爾進城。她說她喜歡待在小湯山,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並且這個年輕的女孩兒認為「物質欲望太麻煩了」。在她看來,化妝比種地還要麻煩。因為種地更有意義,「化妝沒有價值,種地有人吃」。談到將來,劉香萍的觀點也很自由。她覺得自己不一定一輩子種草莓,在哪也不一定,但是唯一肯定的是,自己一定會和土地繼續打交道。

一名創業者的告誡:種植不是大學生所長

儘管農大畢業生務農比例是如此之低,但在有限的個例裡,居然確實能找到不太平凡的例子。

相比於劉香萍的「家族生意」,2010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的陳躍文,如今在世俗意義上,顯得更「成功」,他也是諸多校友口中公認的「做得相當不錯」的一位。陳躍文畢業後沒有選擇像別的同學那樣繼續升學或者投簡歷就業,而是直接選擇了創業。「我大學時期就和同學合作進行過水果玉米的創業,從研究基地裡選擇貨源進行具體包裝銷售;也和朋友們合作進軍教育培訓領域,並用這裡掙來的錢投入農業創業。」雖然水果玉米的發展其實不算特別成功,卻在陳躍文心裡種下了創業的種子。隨後,他幾次挑戰創業方向,最終堅定在農業領域繼續拼搏。「之所以選擇農業放棄培訓,因為農業還是未知的大的市場,且競爭小、空間大、有很多未知的可能。」

如今,陳躍文已經是一家頗有名氣的農產品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公司主要從事農產品品牌化及標準化,以品牌經銷和與網紅大V們合作的方式來對產品進行銷售。現在,陳躍文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基地,今年有2000畝左右的自營基地,每年合作的水果基地也有幾千畝。

作為如此成功的農業領域創業者,陳躍文卻對決心從事一線農業工作的校友們的前景不太樂觀,他認為這個領域裡從事的大學生少是「好事」。「自己就是喜歡種地,也沒有錯,每個人的喜好和理想都值得追求。但要想清楚,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畢業後選擇除了興趣之外,還要創造價值,要取長補短。單純種地不是他們擅長的,任何一個農民都會種得更好。現在大家或許誇大了農業類大學生的專業度與做好的可能性,而選擇性忽略了傳統農民的專業度,從而忽略了每個行業都是有基礎與職業性的。」

陳躍文給出的現實建議是希望大家發揮所長,或者發揮別人不能發揮的價值。他舉例說,「農業種植領域,更專業及管理能力更強的人群,其實往往是有多年甚至數十年經驗的農民及其中的種植大戶,而非農科院校的畢業生。種植並不是大學生們所長。」在他看來,即使大學生有志於從農,也是應該以溝通、銜接、技術積累及指導為主,而不是實操為主。

「前幾年,我以為大學生畢業後從事生產種養殖屢屢遇到困難,只是銷路或經驗有問題,這幾年合作得多了,才發現他們的生產、管理、成本預計、風險評估等等都存在不足,確實不如傳統農民做得好。大學生可能擅長的是如何把這個行業的潛力和前景尋找、激活出來,把傳統農業及農產品,和現代化的消費需求進行連接。以此給農業及其從業者帶來更好的效益,降低行業風險提高穩定性。也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服務和體驗。」

這是典型的創業者思維,因為在陳躍文看來,種植就算是最小單元的創業,每個農民,都是個體創業者或者經營者,種植業也是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一個大學生,種植經驗沒有,資金沒有,土地資源沒有,和普通農民很難競爭。」在他的工作接觸中,認識的成功者全部都是傳統農民和種植大戶,沒有一個是畢業五年內的大學生,「小規模種幾畝幾十畝的除外」。

升學成為大學生們又一主要選擇

另一方面,陳躍文記得自己入讀的生物學院以科研為學習主體,畢業時全獎出國的有三分之一左右,國內讀研的三分之一,而直接選擇工作的連三分之一都不到。這一說法,在中國農業大學歷年的畢業生就業統計裡,記者找到了客觀數據支持。

