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產電視劇與網劇繼續在時而平行時而交叉的道路上狂奔。
除了因上星失敗、逼不得已選擇轉網的部分作品,專供網絡的劇集和主打衛視的電視劇,從篇幅、類型到風格上,都進一步分化。
如果說,短劇集、類型細分、劇場模式是2020網劇創作的關鍵詞的話,那麼2020電視劇的創作趨勢大致也有三條:向平民美學的傳統電視劇回歸,現實主義與社會情緒的融合變奏,以及長篇幅電視劇「去水化」愈發明顯。
與今年的網劇相比,國產電視劇的「成績」顯得並不突出。一方面,網絡話語權被年輕觀眾牢牢握緊,電視觀眾發聲的渠道進一步被堵塞了。另一方面,電視劇面向的是廣大觀眾,很難實現所謂的類型細分,也就沒辦法完成「圈地自萌」。
但這並不代表國產電視劇的全面失守。在傳統強項題材中,仍然有不少表現突出的排頭兵。故此,我們以藝術水準為標尺,綜合考量熱度、口碑及題材難度,選出了8部代表電視劇,以期從作品層面勾勒2020的電視劇業態。
為公平起見,本文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其一,只選入在電視臺首播的華語劇集。二輪上星的網絡首播劇口碑再高,也歸屬為網劇一類,不納入年選範疇。當然,同期播出、網播更快的也算電視劇。
其二,只要表現足夠好,同類型的劇集要精也要多。絕不錯過任何一部好劇。評選雖說只是一家之言,但也要憑良心辦事。
其三,文藝本位。題材逼仄,把關趨緊,輿情幹擾,創作處在困難的時期。所以,文藝標尺佔絕對主導地位。
其四,12月31日前播出一半以上篇幅的劇集,視為本年度作品。
其五,臺劇、港劇等華語劇,確有幾部品質不錯。但相比起去年,聲量總歸是小了些。最為觀眾熟知的《嘆息橋》,也被歸屬到網劇之中。暫不統計。
《安家》
《安家》是今年上半年最熱的國產電視劇。
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東方衛視播出的《安家》是上半年收視率唯一破2的電視劇,也是全年單臺收視之冠。算上聯播的北京衛視,這部劇的收視率更是遙遙領先同期作品。
它也是今年最早「破圈」的國產電視劇。
《安家》播出的時候,疫情剛剛爆發,宅家看劇成了人們「不給國家添亂」的主要娛樂方式。特殊的日子裡,原本因為工作、學業聚少離多的家人,有了更多時間相互陪伴。講房子故事的《安家》,又恰巧戳中了觀眾內心的柔軟。
只要你生活在國內,買房就是個必須要跨過的門檻。也只有買了房子,你才擁有了結婚、生育的權利,才擁有了美好的未來。不信你去瞧瞧相親市場,見面的前三個問題裡,保準有「有房嗎」「什麼時候準備買房」這類「關懷」。
誠如其名,《安家》講述的就是一群房產中介的故事。但光聊賣房子,意義就淺薄了。《安家》之所以能引起熱議,還在於它深入淺出地點出了關於房子的本質內涵:家。
房產中介不僅是賣房,更是為愛安家。它講的是賣房子的生意,也講了圍繞著房子打轉的眾生百態:辛苦打拼七八年卻換不上一套心儀兩居室的博士夫妻,一味信奉大師被騙也毫不在意的富豪,四處風流用房子當封口費的「渣男」,以及安家天下上海靜宜門店的一群房產中介,皆是可被咀嚼、把玩的有趣角色。
以中介門店之一隅,觀斑駁社會之情態,《安家》在專業性和豐富性上都為行業劇做出了示範。
《三叉戟》
近幾年,市場上一味迎合年輕人的創作傾向愈發明顯。得Z世代者得天下,被多數創作者奉為圭臬。《三叉戟》卻反其道行之,講了三個老同志的故事。
這似乎從受眾群體上就失了先機。但有趣的是,《三叉戟》反是上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電視劇。在這個已然被飯圈侵襲的評分網站上,一部沒有「流量」演員參與的「老年劇」,能博得這麼多年輕人的青睞,真真難得。
