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初(經典,歷久彌新)
《流年》,更像一部戲劇,充滿幻美與哲思,規勸著我們的執念
王菲唱過的經典多不勝數,《流年》則是一個頗為慶幸的存在。
慶幸:不只是,王菲在其中,唱出了哲思的脈絡;更因為,我們用這麼多年,才終於聽懂了自己。
慶幸,王菲總能唱著自己
王菲的《流年》,發行於2001年,掰掰指頭,驚覺!竟已過去了18年。
18年代表什麼?一個孩子,經歷歲月打磨,剛剛成年;一段感情,遭遇風雨突變,已經歸斂;一架飛機,基本到了退役的年限。
然而,《流年》什麼時候拿出來聽,都是新的。
其中的奧妙在哪兒?我想,因為它用旋律、編曲、歌詞以及唱腔,共同創作了一部充滿幻美與哲思的戲劇。而戲劇的主咖王菲,因為唱著自己,尤為吸引。
開頭的一聲悶響,打破混沌!就好像在人生裡,若干個靈光乍現的瞬間,終結了漫長的苦苦求索、不得其解,一個瞬間明白了一些,關於感情、關於人生,或者只是關於「一個消遣」。
隨後出現的吉他,緩緩撥弦,像是在回溯生命,一副坦然。我們失眠的時候,不是最喜歡這麼做麼?不斷回憶、反思,享受遺憾、或是喜悅。
接下來一段淺淺敘述,王菲展現著空靈的嗓音,悠然與無意間,放慢了聽者的時間。
副歌,是一首歌曲經典與否的關鍵。《流年》有一個非常完美的副歌。它像是自然發展出來的劇情,相較於前段並不突兀,卻在王菲精準的氣息切換之間,表達出感慨與醒悟的語氣。
而這首《流年》,正是林夕為竇靖童的媽媽——王菲,定製的。
王菲唱的是自己,所以唱得透徹。
慶幸,我們終於聽懂自己
林夕最高水準的詞,王菲擁攬了大部。
清醒與幻覺,世俗與至理,他們兩個人的氣質頗為相似,善於在自我矛盾中,潛心挖掘。
林夕寫《流年》,寫得很克制。
上帝在雲端 只眨了一眨眼最後眉一皺 頭一點
這便是林夕詞裡的戲劇。
簡短的三個動作,便刻畫出了命運的無常。我們的生活無法預判,因為不知上帝何時會眨眼。
如此鋪陳,於無意之間,規勸著太過執念的我們,又寫滿懦弱的無力感。
有生之年 狹路相逢 終不能倖免懂事之前 情動以後 長不過一天
點睛的幾句詞,寥寥幾筆,卻狠、準地道破了真相。這些真相,屬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活得暈頭轉向的人。
林夕用一種哲學的筆觸,撕開了「自欺欺人」的愚蠢,寫透了人生裡的因果。聽懂真相的我們,應該慶幸,還是應該絕望?
整首詞,就是這麼一副淡淡的姿態,內裡卻布滿了複雜的交織與牽連。
我們聽出了,對人生與命運的另一種解讀。
那一年 讓一生 改變
過了18年,讓一生,再變。
改變,便是一種新的確定。
我想,這便是《流年》想唱的,是王菲唱自己的,慶幸,也是她唱給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