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個美女沈寄,剃了光頭還那麼美,讓人不禁感慨到顏值高就是可以髮型任性,可以說如果光頭下還是美女,那麼其人絕對是美女。
今天我們說的話題是日本的月代頭。若論世界上最醜的髮型,月代頭應該能擠進前三,排第一的無疑是大清的金錢鼠尾辮,你說那些時不時冒出愛新覺羅後裔梳著金錢鼠尾辮裝皇族的都是什麼玩意?
說起月代頭,現在只有在日本古裝歷史劇能看到,將兩邊頭髮留著而把中間剃光的奇葩髮型就是月代頭了,不少人戲稱這種髮型是比光頭更加考驗顏值的髮型,是髮型界的地獄模式。
月代頭在明治維新之前都可算是全民普及的髮型,倘若是放到現代,恐怕是不在許多人的審美範圍之內了。
月代頭究竟是為何能夠在古代日本掀起一陣時尚風潮?到底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這個東亞奇葩的髮型吧!
「月代頭」的起源
月代頭,指男子將前額到頭部中央的頭髮剔除的髮型,早期這種髮型是武士為方便戰鬥而選擇的一種髮型。
現代一般認為,月代頭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武士們戰爭搏殺中,頭髮常常會因為激烈的動作而散落以致遮擋住武士們的視線而影響戰鬥。而且頭頂的頭髮在帶上戰鬥頭盔的時候也會引起悶熱等症狀,將其剃除能很好地避免這等情況的產生,而能展現更好的戰鬥狀態。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月代一詞其實本意為「不正之氣」,而剔除掉頭頂的不正之氣。對於上陣殺敵的武士而言,剃掉頭頂上的頭髮可以讓體內的氣更加順暢地流通,從而能夠在戰場上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武藝。
月代一詞雖已無法確切考證其來源,但我們卻可以追溯到月代的最早書面記載中去探知一二。在古代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公家關白九條在日記中曾記下:
「其鬢不正,月代太見苦,面色殊損」。
由此可見,月代頭在平安時代末期便有了。那麼月帶頭最接近的髮型呢?秦始皇兵馬俑!
月代頭的變遷如下圖,從大和時代到平安時代變化不可謂不大,旅日秦人徐桑難道把髮型也帶去日本了?
在著名的江戶影視劇作者大田南畝的日記裡,《半日閒話》中便對月代頭進行了一番描述,
「最近這些男士的潮流還真是奇特,逐漸蓄起了本多發(江戶時代中流行起來的一種髮式),就連中剃(月代頭頭頂中間剃光的部分)也變得大了起來,頭上的髷高高地結了起來,還抹了一層油到鬢角處,然後還順著髮際線用梳子往後掃,順帶把油梳到後頭來」。
在那個年代的文藝文學中,也有許多主人公梳著月代頭的形象,當時風靡一時的《金金先生榮華夢》中的主人公,金先生便是如此,他那雍容華美的外表,典型的本多發髮髻,也都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時尚潮流。
不同的月代頭髮型,也象徵著不同的身份地位
看似僅僅是兩邊留長中間剃掉的月代頭,其實也暗藏玄機。
古代的日本人在月代頭這個看似單一的髮型上,其實也有一些講究,月代頭因很多不同的細節,也可以被區分為不同的髮型,引起不同的潮流。
古代的日本也是階級等級十分森嚴的年代,每一款不同細節的髮髻都暗暗象徵著不同階級等級的身份地位。
今天只有相撲界還殘留大銀杏
月代頭的打理方式
月代頭的不同潮流,都有其不同的細微差異與內在象徵含義。而對於保持月代頭這件事情,對於當時的古代日本人來說又是一個難題。
歷史老照片:古代日本託尼打理月代頭
在最初保持月代頭的時候,那時的人們為了不讓頭頂中間的頭髮繼續生長,採取的方式是,用鑷子將頭頂中間的雜發一根根拔出。
這種方式不僅在執行的時候會產生疼痛,而且也容易造成頭部發炎生瘡等疾病。記錄江戶時期人情風俗的《慶長見聞集》便曾經對拔除月代有過相關記載:
「黑血流出,觸目驚心」。
此描述了日本武士為拔除頭頂的毛髮常常忍著劇痛頂著滿頭血汙的情景。