公安劇要做得好看,人物是關鍵。這也是《三叉戟》最出色之處。三個老警察,牢牢地佔據了劇情發展的C位。與警隊同事、與民間老友、與犯罪分子,共同上演了一出出生動的戲劇。與其說它是警匪劇,倒不如說是警察劇。
事實上,《三叉戟》也不是一部「奔著辦案」去的作品。案件本身並不驚世駭俗,著墨最多的還是人性的碰撞。臨近退休的三個老警察,跑得沒年輕人快,跳得沒年輕人高,想要追兇緝逃,靠什麼?是經驗,是智慧,是人情練達。
老同志有老同志的魅力。雖然不肯接受造飛彈的新知識,但「土地雷」也能辦成事。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他們三人就像座下的那臺金杯車,用得久了不好使,說熄火就熄火。但只要重新打火,仍能抵達目的地。
都說要拍現實主義好作品,《三叉戟》就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品。好的影視作品本就不應當自我框定,誰敢斷言年輕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呢?用大數據來拍影視劇,龍肝鳳髓的原材料做出來的也只是貴一點的「料理包」。
《三十而已》
暑期檔播出的《三十而已》,大概是今年上熱搜次數最多的國產電視劇。那邊,《乘風破浪的姐姐》燒得正旺;這邊,《三十而已》又給輿情澆了一桶油。2020年,是女性觀眾意識爆棚的一年,也是女性類型劇向多元化突進的一年。
女性話題具有先天複雜性。女性觀眾作為追劇的主力軍,數量大、層次多,往往眾口難調。而在女性話語權崛起的大環境下,複雜的現實阻力又多少激起了一些集體情緒。因此,今年的女性題材劇,往往要在「需要女性佔據舞臺」和「消費女性話題」的雙向夾擊中掙扎求生。於這點來說,《三十而已》勉力了。
它不是以常規的爽劇套路來演進的。雖然開篇女主角都有些「遇山開山」,但接下來遭逢的就是洶湧不斷的矛盾與坎坷。光鮮、有序的「而立」生活只是表面,在精心維持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後,她們都經歷著生活的全面崩盤。重新回歸無序、無常、未知的生活本質,每一位女性對三十而立的反思才正式開始。
它也不是一部為女性群體作傳的劇,哪怕劇名中透露著代際畫像的意思,但戲劇性還是勝過了典型性。事故是身邊人都在經歷的,但最終的結果或許不像劇中展示的那般美好。不過,倒也不用苛責《三十而已》沒有提供一把尖銳到扎人出血的錐子,它畢竟提供了一種表達,任由觀眾解讀、探索、追尋。
《三十而已》還意味著「先網後臺」的排播模式完成了最後的拼圖。一部主流衛視的黃金檔劇集,網絡平臺觀眾能比電視臺觀眾更早一步知道接下來的劇情,在《三十而已》之前幾乎是很難想像的。
《以家人之名》
家庭劇一直是觀眾的關注焦點。
過去兩年,圍繞婆婆、媳婦、媽打轉轉的家庭劇式微,養育子女和贍養老人的話題開始在家庭劇中唱大戲,原生家庭成了繞不過去的熱詞。當重男輕女成了原生家庭的第一原罪,《以家人之名》卻沒有按常規套路走下去。
與以往家庭劇中隱忍、全心為家庭付出的女性角色不同,《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和賀子秋的媽媽都做了「出走的娜拉」。這也造就了被留下來的兒子與凌和平、李海潮、李尖尖組成的重組家庭。
兩個爸爸的鬥嘴日常,外加三個娃的吵鬧不停,細密動人的家庭瑣碎讓人看上一百集都不夠。這也讓年輕人的成長之難,脫離了一般原生家庭的書寫。
《以家人之名》的話題討論,一路從開篇綿延到了結局。最初,觀眾體感可知的是,與家庭相關的輿情和各類指數火熱。
然而,李尖尖再晚熟,也終有長大的一天。現實中這樣的重組家庭是非典型的,家庭成員的最終結局大概率是各自成立小家而後相忘於江湖。
不管前期鋪墊的原生家庭有多苦,劇集還是追求合情合理地和解。用長大後萌發的愛情來重新凝聚小家,讓不少人覺得自己是吃了包裹著家庭劇外衣的偶像劇糖果。用浪漫想像消解現實苦楚,不少觀眾難以贊同。