《中國農業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中國農業大學2018屆畢業生共5144人,其中本科畢業生2748人,1005人畢業後參加工作,就業比例達到36.57%。而當屆畢業生升學數則為1110人(升學比例40.39%),以微弱優勢高於就業人數。此外,另有478位畢業生選擇畢業後出國。

就業與升學幾乎持平,甚至就業人數低於升學人數的現象,不止存在於2018年。記者隨後查閱了《中國農業大學2017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當年本科畢業生共2742人,其中987人直接就業,而1126人則選擇升學。如果再加上當屆541位出國畢業生的數據聯合統計,那麼2017屆的本科升學人數則遠高於就業人數。

對此,記者在2017年的就業質量報告中,找到了中國農業大學官方披露的2011-2017屆本科畢業生深造情況圖表,在這份統計裡,學校把國內外升學人數做了統一計算、對比。從圖中觀察,2011屆本科畢業生升學率為44.99%,而到了2017屆時,本科畢業生的升學率迅速竄升至60.79%,並存在逐年上升趨勢。

中國農業大學官網截圖

這一看法,也與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不謀而合。蘇海南表示,社會環境過去無意中對於農業相關工作的矮化,是導致很多畢業生不願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相較就業選擇了升學,是否存在農村就業環境不理想的問題?經濟學家杜猛認為,這一情況意味著國家政策激勵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國家應該加大政策鼓勵,使年輕人相信未來在鄉村的職業前景等於甚至大於城市。」同時,鄉村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不得力的問題,也是影響就業的關鍵因素。杜猛認為,年輕人如能在鄉村享受到能夠接受的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體系,他們自然願意選擇更加宜居的地方進行生活。

對就業環境的困惑,使得不少學生選擇以升學的方式換取更好的就業機會。《中國農業大學2017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碩士生就業比例高達82.36%,遠遠超過當年9.61%的升學比例。

孫偉,2011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後他選擇繼續讀研,參加了學校的2+2項目(即讀研2年,校內做輔導員2年)。直至2015年碩士畢業,他正式留校做了一名輔導員。在孫偉近年來的學生工作中,他同樣感覺到升學是畢業生們的主要選擇之一。「一方面我認為是由於國家擴招,這幾年研究生招生人數不斷加大。其次,目前很多用人單位正在逐漸提高門檻,很多以前本科畢業能做的工作,現在的門檻已經升為研究生了。這也是一種導向。」

而除了就業與升學,公務員在記者的調查中也是畢業生們所選擇的高頻行業。除此之外,教育、金融、製造業等各行各業也都有農大畢業生的身影。

到農村去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

劉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鄉村博士聯盟發起人,長期關注鄉村問題。在他看來,畢業生們最終沒有選擇農業工作,是個人觀念與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很多人還懷有偏見,認為農村就意味著凋敝落後,農民教育文化水平低,做農業工作枯燥,從事農業難獲得社會認同。」同時,劉楠表示,大城市涉農的企業機構少,工資待遇偏低;而返鄉創業則需要資金和能力的雙重配合,很多畢業生無法承受相應壓力;很多地方農技人員老年化很嚴重,現有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空間較小。

基於年輕人追求新鮮感和自我實現的現狀,劉楠建議當代農業工作模式應有所創新,現有農業發展模式、農產品的售賣等或可和新媒體結合,拓展生存空間。「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風向標下,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大有可為。但是很多問題要思考,例如,在新形勢下,如何優化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如何把學校目標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如何開拓有趣有料有營養的農業類職業渠道,都需要動員各方行動者,獻計獻策。」

