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朋友小A約我喝咖啡,我猜她又是為了相親的事情。
果然沒寒暄幾句,小A就直奔主題:「狐狐,我真的受不了我媽給我安排相親,因為這事我和她吵了架。這不前天剛見了一個,呵——」
小A苦笑著搖了搖頭「其實我媽給我介紹的每個人都很優秀,可惜我就是沒感覺。」
「前天見的那位怎麼樣,說說看?」
小A的臉頓時顯得更苦了,我忍不住又往咖啡裡加了塊糖,開始聽小A講述在她的相親經歷:
前天見面的那位——我們稱呼他為「小李」吧。小李是某銀行的客戶經理,前段時間兩人經母親的推薦互加了微信,之後小李主動在微信上邀請小A吃飯。
「他問我想吃什麼,我說隨便。然後他就定了他公司樓下的餐廳。見面後,我沒有什麼怦然心動的感覺——我猜他也是。他幫我拉開椅子坐下,無論點餐還是整個就餐過程,都表現得很紳士。我們各自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和愛好,聊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小A說道「吃完飯他主動結帳,可我不想欠他人情,最後我們選擇了AA。他的確很優秀,但整個見面過程給我的感覺,我就像是他的……客戶。」
「我媽對他印象不錯,要求我約他出來看電影。我說我對他沒感覺,也不想再去相什麼親了,我以後一定要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你猜我媽怎麼說?」小A問我。
這個案例太典型了:「你媽媽說感情可以慢慢培養?」
「是的!」小A激動的快拍桌子了「你不感覺這很荒唐嗎?我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我一定要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每次相親搞得我好像待售商品一樣。狐狐你給評評理,你說我媽指望我通過相親嫁出去是不是很荒唐?」
小A明顯是帶了情緒,我們大家都知道通過相親走進婚姻並不荒唐。客觀來說,受社交範圍和工作環境的影響,單身人士通常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單身異性,而相親是一種比較高效、高質的結識伴侶的途徑,通過相親遇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人也不是沒有可能。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講,「相」來的戀愛風險更小,畢竟事先經過介紹人的篩選和把關,匹配的都是家境、學歷和工作相當的人——也就是老話說的「門當戶對」嘛。
「你知道的,相似的環境造就相似的人,門當戶對的感情更容易維持平衡,」我同小A說道「你可能並不討厭相親,你只是討厭相親帶給你的『物化』的感覺。你母親是最希望你幸福的人,給你安排相親也是希望降低你戀愛的風險。她說『感情可以慢慢培養』不無道理,當然你選擇嫁給愛情也沒有錯。引起爭吵的原因只是你們的戀愛觀不同。」
很多事情本事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小A媽媽的戀愛觀是「成長型(Growth Belief)」,而小A的戀愛觀則是「宿命型(Destiny Belief)」。該理論由心理學家Knee(1998)在「關係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 of Relationships)」裡提及。顧名思義,「宿命型」就是相信緣分天定,命中注定之人是存在的;而「成長型」則認為感情可以培養,兩人可以通過磨合提升感情。
下面聽狐狐講一講兩種戀愛觀在關係中的表現:
一、戀愛宿命型
如果你問一個人他愛情的理想型是什麼?「戀愛宿命型」的人會給出你很具體的回答。
「戀愛宿命型」的人相信一見鍾情,選擇對象時講求「感覺」,這導致他們很容易陷入迷戀。他們一直在等待對的人出現,所以也有很多人長期單身。
確定戀愛關係後,宿命型的人通常表現得很敏感,容易推測和聯想,比如「TA不會我消息是不是在和別的異性聊天」,甚至會主動做出種種試探以驗證對方是不是那個「對的人」。
在經過初期考核關係穩定後,他們也會在相處過程中遇到矛盾時產生過激反應——難以接受「對的人」怎麼可以這樣??他們很容易給對方和一段關係下結論。在對待愛情理想與現實生活問題上,宿命型的人往往無法做出很好的區分。因此,當宿命型人發現戀人和自己理想中有差別時,會因為這種落差而感到深深的失望。這種落差會真實地影響他們對這段關係的滿意度。
二、戀愛成長型
「戀愛成長型」是回答不了「你到底想找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的。因為儘管他們對未來伴侶也會有一些想像,但一般不會有什麼具體要求。他們相信感情是可以培養的,「交往試試看」是他們的心理寫照。他們比較能接受友情變愛情,愛情變親情的情況。
相對來講成長型的人看待對方更客觀,更能接納對方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他們在關係磨合期能夠更多從「Ta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出發,懷著重新認識一個人的心態發現對方的特點,而不是糾結「Ta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成長型的人在戀愛關係中整體是積極主動的,他們認為有矛盾是正常的,問題也是能夠被解決的。整體表現的包容度更高,也不會輕易去懷疑對方和否定這段關係。如果愛情的理想和現實產生了落差,成長型人會將此解讀為一種自己開始深入了解伴侶的信號,認為落差是由於自己正在認識真實的Ta。雖然他們可能也會有短暫的失望,但他們會接受這種差距,不僅不會因此給伴侶或是這段關係扣分,還會在日後相處中看到伴侶的改變和成長時給Ta加分。
總之,「宿命型」在愛情中做減法,「成長型」在戀愛中做加法;「成長型」的人在戀愛中想要成功,「宿命型」的人在戀愛中害怕失敗。
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兩種類型的人人格特質不同:在大五人格模型中,宿命型的人體現出了更低的開放性和更高的神經質水平,而成長型的人展現出了更高的責任心和宜人性水平(Knee, 1998)。宿命型多為「焦慮依戀」,而成長型多為「安全依戀」。這種差異與我們前面的討論也不謀而合——宿命型的人更加保守和敏感,成長型的人則更願意承擔責任,擅長與人相處。
小A聽完後若有所思眨了眨眼:「那照你這麼說,成長型戀愛觀更靠譜,所以我媽是對的咯?」
「我作為諮詢師只分析問題,不評價對錯好壞」,我喝完最後一口咖啡,真誠說道「但如果你是問我個人看法的話……我認為這不是單選題,好的感情應該是一點點宿命加上對成長的信心,婚姻是要有愛情基礎的,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經營感情。相親只是一種途徑,但不是你遇到真命天子的唯一路徑。」
希望最後和你攜手走進婚姻的,是你所愛的。往後餘生,共同成長,枝葉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