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己亥年,一本名為《己亥》的新書把一位歷史人物重新帶入讀者視野:這位歷史上的詩人用自己的創作讓「己亥」和自己的名字寫在一起,他是龔自珍。三個甲子年後,學者餘世存重讀《己亥雜詩》,寫成了這本新書。9月8日下午,學者餘世存攜新書《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在建投書局國貿店與熱情的讀者見面,並與著名歷史學者雷頤展開對談,暢談己亥年的歷史和人生。
餘世存自2017年開始研究龔自珍和他的《己亥雜詩》,在餘世存看來,亥作為十二地支中最後一個時序,帶有總結的意味,也預示著新的變化。龔自珍寫下《己亥雜詩》的1839年己亥年,就是歷史輪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林則徐主持的虎門銷煙,成為1840年以鴉片戰爭形式爆發的文明衝突的前奏。而在2019年己亥年重新關注180年前己亥年的龔自珍,也會幫助我們有準備地面對新的文明碰撞與對話,認清中國在文明競賽中的方向。
《己亥雜詩》是一部巨著,它讓龔自珍得以躋身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列。餘世存認為,《己亥雜詩》尤為可貴的是它與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非常貼近,可以賦予當代人以意義。同時,龔自珍背後有強大的傳統文化、思想資源的支撐,這對將現代邏輯思維、科學精神奉為圭臬的當代人也形成必要的補充與糾正。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對人生至暗時刻的超越、面向精神自由的回歸,可以為困頓、焦慮中的當代人如何明心見性、安身立命,提供一個參照性的答卷,實現對人的心靈的關懷與觸摸。
活動現場,歷史學者雷頤表示,龔自珍在晚清思想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一個政學兩兼的人物,一方面關心現實,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一方面關注文化。龔自珍本身就是一個大學者、大文學家,再加上性情放誕不羈,所以他的思想和人生充滿戲劇性。在己亥年,外在因素的觸發使得他進入了放鬆的精神狀態,於是有了《己亥雜詩》這樣的傑作。雷頤認為,餘世存寫龔自珍,選取了一個很好的自傳性文體,有很強的代入感,使《己亥》的文本既是歷史的,又是文學的,將二者非常好地結合起來。
《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一書採用古詩和現代文對照的形式,為便於當代讀者閱讀,餘世存將300餘首詩歌進行了翻譯和解讀。他表示,希望這種文體能夠帶來新的言說空間和可能性,提供一種打通古今、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思想資源的方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