從農的一大因素,「在輿論看來,農業相關工作的社會地位與收入都比高新技術、公務員或者二產三產等行業要差一些,這就無形中使得學農學生與學生家庭對這個行業望而卻步。此外,農口工作與當代年輕人嚮往大城市、追求『高大上』的希望背道而馳,在傳統觀念裡仍屬『向下走』」 。另一方面,蘇海南提出農業專業設置、教學管理與現代農業需要的脫離,也是畢業生「從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在校所學農業相關知識,後來發現不利於不便於就業。」蘇海南認為,在傳統農業轉型現代農業的路上,大學課程調整、教學方法的升級也應該儘快適配。

對於農大較高的升學率,蘇海南認為 「升學如今是普遍現象,不止農業領域,各個行業都是如此,在就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大家都在爭取更好的就業機會。」同時,對大學生從事一線農業工作,蘇海南表現出高度認可與支持。「這是一件好事。建立於愛好興趣之上的就業選擇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也是大學教學的正道。學生們的知識儲備會轉化為實踐技術,現在還只是他們積累量的階段,總有質變的那天。」

「師哥」陳躍文說不贊成大學生從事一線種植,劉香萍對此持保留意見,她也同意傳統農民在種植上更為專業的說法,但未來卻不見得如此,尤其是在鄉村振興這一大背景下,「大學生現在是種不過農民,但大學生如果可以像真正的農民那樣腳踏實地去摸索去奮鬥,再加上我們已有的知識和眼界,前景只會更好。」

