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看到別人看我時異樣的眼神,所以儘量不出門,也很少與人交往。」5年多來,王先生因頻繁發作卻無法控制的眨眼、嘴抽而苦惱不已。在試過按摩、熱敷、吃藥等各種治療方法無效後,近日他在接受了顱神經微血管減壓術,徹底解決了這一困擾他多年的難題。
中年男子天天「擠眉弄眼」太尷尬,多方求醫無果
今年47歲的王先生是來自雲南的一名工人,5年前右側面部突然不自主抽搐,先是右眼不自主地眨動,像做鬼臉一樣「擠眉弄眼」,一開始沒太在意,後來慢慢發展到右臉抽動、嘴角抽搐,每天頻繁發作,在焦慮、緊張時更容易發作,最多時一天發作十幾次,每次持續數秒到數分鐘不等,最長時可達20分鐘,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近幾年,他在多家醫院進行了診治。「按摩、熱敷、吃藥都做過,但效果都不明顯。」王先生說。為了得到進一步的治療,他找到祈福醫院神經外科石磊主任。
真相!面肌痙攣與面神經受血管壓迫有關
石磊解釋,王先生的這種情況叫面肌痙攣,是一種常見的顱神經疾病,是面神經支配的表情肌反覆發作的不自主抽搐。眼瞼不自主眨動就是最典型的症狀,然後會逐漸向下發展至頰肌抽動、嘴角抽搐,嚴重時可出現睜眼困難、口角歪斜以及耳內抽動樣雜音!
「面肌痙攣的病因及病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石磊表示,目前普遍認為病因可能為小腦-橋腦角部的面神經受血管壓迫。
在人的大腦裡,神經、血管密布。「如果神經、血管相互搭在一起,血管的搏動就會壓迫神經。」石磊說明道,如果面部神經根受到血管反覆搏動刺激,髓鞘萎縮變性,就會導致神經短路,使面神經興奮性增強,出現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多在中年以後發病,且以女性較為多見。多為一側面部發作,雙側發作罕見。嚴重的病人面部會持續痙攣,影響社交、外貌,還可影響病人視力,導致工作、學習、閱讀、駕車等大受影響。
精湛手術分離神經血管,效果立竿見影
顱神經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醫學界公認的根治面肌痙攣的方法,該手術技術已非常成熟,操作較簡單,風險較小。聽石主任詳細介紹手術方法後,王先生決定手術來徹底解決困擾自己的難題。
4月19日,石磊帶領張林主治醫師、劉勝主治醫師在王先生耳後開了一個4×3釐米大小的小口,在顯微鏡下找到兩根與面神經明顯粘連在一起的血管,小心地沿神經根將兩根血管分離,並在兩者之間加入墊片,從而徹底消除引起面肌痙攣的原因,恢復面神經正常的感覺、運動傳導功能。兩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出血約100毫升。手術效果立竿見影,術後當天王先生便沒再發生面肌抽搐了。
據統計,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治癒率在95%以上,復發率小於5%。「微血管減壓術損傷小,風險小,失血少,即便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病也可以做。」
疾病初期可用藥物治療,但無法根治
此外,面肌抽搐也可以採用藥物和局部注射肉毒毒素來治療。藥物治療在發病初期、病情較輕時效果較好,但藥物不能根治,很多患者隨著服藥時間的增加,藥效會變差,藥量增加,副作用也會加大,需要尋求其他治療方法。
「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雖然效果比口服藥物好,但維持期只有3-6個月,反覆打針也容易造成面部僵硬。所以也不建議長期注射。」石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