劇集因此引發了諸多爭議,但從類型層面考察,它符合觀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突破了對固有親情關係的想像。用非血緣家庭把原生家庭的問題說清楚了,從這個意義上看,《以家人之名》不失為家庭劇的代表。
《平凡的榮耀》
《平凡的榮耀》是以「一部不談戀愛的職場劇」打出聲響的。這幾年,國產行業劇拍了不少,觀眾滿意的不多。每當有行業劇上新,關乎創作的兩個命題就要被提起:一是所謂行業戲是否專業;二是感情戲與職場戲配比是否合理。
《平凡的榮耀》貌似一點也不合理。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感情戲。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的影視作品,給觀眾帶來了頗多驚喜。看劇的時候,總為主角捏一把汗。有時候還會想,實在不行就談戀愛吧,現實真的是太糟心了。
事實上,倒也不能用「行業劇」來指代《平凡的榮耀》。因為它更偏向於是一部職場劇。行業劇是圍繞著專業知識破題的,不同領域涉及的內容各異。
職場劇則將鏡頭對準了格子間,展現的是一個職場生態系統。
一個人在職場環境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入職、培訓、升職等日常工作中會遭遇哪些喜怒哀樂,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對抗。《平凡的榮耀》的故事可以發生在投行,也可以發生在其他行業。其戲劇內核是不變的。
這部劇最大的功績,是透過以吳恪之為代表的失意中層,以孫奕秋為代表的懵懂實習生,把職場的內部生態和對外的較量模式,碼得細密而清晰。
那些職場上的人物,那些不斷出現的困境,那些或喜或憂的成長煩惱,讓每一個年輕人在劇中看到了自己真實的影子,看到了過去披荊斬棘的無悔自我。
在國產劇的譜系中,《平凡的榮耀》留下了兩點啟示:其一,一心搞事業的職場劇有文章可做,市場也歡喜;其二,在「爽劇」當道的當下,觀眾在文化消費中除了追求一種代償與宣洩,也渴望直面生活真相基礎上的共鳴與撫慰。
《裝臺》
半個城中村,一群裝臺人,幾肚喜樂哀愁。
縱然總給人一種「陝西美食宣傳片」的味道,但就是靠著對一群西北「裝臺人」粗糲生活的刻寫,靠著對刁順子、蔡素芬這對半路夫妻的情感細描,以及對西安城中村眾生相的拿捏點畫,《裝臺》輕而易舉地點燃了觀眾的追劇熱情。
對普通觀眾來說,「裝臺人」的工作日常是相對陌生的。臺子怎麼架,燈光怎麼裝,布景怎麼搭,一問三不知。但這群「裝臺人」所經歷的喜怒哀愁,觀眾又是相對熟悉的。誰出門餓了不買個蔥油餅?誰家裡又沒幾本難念的經?都一樣。
不得不說,近幾年,似《裝臺》這般的平民都市劇很少見了。
在如今都市劇創作不歡迎「大齡男女」和「窮人」的大風氣下,在普遍認定觀眾偏愛「慕富」而非「悲憫」的市場導向下,《裝臺》讓人找回了看都市劇時,那種油然而生的生活認同感,那種對世俗人生的片刻頓悟。
對很多劇迷來說,上一次獲得類似觀劇體驗,還要回到本世紀初《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鏡子》《浪漫的事》等一批抖擻平民姿態、張揚日常美學的都市劇湧現的時候。可以說,《裝臺》是電視劇創作向傳統的一種回歸。
《隱秘而偉大》
今年的年代劇中,《隱秘而偉大》無疑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它囊括了頗多諜戰元素,彼時的上海風聲鶴唳,地下黨與國民黨暗中不斷對抗,暗哨、探子層出不窮。「貓捉老鼠」的遊戲一程接一程,「老鼠逗貓」的手段也越來越高超。