相關焦點

  • 學習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生15年資助病逝同學雙親事跡座談會
    主持人續梅: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在座的諸位嘉賓,有河北農大黨委書記程慶會,還有故事的當事人之一,河北農業大學果93(01)班26名同學之一的時翠平老師,我們通過報導知道時老師夫婦都是果樹93(01)班的畢業生,15年來夫妻二人一直和她的同學們一起延續著這個感人的故事,我知道程書記和時老師最近非常忙,很多的媒體都在採訪他們,今天他們應邀趕到北京,我想也是為了繼續傳遞大愛、傳遞溫暖、傳遞真情
  • 英國媒體集體發問:已經時隔兩月,馬雲到底哪兒去了
    中國市場監管機構宣布對中國最大的科技企業阿里巴巴(Alibaba)展開反壟斷調查後,英國媒體1月4日普遍關注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下落,齊聲發問「馬雲哪兒去了?」2020年11月3日,中國四大監管機構約談馬雲之後,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暫緩螞蟻集團上市的決定。
  • 去哪兒都是年,王老吉祝你一路吉祥如意
    春運購票,從來都是每年新春的第一聲號令,一句「票買了嗎」就能直戳人的痛點。不過不用擔心!倘若有需要踏上這趟春運列車,有王老吉奉上錦囊秘籍。同時也溫馨提醒:今年春運出行建議大家分散錯峰出行,減少聚集,做好防護,祝大家都能平安出行、溫暖回家、牛年大吉!
  • 青島農大出了兩個最牛宿舍 六金花八秀才全部升研
    「青農大這屆畢業生裡出了兩個考研最牛宿舍,同宿舍的6個女生和另一個宿舍的8個男生全都拿到錄取通知書!」「其實我們在考前,就猜著大家應該都能考上,但真正考上了,還是開心得不得了。 」潘嶽林告訴記者,正是有了這樣家一般的氛圍,後來全宿舍順利考上理想高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八兄弟」籤下考研「軍令狀」  「我們宿舍八兄弟裡,最先定下考研決心的是年齡排老小的我。
  • 《時間都去哪兒了》作者:做夢也沒想到被主席提到
    一首好歌,經得起時間沉澱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說:「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佔去了。」  馬年春節,這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從下至上地感動了中國人。
  • 南財畢業生情話牆表白 在校師生DIY時間紀念冊
    近日,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在仙林校區為畢業生舉辦了「繪憶留夏」畢業生系列主題活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上演了一幕幕暖心感人的故事。   情話牆表白 我和你同在   6月21日,當畢業生前往德濟樓五樓輔導員辦公室時,門外悄然貼起的情話牆瞬間引發大家圍觀。
  • 雜兵可以審訊拷問黃金聖鬥士
    聖域格局是一個金字塔:女神雅典娜是聖域的最高精神領袖;而教皇則是聖域的實際統治者和全體聖鬥士的總司令官;再往下,黃金聖鬥士、白銀聖鬥士、青銅聖鬥士都按順序排列。撒加篡位時代,還另外設置了私兵聖鬥士等雜牌聖鬥士,最底層則是雜兵。這樣一個金字塔的權力格局,各階層壁壘森嚴,任何人不得隨意逾越。由於女神雅典娜每200年才降臨一次,所以教皇實際上成了聖域的最高統治者。
  • 安農大67名研究生將被取消學籍 一學生表示當年未到校報到
    安農大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校研究生學號以入學年份進行編號。據此推斷,這份名單中入學年份最晚的學生為2015級,最早的為2006級,也就是說,有人考上安農大研究生後14年未能畢業。經過比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記者發現,2020年10月12日公示的32人中,除了一名2012級學生及一名未公示學號的學生,另外30人都出現在了2020年12月31日公示的學籍註銷名單上。2020年12月31日公示的名單中,安農大還對每個人的情況都進行備註,分為「退學」和「取消學籍」兩種。
  • 河南農大倆保安拾金不昧 去年就撿到物品30餘件
    河南農大倆保安拾金不昧 去年就撿到物品30餘件   當楊國建從農大保衛處接過失而復得的物品時,激動萬分,感謝農大保衛處有這樣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感謝像「雷鋒」一樣拾金不昧的保安。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楊國建說:「當我到單位門口時,才發現東西掉了,心想肯定找不回來了,農大保衛處的同志聯繫上我時,我已經到了銀行服務大廳正準備辦理掛失手續。」
  • 喜歡獨自旅行的4個星座男,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1點星座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對年輕人來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他們認為的浪漫,也是一直都有的想法,能去旅行的地方有很多,有些人喜歡結伴同行熱熱鬧鬧的旅行,一群熟悉的人嘻嘻哈哈,有些人喜歡獨自一人踏上旅行的路途,欣賞沿途的風景,寂寞中渴望著美妙的邂逅,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喜歡獨自旅行的四個星座男
