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CHN-MZ 麻醉MedicalGroup
將局部麻醉藥注入蛛網膜下隙,作用於脊神經根、背神經節及脊髓表面部分,使相應的支配區域產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稱為蛛網膜下隙阻滯,臨床上常稱脊髓麻醉,簡稱腰麻,也稱蛛網膜下隙阻滯。該麻醉通常對循環影響較大,也是廣大麻醉醫生最為擔心的麻醉方式之一。
如果蛛網膜下隙阻滯超過T4以上,則會對機體產生諸多紊亂,是圍術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危因素之一。
本期,我們從一書中找出其發生原因和應對策略分享給大家:
首先,我們分析其原因:
1.影響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的因素:
(1) 脊柱長度:在相同條件下,脊柱越長,阻滯平面越低。
(2)局麻藥溶液的比重和患者的體位:從局麻藥的特點來看,其物理性狀如何對藥物分布起決定性作用。與臨床至關重要的物理特點是局麻藥的密度、劑量濃度、容量,以及溫度。其中一項發生變化,其他方面亦隨之發生改變。在劑量濃度、容量,以及溫度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局麻藥的密度亦稱之為比重,對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的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頭低位時,重比重溶液阻滯平面較高;而輕比重溶液的阻滯平面較低。
(3)局麻藥的劑量、容積:在相同的容積時,劑量越大,阻滯範圍越廣;相同劑量時,容量大者,阻滯範圍較廣,但阻滯程度及時間也有不同。局麻藥的容積主要影響麻醉範圍,麻醉藥物的濃度主要影響麻醉深度與麻醉維持時間。高濃度局麻藥可使神經阻滯更加完全。當注射劑量超出正常量的局麻藥時,會造成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過廣。
(4)穿刺部位:穿刺部位高者,藥物容易向頭端方向擴散,阻滯平面較高。
(5)注藥時針頭斜面的方向:針頭斜面向頭端時,藥物容易向頭端方向擴散,阻滯平面越高。
(6)注藥速度:局麻藥的注射速度過快可使藥物到達脊髓腔中更高的節段,注入速度過快還可引發阻滯不全發生率上升,麻醉維持時間也相應縮短,麻醉平面也越高。注射速度越慢越易於集中於局部。
2.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過高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
(1)妊娠婦女:妊娠婦女由於腹壓增加,椎管內靜脈叢處於擴張狀態,使脊髓腔中腦脊液的絕對容積相對正常女性減少,因此,實施蛛網膜下隙阻滯時,局麻藥用量相比非妊娠婦女減少;如單純按照常規成人給藥劑量,局麻藥易於擴散至較高脊髓節段,造成阻滯平面過於廣泛。同時,妊娠女性腦脊液中蛋白質濃度的減少使游離型局麻藥的分子增加,腰麻平面固定更慢,可能導致麻醉後阻滯平面意外升高,發生嚴重低血壓。
(2)老年患者:一方面,老年人由於脊髓及神經系統的退行性改變,神經元總數減少,椎旁間隙變窄及蛛網膜絨毛增大,且腦脊液壓力低,容量減少,使局麻藥容易在蛛網膜下隙擴散,故只需少量的局麻藥即可獲得滿意的阻滯效果。另一方面,老年人對蛛網膜下隙阻滯的敏感性增高,麻醉作用起效快,阻滯平面廣,麻醉作用時間延長,因此用藥劑量應減1/3~ 1/2。如果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腰麻用藥劑量,容易造成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過高。
(3)合併其他疾病患者:如腹腔腫瘤、身體衰弱者等,影響腦脊液的容積。
那麼,針對圍麻醉期突發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過高,我們應當採取哪些應對策略?
1.低血壓、心率緩慢:
首先考慮補充血容量,維持血壓在正常範圍。穿刺前或蛛網下隙注藥後,立即開放靜脈通道,快速輸液200~300ml,若效果不明顯可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如麻黃鹼、間羥胺等。麻黃鹼是較為常用的血管升壓藥物,兼有α受體及β受體興奮作用,可收縮動脈血管以升高血壓,也能加快心率。常於出現低血壓症狀後,收縮壓或舒張壓低於基礎血壓的20%,給予麻黃鹼15 ~ 30mg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對心率緩慢者,可考慮靜脈注射阿託品以降低迷走神經張力。
2.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症:
如果蛛網膜下隙阻滯平面過高引起呼吸功能受到抑制,潮氣量和分鐘通氣量下降,產生低氧血症,應面罩吸氧,必要時輔助呼吸,以改善通氣功能;如果發生全脊髓麻醉,局麻藥作用於延髓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停止、血壓驟降或心搏驟停,應立即實行氣管內插管人工呼吸、維持循環等措施進行搶救。可參照心肺復甦流程進行。
3.噁心、嘔吐:
發生噁心嘔吐的原因包括平面升高引起的血壓下降、肋間肌部分麻痺而出現呼吸抑制而產生一過性腦缺氧、麻醉藥不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化學性刺激等。
當出現噁心嘔吐時,首先檢查麻醉平面是否過高,監測血壓是否降低,並採取相應對症治療措施,加快輸液使血壓回升,面罩吸氧;症狀嚴重時可暫停手術,以減少迷走神經受刺激,或施行內臟神經阻滯;還可採用鎮吐藥物治療,例如異丙嗪,或氟哌利多、5-羥色胺選擇性受體抑制藥恩丹司瓊等。
參考文獻及更多案例:詳見該書針對61種圍麻醉期高危害性突發事件及5類嚴重威脅醫患安全的突發事件,按原因分析、應對策略、思考以及案例分享思路,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讓麻醉醫師輕鬆面對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