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顆星!
牧夫座——神秘莫測的流星
英文名: The Herdsman
拉丁名: Bootes
最亮的星: a星大角
著名的看點:牧夫座流星雨
最佳時間:六月二十六日
每年到了暮春初夏的時節,牧夫就會出現在我們頭頂上空。古希臘人們把牧夫座想像成了一個獵人的模樣。他右手拿著長長的矛,左手高舉,就好像要把武器狠狠地投向獵物一樣,而這個獵人想要獵殺的正是大熊和小熊。神話傳說中,那個生性傲慢又狠毒的天后赫拉,使出了渾身解數去報復天神宙斯愛上的那個月神的女僕卡利斯託,即便她已經變成了大熊座,也不願意放棄對她的報復。
她把獵人變成了天上的牧夫,並要他每天追趕著大熊和小熊,讓這對母子永世不得安寧。因此我們總是看到牧夫在天空北極附近,繞著圈子追逐這兩隻熊,試圖置它們於死地,但是,每到關鍵時刻都總差那麼幾步的距離,牧夫可謂是壯志未酬永不言敗。
牧夫中,有幾顆中等亮度的星構成了一個五邊形,遠遠看上去很像個大風箏。牧夫內有114顆星能用肉眼看見,但都比較暗弱。這個星座中最亮的要數大角星,它好似掛在風箏下面的一盞明燈。大角星被譽為「眾星之中最美麗的星」,也是北方天空中最亮的三顆恆星之一。我們能看到它渾身散發著橙色的光芒,非常柔和。
尤其是每天剛剛升起和將要落下的時候,它的周身更是染上了淡淡的紅暈,就像一個美麗而又羞怯的少女,讓我們心中那片最柔軟的地方不禁為之動容。大角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紅巨星之一, 它總是不斷地向宇宙中拋射物質。它屬於光譜變星,質量損失變化率很大。自古以來,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把大角星當做確定季節和方向的重要恆星之一。
在現代學中,大角星則被視為照相法和光電法視向速度的標準星。每年的6月26日到7月2日期間是牧夫星雨活躍期,其中6月27日為極盛時間。由於流星在星雨中佔到了很大的比例,又因牧夫星雨滑落的速度慢,每秒僅為18公裡,所以人們稱它為」追趕地球」的星雨,不過這個速度仍然大於」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公裡,否則就會被地球"俘虜」。
不過,牧夫星雨非常的神秘,因此無論是對誰來說,都顯得彌足珍貴。1998年6月27日,牧夫星雨的爆發讓許多愛好者欣喜萬分。這場星雨從開始到結束持續了長達7個小時的時間,並且平均每個小時出現的流星達一百顆以 上,這場星雨就像美麗的煙火划過天際一樣絢爛美麗,令許多愛好者大讚過癮。不過這並不是牧夫星雨的第一次爆發, 在這之前,1916年、 1921年 與1927年牧夫座星雨都曾在6月有過爆發的記錄。
牧夫星雨的出現沒有規律可循,比如在1927年一次大的爆發後, 將近七十多年都沒有再出現過那麼大範圍的了,很多人甚至認為它也許再也不會來到了,可是1998年它卻又出乎意料地大規模爆發,而1998年之後,它又跟我們玩起了捉迷藏。所以,未來牧夫座星雨會出現多少,目前還很難預測。
小熊座——北極星做尾巴
英文名: The Little Bear
拉丁名: Ursa Minor
最亮的星: a星
著名的星星:北極星
最佳時間:六月底至七月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熊和大熊是一對母子。因為卡利斯託變成了一隻黑熊,所以她不得不與自己的兒子阿卡斯分開,但是她對兒子的思念與日俱增。終於在15年之後卡利斯託看到了自己的兒子,由於思子心切,她忘了自己的樣子,一直飛奔過去想要擁抱她的兒子阿卡斯。但是阿卡斯卻以為熊是要來襲擊他,於是就舉起長矛對準了大熊的心臟。
這一幕剛好被宙斯看見了,他不忍母子相殘,便把阿卡斯變成了一隻熊,讓他們母子相認。最後宙斯把它們都升上天空,從此就有了大熊座和小熊座。其實,如果我們把熊座星圖中主要亮星連起來,與其說它像一隻熊,倒不如說像小北鬥。
熊不是一個明亮的星座,但是它卻因北極星的存在而非常聞名。北星是熊主要的星,是」小熊」的尾巴尖。北極星所在的位置很靠近地球北極指向的天空。因此,從地球上看,它總是在北方天空,也正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十分重要,才大名鼎鼎。其實,如果真的要按照亮度來排列,它只是一顆普通的二等星,屬於」小字輩」。
它離地球有大約400光年的距離,是夜空中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較為穩定的恆星。北星是一顆光譜型為晚型的F型高光度星,視星等為2.02等,質量約是太陽質量的4倍。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造父變星,是熊星中最亮的一顆恆星,因此它也叫熊a星。中國古代稱它為」勾陳一」或「北辰」。
由於北極星最靠近地球的正北方位,因此千百年來地球上的人們都依靠它的星光來導航。在古希臘神話傳說中,人們認為天后赫拉一直都沒有放下對卡利斯託這對母子的怨恨,所以就算是他們變成了星座,天后赫拉也一直對他們進行報復。她又來到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去尋求她的哥哥海神波賽冬的幫助。海神答應幫助自己的妹妹。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中其他的星座都有東升西落的現象,總有一段時間會沉沒到地平線之下,到海神的領地休憩會,只有熊母子一直被拒之門外。所以我們總是看見熊一直北邊繞著北星轉, 永遠都不會落入地平線以下。
熊的星雨觀看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年的12月17日 ~26日是熊流星雨的活躍期,於12月23日3時達到極盛,平均每小時有10顆~ 15顆星划過夜空。在80年代的前半部分,熊星雨還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然而,1986年12月22日歐洲的幾名觀測者的一份報告卻揭開了一個震驚天文界的現象。
在22日深夜,挪威的伽德也觀測到熊的平均星等為1.9在4個小時內一共出現了94顆群內流星。他的同胞希恩則在2小時內看到了75顆流星,而他倆在次日只分別看到4、2顆群內流星。熊星雨根據資料顯示,熊星雨可能是威廉丹寧於20世紀中葉發現的,之後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零星觀測。
直到1945年, 畢卡威博士開始整合各地星雨觀測者的報告進行研究,並從中有所發現。而在20世紀70年代持續的觀測後,更進一步確認與周期彗星8P塔特爾彗星有所關聯,但仍然出現了一些爭議。2007年,也就是8P塔特爾彗星回歸的年份,熊星雨顯得特別活躍,這一暗示強烈地顯示出它與此彗星之間有所關聯。
我們可以採用所有的觀看方法對該星雨進行,因為它的群內星中很多都是暗的,而且目前只有極少數人在對這個星體群進行觀測研究,因此我們還不可能作出精確的結論。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