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筆誤。題主說的「青」字下部分的「月」字中的兩短橫靠右側豎鉤粘連的問題。記得孟繁禧曾經談到過這個問題,認為是自沒有寫好,重心不穩,於是採取了一反常態處理方法。(大意)實際上我們想,一位爐火純青的一流書法家中,在近八十歲左右,而還是奉敕,皇帝的命令創作的這件《九成宮醴泉銘》作品,會犯如此大的錯誤嗎?而且是楷書。歐陽詢的楷書本身就以法度森嚴著稱。顯然是不可想像的。
單從這個字的結構特點分析,這樣處理也是正確的,上部兩短橫左放右縮,中豎偏右,顯得左疏右密,重心偏右,下部如果不按照上部分的結字方法處理,勢必造成秩序與節奏的不統一不和諧 。如此處理才能使得其偏旁部首的結構處理特點統一起來。這個字的結構處理本身就採取了側面形象示人的辦法,也打破了字形的絕對對稱的容易呆板的問題。反而使得字形別開生面更加生動,非高手所不能為之。
在《九成宮》中只有兩個「青」字,另一個寫的相對而言比較傳統,但仍然處理的非常巧妙到位,這裡就不展開談了。從行氣的上下關係看,或者說布勢方面,仍然是處理的非常到位的,我們看一下具體環境中中的情況。
上字「越」和下字「丘」的筆勢看,同樣是顯得是匠心獨具,煞費心思。「越」字整體取勢向右。「丘」字的取勢同樣是偏右。「青」字如果按照傳統的寫法,就無法貫氣,而採取了左豎右密的處理方式,恰好和上下字的關係具有了一下避就關係 ,使得行氣暢達,一氣呵成,而且和諧統一為一個具有緊密聯繫的整體,具有行草書的連帶處理關係。但從這個字的處理看,足見歐陽詢的高明和大膽超群,敢於別開生面。這個字的結構布勢也凸現了歐陽詢楷書的險絕過人,峭壁雙清的書法風格特點。所以說,不是筆誤,而是匠心獨運,別開生面對絕妙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