抗戰勝利後,上海光復,百廢待興。雖然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籤署了「雙十協定」,國民黨卻披著「和平」的外衣積極準備發動內戰。上有所好,下必趨之。
就連上海市警察總局,也把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責放在一邊,把「抓捕共產黨」作為首要業績。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匡扶正義,保護百姓」為使命的新人警察顧耀東,糊裡糊塗地捲入了國民黨警察局與中共地下情報組的鬥爭之中。
但諜戰戲絕非《隱秘而偉大》的全部。它甚至不能被視為一部諜戰劇。常規來說,地下黨在特情戰線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保密局,警察局姑且算是特情戰線的外圍。《隱秘而偉大》的戲劇核心,也不是顧耀東如何傳遞情報,而是以一個新人警察在大時代中抉擇與堅守為錨點,全面展現了特殊節點下的上海灘。
市中心的警察局車水馬龍,狹窄逼仄的上海弄堂生活瑣碎。劇中的上海,有大都市的摩登一面,上下班路上張貼著年代感十足的商品廣告,舞廳更是熱鬧非凡;也有世俗生活化的一面,顧媽媽做飯的時候隨時要向鄰裡「借塊姜」。
有趣的是,在《隱秘而偉大》播出前,觀眾談這個名字說的往往是那部同名韓國電影。劇集剛播出的時候,還有網友批評主創為了蹭熱度不擇手段。可如今,沒人這麼說了。就連對韓國影視很是寬容的豆瓣,給劇打的分數也比電影要高。
這難道不是「文化自信」的最好呈現嗎?
《大江大河2》
作為一部「劇二代」,《大江大河2》顯然是出色的。它不僅沒有「跌老子的股」,甚至還更進一步,在原有的基調上,拍出了新的味道,瀉出了新的光彩。
第一部拍的是改革開放前十年(1978-1988)的故事,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三個主人公分別代表的是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以此類推,《大江大河2》涉及的時代應當是改革開放第二個十年。不過,具體到劇中,它的時間線實際是從1988年到90年代初,卡在「南巡講話」之後。
兩部《大江大河》,搭建出半部改革史。改革史很難寫。前作也有殘酷的地方,宋運萍的死去,老書記的沉淪,但總歸是溫暖的。這一部則更冷、更真實了些。改革春風帶來的不只有春暖花開,也有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所謂慈不掌兵,義不主財。想發展得好,就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皆大歡喜。
那是一個洪流湧動的特殊時代。時代列車下,站在鐵軌中的人被碾為齏粉,立於軌道之外的人被吹皺衣角。一切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變革的萌芽已然破土,所有的角色也都「諸神歸位」,正在向一種更為理想的狀態穩步邁進。
與前作相比,這一部宋運輝是絕對的主角。可他拿的不是爽文的劇本,身為東海化工廠副廠長,他要不斷地「打怪升級」,卻也面臨著越來越難纏的對手。他「只問對錯,不問其他」的座右銘顯然不能徵服所有人,雖然東海化工廠的先進和秩序得以維繫,但對底線嚴防死守的不近人情,也得罪了不少親朋好友。
這部劇沒有過熱的輿情。也不見撕裂的話題。願意攪動流量議題的用戶,更不見得願意踏足殘酷的血淚深淵。從某種程度來說,它很難成為所謂的「爆款」。但在真實性面前,所有的流量都無甚意義了。這個凜冽的冬季,它值得一看。
【文/馮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