這種打理方式發生轉變是在豐臣政權上臺的桃山時代。因為在古代日本人的審美中,「淨」是一大重要原則。
出於日常整潔考慮,豐田秀吉完全統一日本後便將打理美觀的月代頭的工作由先前的用鑷子根根拔出更替為定期的清潔剃除,以避免用鑷子拔除後產生的不良後果,也讓古代日本男人脫離了那種黑血流出鮮血淋漓的狀態。對於當時的日本男人來說,不可謂不是一件幸事。
月代頭背後的信念
因合戰而誕生的月代頭,在那個年代,象徵著「永遠為主公戰鬥」的信念。不剃成月代頭,也就意味不能以最好的狀態為主公廝殺,因而也不能稱作武士。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因合戰誕生的月代頭在和平的江戶時代也一直存在著且以不同形態流行著。
在江戶時代後,月代頭一直作為武士戰鬥的象徵,以居安思危此意念,一直存在著並且最後普及到了一整個武家社會。在那過去的幾百年中,社會風尚沿著階級秩序在流動傳遞著,月代頭亦是如此。
從最開始由公家社會的文化風氣,漸漸傳遞給日漸成長的武家,最終在町人階級也慢慢普及,不管月代頭在今日是以何種形態留存在我們今人的印象中,但它也永遠是武士的象徵,代表著那樣一個武士時代。
武士道作為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作為日本獨有的文化形態,在日本發展的千年漫長歲月裡對日本後來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忠臣、尚武、服從、獻身為基本內容的武士道滲透在日本的角角落落,以至於後代的許多事物都在其中有跡可循。
而作為一種傳統道德,武士道是在古代日本頻繁的土地和權力的爭奪戰爭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武士內部的道德規範,在大軍事農奴主下都擁有著龐大的武士集團,上下尊卑,等級森嚴。
雷奈·格魯塞在《東方的文明》一書中曾經闡述過日本的武士道:
「在封建戰爭中,大貴族的武士們即侍衛們形成一種傳統獻身職責所規定的騎士精神。其法則是武士道,武士們最普遍的美德便是要有奮不顧身的勇敢,絕對蔑視困苦與危險,完全效忠於主家在遵守誓約時,他一定要至死保衛氏族的榮譽,用血來消除他所效忠的家庭的在武力上的恥辱......」
或許,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是讓他們在面對幕末外敵強勁入侵時依舊堅挺的原因之一吧。
而日本的武士道和中華文化也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日本德川幕府的成立,讓武家得以一種成熟的姿態出現在社會上,而其在政治上仿用了中國傳統官僚體制,形成了「將軍——大名——武士」的這種封建模式,而在文化上又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尤其是宋朝的朱子學說。
古學家山鹿素行,更是將日本神道和儒家文化融合得相當充分,進一步促進了日本武家政治理論的完善。
他認為武士有侍奉君主和治理人民的職責,而君主是為萬民服務的機關,他將日本幕藩主叢制極端「公」化,從中可窺見日本軍國主義的淵源,而武士道的信念也可知曉一二。
結語
從日本古代影視劇中隨處可見的月代頭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兩邊留髮中間剃光的形態,我們應該感知到的也不應該只是月代頭是如何的滑稽令人發笑,我們更應該看到那個年代日本的時代潮流,那個年代的日本的森嚴等級,那個年代日本的頻繁戰爭,以及從那時延續至今滲透在日本人血液裡的武士道信念。
月代頭的流行也快近千年了,或許過去剃的多,也導致今天日本的禿頭多(進化論),其實月代頭在看多了大河劇後倒也沒覺得太醜。如果有天有人要復古「月代頭」,或許小編我會抱著欣賞的心態來看待「王道復古」,日本帥哥們加油吧。
以上です。
純屬YY胡編,勿打
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