  • 攜程、去哪兒互掐誰是老大
    近日,在線旅遊巨頭攜程和去哪兒將合併的傳聞甚囂塵上,引起業界關注。昨天上午,攜程CEO梁建章與去哪兒CEO莊辰超不約而同地發出內部郵件,首次回應「合併」一事。即便回應堆砌了諸多公關言辭,但仔細玩味下不難發現,雙方對傳得沸沸揚揚的「合併」一事既不承認但也沒有否認,但都強調了自身在業內的「主導」地位。
  • |畢業了,去哪兒
    最近,他們都投入了應聘大軍。趙然的男友是石油類專業,已經早早和西部一所大型國企籤約。而趙然是新聞專業,經過幾輪面試,終於得到北京一家電視臺記者的工作。從房價等各方面考慮,趙然男友希望趙然能夠放棄北京工作,同他一起去西部。這讓一直有個記者夢的趙然猶豫了,一邊是夢寐以求的工作,一邊是相戀四年的戀人,她不知該何去何從。
  • 女神去哪兒 聖鬥士星矢仙女島之旅啟程
    「女神去哪兒」繼續帶領大家出發,本次《聖鬥士星矢》「女神去哪兒」將為大家開啟仙女島之旅。仙女島(Andromeda Island)是《聖鬥士星矢》裡虛構的地名。是瞬、珍妮、亞路比奧尼、史碧加、利達等聖鬥士的修行地,漫畫中記載在位於西印度洋索馬利亞附近的海面上,為古代衣索比亞噴發熔巖所形成的傳奇島嶼。
  • 清北本科畢業生:我想說在座各位都是...
    曾以為,「考不上清北都是白搭」、「除了清北都是垃圾」等對於中國大學的認知,都是些十分落後的看法。明明中國還有很多優秀的985和雙一流,好大學的選擇範圍也不止清北兩家。為人才創造寬鬆平等的環境和氣氛,比任何人才引進的優惠措施都更重要。」 其次,僅以學校當做標準,多少也有失合理。清華北大在全國各地的錄取水平不同,學校頂尖不代表校園裡絕對沒有差生,而其他學校也會有同樣優秀的畢業生,只拿學校好壞來論學生成敗,未免過於狹隘。
  • 支付寶短片《到哪兒了》很催淚?年年的「矯情」都一樣!
    2020年1月8日,支付寶官方微博發出視頻短片《到哪兒了》。一點開,又是熟悉的味道:過年回家。各個媒體似乎年年都繞不開幾個梗,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攜家帶口回家過年、路上艱難險阻、結局反轉、到家溫情四溢。自從網際網路誕生伊始,每年過年都要討論類似話題,同樣,這次也不例外,支付寶的短篇《到哪兒了》,以上幾個梗一樣沒落下。
  • 2019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IT職業最受歡迎,93%畢業生接受加班
    畢業生就業情況經常成為很多家長和學生填志願的參考之一。6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一份58同城發布的《201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居行報告》顯示,83.7%的畢業生處於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到工作的狀態,計算機/網際網路/通信職業最受畢業生歡迎,一線城市仍然是2019年高校畢業生最熱衷的工作城市。
  • 門前老樹發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時間都去哪兒了?
    「門前老樹發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間都去哪兒了……」,聽著這首令人動容的《時間都去哪了》。「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生命,沒有重來,每一刻都應精彩」。活著,善結善緣,常得良緣,惜時惜緣,一生安康!萬不要等到「匆匆這些年」回憶「蔥蔥那些年時」殤然淚下,一無所憶,人生如此,豈不可惜~ 蔥蔥那些年,有太多過往,每每思過往,熱淚總滿面;叢叢這些年,人事難兩忘,悲喜事常有,無處訴衷腸;匆匆那些年,無悔也無憾,靜看風雲起,一年又一年!
  • 《爸爸去哪兒》萌娃長大了!劉海遮眼和滿嘴的小鬍子,帥氣十足
    距離2014年的《爸爸去哪兒2》,已經6年了。  當時的孩子們,也轉眼都長大了,帥的帥,美的美。  曹格今天曬出與12歲兒子joe的自拍照,配文稱「我哥兒們」。  照片中,Joe劉海遮住眼睛,咧嘴露出大白牙的笑著,隱隱約約還能看到最周邊的小鬍子,就很帥氣。
  • 時間去哪兒了
    時間去哪兒了預警的信息在哪?河流匯聚之地,往往交匯流通著南來北往的商賈,他們帶來各地的出產、風俗人情、還有沿途的感受、商品流通的訊息。俄羅斯麵粉,據說做麵包很好吃、買回來試做;四川榨菜,買來添小菜、貴州黃粑以前吃過,黏黏的味道很懷念,還有那些來自南方的水果:芒果、菠蘿、粑粑柑……,我都忙著去拼。出門購物減少,網購彌補,就這樣,拿著手機,隨意翻看一會,半天時間就過去了,不知不覺虛耗了兩個月的時間。不過,隨著錢包裡的毛幣日漸減少,購物的熱度逐漸冷卻,我終會和拼多多保持適當距離。
  • 封神後,雷震子去哪兒了?
    三個原因一:出身歪歪在第18期講過,雷震子並非凡人,乃上古兇神刑天轉世,先天就有極為深厚的法力,所以他的修行,尤其是前期的修行,不過是想盡辦法恢復前世的修為而已,當然,本領大還不是他了不起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封神中,雷震子所表現出來的心計,也是哪吒等拍馬都趕不上的,雷震子有什麼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