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醫學知識了解少的朋友,可能對這個題目沒有多大感覺。但如果是有醫學背景的朋友,看到這個題目可能要驚呼:什麼麻醉?這麼危險!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即使同在一個醫院,由於學科的不同,不同科室醫生之間也存在醫學知識的盲區。
醫生之間都這樣,更何況醫生和老百姓之間的交流呢?為了讓大家多了解一些醫學知識,便於在關鍵時刻溝通、取得共識,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這個「可怕」的麻醉。
生活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而手上劃個口子或者在工作中受傷是很經常的事,因此上肢較下肢的手術為多。這也比較好理解,畢竟我們的手出勤率太多了。如果不是跑跳、運動或者車禍什麼的,我們的下肢還是比較安全的。因此我們接診的上肢手術就比較多。
由於醫學專家早已破解人體解剖的奧秘,也知道了疼痛必須依賴完整的神經系統才能進行傳導、才能被人們所感知到,所以只要阻斷其傳導就可以阻斷包括疼痛在內的所有感覺。
不同於毀損或完全切斷神經的是,手術麻醉中對神經的阻斷是「暫時的」。也就是說,當麻醉藥的作用失去後,神經的傳導將會恢復到麻醉之前的狀態。
上肢手術中,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是臂叢神經阻滯。這個麻醉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其對全身影響小、幾乎可以滿足上肢的所有類型手術、術後護理也相對容易,並且對病人術後活動及生活自理非常有利。現代研究表明,除手術本身的風險因素外,早期下地對病人是有利的。因此,外科醫生也特別喜歡這種麻醉方式。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在斷肢再植手術中,神經阻滯麻醉還具有改善斷肢血供的作用。除此之外,追求精準麻醉及精準鎮痛的今天,神經阻滯麻醉顯然更加具有精確的鎮痛效果。
凡事都有兩面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潑一盆冷水,不能光想著食物美好的一面。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完美的麻醉卻也存在風險,並且這些風險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拋開麻醉藥過敏、中毒等其他麻醉也共同具有的風險。我們撿重要的臂叢麻醉所特有的風險來聊一聊:
1.臂叢麻醉會引起血腫。這也是人體的神奇之處,神經幾乎都與血管伴行。也就是說,一般有主要神經的地方,就會有血管伴行。因此,在麻醉醫生用針頭刺向神經附近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損傷到血管。即使在有超聲可視化的情況下,也不能完全避免這種情況。而一旦損傷到動脈血管,就有可能導致血液沿著破口流出血管,在局部形成大血腫。如果僅僅有一個血腫,也不要過於擔心。麻醉醫生最擔心的是,這個血腫會壓迫到神經、血管或者其他重要的組織造成嚴重後果。
2.臂叢麻醉會引起氣胸。臂叢神經的走形路徑當中,有一段離胸膜很近。由於這個位置比較表淺,因此也是麻醉最容易實施的部位。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技術再好的麻醉醫生,也可能由於各種因素導致針尖刺破胸膜而引發氣胸。雖然這個結果不是故意的,但有些病人還是不能理解或者很擔心。其實只要醫生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及時處理,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3.臂叢麻醉會導致神經損傷。這種損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了達到最佳的阻滯效果,麻醉醫生會將注射器的針尖儘量接近神經,而這種接近就自然會伴隨著刺傷神經風險;有些局麻藥會有一定神經毒性,但這是很難避免的。也就是說,只要局麻藥和神經接觸了,就有這種毒性風險。更低濃度及更小劑量的局麻藥是降低這種風險的辦法,但很有可能無法保證麻醉效果。
4.臂叢麻醉可以全脊麻。一般來講,全脊麻絕大多數都是硬膜外麻醉的風險。行硬膜外阻滯時,如穿刺針或硬膜外導管誤入蛛網膜下隙而未能及時發現,超過脊麻數倍量的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隙,可產生異常廣泛的阻滯,稱為全脊麻。但在實施高位臂叢阻滯麻醉的時候,針尖也是有可能進入頸椎硬膜外腔的。這也是很多人不注意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麻醉醫生也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醫學就是這樣,小概率不等於零。
最後,在隆重推出一個大多數資料上未說明的一個風險——頸部動脈內注射。以上我們了解了臂叢阻滯麻醉的幾個風險,但是並未一一羅列所有的風險。但是在筆者看來,最危險的在最後這個。其它風險的出現,會給麻醉醫生更多的觀察時間,麻醉醫生對其他風險的表現更為熟悉。但最後這個風險,很多麻醉醫生可能經驗並不足。
頸部動脈內注射,其結果就是,局麻藥會隨著高速流動的動脈血液迅速進入大腦。進入大腦的這部分局麻藥,能夠引起局麻藥中毒的中樞症狀。最嚴重的局麻藥中毒是呼吸心跳停止,這是中樞麻痺的結果。在一般性的局麻藥中毒中,局麻藥是經過局部吸收進入靜脈或者直接進入靜脈回流到心臟,之後再有心臟分配給全身各處。大腦只能分配到1/5到1/4的動脈血流,因此需要較大的局麻藥才能導致中樞麻痺的這一結果。而頸部動脈,只需要將很少一部分局麻藥帶至大腦就可達到嚴重的效果。
因此,在實施臂叢神經阻滯的過程中,一定要5毫升以內一會抽,並且隨時觀察病人神智。一旦發現異常,即刻進行處理。在必要時,進行呼吸循環支持,直至局麻藥作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