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俞敏洪的「女性墮落論」引發網友們不滿,網友們對俞敏洪以偏概全的言辭進行口誅筆伐,對其在微博的解釋和在媒體的道歉並不買帳。與此同時網絡的輿論場上出現了不少「偽女權」和「直女癌」等論調,針對不合的「女權」觀點,網友一言不合就貼「中華田園女權」的標籤。
從張雨綺家暴老公、俞敏洪談「女性墮落」再到蔣勁夫家暴日本女友,關於「女權主義」的話題一點就爆,不斷地刺激著關心「性別平等」網友脆弱的神經。對於網絡過於激烈擁護「女權主義」的言辭,我們不必上綱上線去攻擊「反應過度」的女性群體。對女性多一分理解,探究其「反應過度」的根源才能正確看待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女性加入生產流水線並開始享有一定的經濟地位。2017年中國女性就業率已到達73%,並且只有少數人認為「嫁得好」是成功標誌。相應地,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女性開始在各個領域不斷地嶄露頭角。現代生活的女性從傳統的男權社會壓迫掙扎出來,獲得了相對的自由,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這些壓力源於現實社會的不公正對待。
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仍然擠佔女性生存空間。2017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女性群體對於就業中的性別歧視感知更為強烈,超過八成的女性認為就業中存在歧視。畢業面臨求職,因為性別而被拒之門外的女性數不勝數,男生大學生接到面試通知的次數比同等情況女性大學生高約42%。據2018年的職場調查現狀調查,中國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比男性低22%,原因是女性處在婚育階段被動失去了晉升崗位,再則領導層男性佔比大也導致女性升職空間小。但是反歧視法律制度嚴重缺失,沒有一條有效的途徑可以在救濟和保護女性在職場中的生育權。女性依然在職場中爭分奪秒打拼和兼顧家庭的縫隙裡生存。同樣在接受高等教育權利方面,女性也受到了「區別」看待,浙大教授發表「女生大多數是混文憑」歧視女碩士的言論,北京大學教授反對女博士期間生娃,博導不敢招收女學生已是常態。在知識界奮鬥的女性都面臨著人生嚴峻的抉擇。
消費女性和女性「汙名化處理」加劇了社會輿論場上的矛盾。在此之前,網絡的活躍用戶以18到40歲的男性為主,他們主導著話題的走向形成網絡輿論的中堅力量,他們成為商業最廣泛關注的用戶群體。所以鋪天蓋地的廣告不自覺地利用低俗營銷來消費女性以及一些媒體常常為了「投其所好」對女性汙名化處理。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男女比例為52.6:47.4,女性網民數量的崛起開始挑戰傳統話語權失衡現象,使得常態的傳播現象開始出現裂痕。那些看似激進的言辭,實則在控訴網絡輿論對女性群體缺乏尊重和理解,並夾雜著對現實生活帶給女性偏見的種種負面情緒。
傳統的女性的任務是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務,而現今的女性為了爭取自己權益需要承擔多樣角色,不僅是女兒、兒媳、母親……也是社會的勞動力。這個時代社會和家庭賦予女性的期待值比任何時候都高,女性的成功是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卻很少男性會被問及這個問題。面對職場的性別歧視,較少的家庭支持和充滿戾氣的社會輿論,女性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非指責和謾罵。
文/楊曉兵(陝西師範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楊曉兵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8/11/23/465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