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法入門的問題,在書法界雖然存在爭議,但是客觀來講須當以正書入門,也就是篆書、隸書、楷書均可以作為入門之選。
而以楷書入門則是眾多學書者喜歡入門的途經,在眾多的楷書流派當中,當代人偏好歐體楷書。
但是大家可能對於歐體楷書的源流,以及版本的選擇產生過疑問,我們今天就談一談,歐體楷書的眾多版本。
我們首先從時間上來看,歐陽詢出生於557年,關於他的生平,父親如何起事,全家如何被牽連,以及自己如何被江總收養,還有他的學書歷程,這些大家可以自行查閱資料。
公元557年歐陽詢出生,公元641年,歐陽詢去世,他活了84歲。
在貞觀5年,也就是公元631年的時候,也就是歐陽詢74歲的時候,他寫下了《化度寺碑》,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的時候,75歲的歐陽詢寫下了《九成宮醴泉銘》,在公元637年的時候,80歲的歐陽詢寫下了《虞恭公碑》,而在之前的3年,他寫了《李譽墓誌》。
我們從這個時間軸來看,歐陽詢最早寫的是《皇甫誕君碑》——74歲《化度寺碑》——75歲《九成宮碑》——77歲《李譽墓誌》——80歲《虞恭公碑》。
我們從各個碑的書法風格來分析,《皇甫誕君碑》點畫瘦硬,結體峭拔,用筆爽利,有著中年人的氣力和風貌,這種用筆的痛快和下筆的凌厲之勢,就好比執玄鐵重劍的楊過一般。
而他在寫《九成宮碑》的時候,因是為唐太宗所寫,結體相對於規整,其險絕的態勢開始變得內斂而含蓄,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但是初學者則不易觀察出來,所以我們不太建議初學者學歐陽詢的九成宮。
《李譽墓誌》乃是近年出土的作品,字跡規整而清晰,但是單字較小,甚至可以說是小楷的範疇,其點畫更為瘦硬,一如年輕時候的歐陽詢。
我們最值得稱道,也最值得世人初學的乃是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
《化度寺碑》用筆極為嚴謹和縝密,有著體方而筆圓的至高境界,通篇的字跡又超塵脫俗的氣魄,也是歐陽詢楷書的絕詣。
目前市面流傳的《化度寺碑》多為宋朝翻刻本,而並非唐拓本,所以學之不宜。而隨著1900年的敦煌藏經洞開啟,有12頁珍貴的唐拓本《化度寺碑》問世,可惜的是這12頁唐朝的原拓真跡,為法國人伯希和攜往國外,分存於法國巴黎圖書館、英國倫敦博物館。
如今,我們通過多方找尋,將這12頁珍貴的拓本重新整理編修成冊,並且附上了陳鏞藏本(三行六字)的珍貴版本《虞恭公碑》,使得這件少有人知的歐楷珍品重新問世。
翁方綱一生精研歐楷,他曾說道:「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晉法而論,則《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我們編修的這件《歐陽詢楷書三種》,包含了大英博物館與法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唐拓《化度寺碑》以及陳鏞本《虞恭公碑》,乃是最適合歐楷入門的佳作。
欲購此《歐陽詢楷書三種》,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