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
【編者按】今年數字金融的最熱關鍵詞,非數字貨幣莫屬。從頂層設計到各地試點,過去一年來,數字人民幣進展如何?用戶認知度有多少?如何影響市場機構?存在何種難點與挑戰?在12月8日,由北京商報社、北商研究院出品的《解碼央行數字貨幣》正式發布,從地方試點篇、監管篇、個人篇、支付篇、機構篇、場景篇、資本市場篇、清算篇、跨境篇、全球篇等10個維度出發,全景解碼央行數字貨幣,並對後續走向進行分析預測。
」
2020年是央行數字貨幣崛起的一年,隨著國內數字貨幣試點工作的正式展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央行數字貨幣將會給我國清算體系帶來哪些變化。多位行業分析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央行數字貨幣如何影響清算機構究其根本要看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運營方是誰,而在未來央行確定數字貨幣運營機構後,網聯銀聯如何分擔功能也頗受市場矚目。
如何影響清算機構
早在2014年,我國央行就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對數字貨幣的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等開展研究。自2019年8月首次公開後,央行數字貨幣一直在高速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的到來,無疑對現有傳統支付體系是一個極大的補充。
一位支付公司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稱,從支付體系建設來看,清算和結算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支付體系,可以將結算看作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體視角的方式,與公司、個人或者其他機構之間發生的後臺結算行為。而清算則是用來保障帳務處理的正確性和穩定性。
「央行已經開發運營了很多支付清算體系、支付系統,包括大小額、銀聯網聯,我們原來所做的清算系統都是面對金融機構。但是發行央行數字貨幣,要直接面對公眾。」 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此前曾在公開場合介紹稱,「從這個角度來講,通過雙層運營設計可以避免風險過度集中到單一機構。」
雙層運營體系即為,央行做上層,商業銀行做第二層,這種雙重投放體系即能夠順利提升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談及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對清算機構的意義,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孫揚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究其根本要看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運營方是誰?
「如果在第三方支付場景下,支付一定會經過網聯。」孫揚舉例稱,數字貨幣可看作用戶可以操作的另一個「電子帳戶」。在這種場景下,網聯需要改造以支持對接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但是根據已經披露的專利,交易的細節只向中央銀行披露,所以很有可能數字貨幣的交易記錄不保存在網聯繫統裡面,而只是保存在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系統中,網聯只起到中轉對接的功能。
對銀聯來說,在跨行數字貨幣清算場景下,銀聯可以建立一個連接各家銀行數字貨幣支付轉結的區塊鏈網絡。孫揚強調,「這個時候數字貨幣帳戶發生跨行交易,銀聯就可以對發行機構最終使用者結算金額進行記錄,銀聯在這個情況下依然有用。但是根據已經披露的數字貨幣相關專利,跨行清算只涉及到發起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央行數字貨幣系統和清算銀行數字貨幣系統,並沒有涉及到第三方跨行清算機構」。
短期內不會被邊緣化
央行數字貨幣無疑在節約成本、助推支付清算體系高效發展中具有積極作用,創新後的支付場景和生態應用也對清算體系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來看,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只在閉環的特定場景試運營,未推廣到B端領域。一位支付機構從業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數字貨幣是以廣義帳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帳戶鬆耦合功能。而現有電子支付體系主要也是以帳戶體系為基礎向上發展。如何銜接投放環節的參與者和部分較大型支付機構也值得觀察。
此外,B端市場的絕大部分交易場景是基於帳戶體系進行,業務本身必須確定雙方資料的真實性、合規性,因此央行數字貨幣在B端以及部分C端場景流通中需要進入帳戶體系,從而進入現有電子支付體系。「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央行數字貨幣與其他形式的現金一樣,流通後還是要走回現行基於帳戶體系建立的清算體系。」上述支付機構從業人士說道。
從法定數字貨幣的角度來看,央行數字貨幣如何把握好與支付清算機構的融合依舊需要時間的檢驗。銀聯董事長邵伏軍此前也曾在公開場合表達了他的擔憂,邵伏軍坦言,數字貨幣的出現是對銀聯最大的挑戰,也是銀聯最關注的問題。在央行、商業銀行雙層投放體系下,這個區塊鏈覆蓋數字貨幣的發行以及流通的全過程。整個交易的轉結是由區塊鏈網絡協議直接完成,如此,支付清算機構會被擯棄,這種情形下的轉結支付機構也將被邊緣化。
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人工智慧與變革管理研究院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劉峰看來,構建由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數字貨幣能夠極大降低清算成本,甚至參與各方自行清算無需第三方機構的論調。但是在實際業務中區塊鏈技術還不能勝任現有的高頻清算場景,且在保障各方業務隱私情況下利用區塊鏈進行清算,就目前而言會帶來更多的工作量,因此短期內清算機構不會被邊緣化。
孫揚卻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央行數字貨幣的雙層運營體系,一定會精簡當前的支付清算體系,央行和商業銀行在數字貨幣系統上的直接對接,將會減少跨行的清算工作量,減少金融機構在各種清算機構中開設的帳戶,也會促進清算機構對於數字貨幣可回溯功能,提供日誌數據的支持。整體來說,純粹跨行的清算機構地位或許會被削弱,但是專業場景下的清算機構地位不會被削弱。
誰是最終贏家
從目前的進展來看,網聯、銀聯在央行數字貨幣的參與度很低,在未來央行確定數字貨幣運營機構後,網聯、銀聯如何分擔功能也頗受市場矚目。在展業層面,銀聯主要負責建設和運營全國統一的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網絡、提供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相關的專業化服務、制定銀行卡跨行交易業務規範和技術標準。
網聯則主要處理非銀行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實現非銀行支付機構及商業銀行一點接入,組織制定並推行平臺系統及網絡支付市場相關的統一標準規範,協調和仲裁業務糾紛,並將提供風險防控等專業化的配套及延展服務。
劉峰指出,從區塊鏈技術角度來說,即使央行選擇了區塊鏈作為主要架構技術,也並不意味著支付清算業務會全部由區塊鏈完成。實際上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短板比較明顯,而且現實生活中的業務具備明顯的複雜度,不能僅僅只靠區塊鏈技術來完成該業務,未來很大程度上支付清算機構會擁抱區塊鏈技術,將充分吸收和應用區塊鏈技術來發揮自身支付清算的組織功能。
支付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按照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應用操作仍有待觀察,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應用對伺服器的要求太高,不適合零售支付,清算還是要各方都進行參與,肯定不會繞過現有支付清算體系。對於場景端來講,網聯、銀聯雙方一直都在博弈,網聯在節假日方面清算覆蓋的使用量比較大,銀聯對第三方機構的影響力更多一些,主要是涉及到銀行卡清算這一部分,兩家覆蓋到的場景也勢均力敵。
從央行數字貨幣的角度來看,王蓬博前期更看好銀聯,在他看來,「因為銀聯跟銀行的關係比網聯更緊密一些,相互之間的利益分配也更廣,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的運營方前期還是銀行去執行,這也是銀聯主要覆蓋的場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聯、銀聯『博弈戰』在網聯成立之初便早已開始,而後續央行數字貨幣推出之後會加劇博弈程度,也僅僅只是博弈,不會由於競爭而導致任何一方徹底退出。」 劉峰說道。
記者丨嶽品瑜 宋亦桐
編輯丨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