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我童年的一個「陰影」。
小時候每次快到聖誕我一不聽話我娘都要跟我說你乖一點聖誕老人才會在你枕頭下塞禮物,我對此深信不疑並滿懷期待。然而,每年聖誕的第二天早上我激動地掀開枕頭的時候,底下從來都沒有禮物!從來都沒有!
長大以後我才知道,這跟我表現得好不好沒有半毛錢關係,純粹是我娘懶得給我買禮物罷了。
更多關於聖誕的記憶是跟教堂聯繫在一起的。還在鎮上住的時候跟同學和她奶奶去街尾教堂看過聖誕聯歡會,基本都是同齡小朋友表演的,表演了什麼我記不清了,只記得同學她奶奶給我們買了光餅夾搬到市區以後跟我娘去小區附近的教堂過了一次平安夜,具體什麼儀式也沒印象了,只記得結束以後每個人都分到一隻燃著的蠟燭,所有人端著蠟燭魚貫而出,在熹微的燭光的守護下回家……
所以,這次的聖誕特輯和教堂有關。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福州被闢為通商口岸,新教傳至福州。隨著美以美會、聖公會、美部會三差會的傳入,福州成為基督教在華東南宣教中心。出於傳教需要,他們建立了不少教堂。這次聖誕前夕,我走訪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堂。
隱匿在師大學生街一隅的施埔基督教堂於光緒九年(1883年)落成,原名「真學堂」,是英國聖公會所建的真學書院五大建築群中的「丙」座。
午後的學生街比較安靜,走進小巷宛若穿過時光隧道
位於倉山區樂群路22號的石厝教堂是英國聖公會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為英國僑民修建的一座哥德式石頭教堂。教堂於1861年落成,英文名聖約翰堂(St.John's Church),因以石砌築,俗稱「石厝教堂」。
可惜的是石厝教堂平時基本不開放。從大一到現在幾次路過那裡我都只能從門縫看上一眼。只好從網上借前輩的圖讓大家一睹這座教堂的風採。
圖/池志海 來源:福州老建築百科網
天安堂位於福州倉山區天安裡的山坡上,北面就是閩江。它是美以美會在福州、也是在整個東亞建造的第二座教堂。然而96年的時候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百年老堂被教會自己拆毀,現在所見為新堂。
通往天安堂的石梯,旁邊的建築近期在施工,
安全起見建議大家還是不要冒險上去
「五口通商」後,外國人開始進入中洲島。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五月,美國美以美會布道士楊順及弼理仁夫婦在中洲設立教堂,該教堂後遷往臺江保福山。
1993年中洲島被全面拆遷。拆遷後招商失敗,土地長期空置,期間民間集資重建了中洲基督徒聚會處。
後來在中洲島的開發過程中,開發商張禮星成為基督教徒。於是中洲基督教堂被遷往大橋西側,重建後規模更加宏大。
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英國聖公會在蒼霞洲廣裕樓租房設立布道所,開始傳教。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由於信教的人增多,原廣裕樓堂容納不下眾多教徒主日崇拜。因此,在教徒和信徒的捐款下,教會買下此處一家舊茶倉,加以修繕作為教堂,名為蒼霞洲基督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聖公會福建教區召開教區議會決定把蒼霞基督堂改建為主教座堂。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教堂改建竣工。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蒼霞洲基督教堂立面呈英國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風格,它是福州地區現有的具有典型英國建築風格,規模較大,保護較完好的教堂之一,被列為臺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教堂是那天我踩點教堂的倒數第二站,從小巷進去,當它從掩映的綠葉間一點一點呈現出來的時候,那種震撼傾心之感無法形容,以至於那天踩點回來我整個晚上都為邂逅這座教堂而心跳加速。
教堂在一個院落內,院子的鐵門是關著的。我看到鐵門裡有兩個老伯在聊天,其中一個像是住在這裡看管的,就試著問他能不能進去看一下,沒想到那位老伯馬上就答應了。我繞著建築拍了一圈,從教堂右側平臺上的小窗子往裡看隱約可見裡邊古樸大氣的禮拜堂。於是我又厚著臉皮問老伯能不能到裡面看一看,沒想到他真的去拿鑰匙幫我開了門,只是交代我裡面不能拍照。
這種被信任的感覺很好,老伯至始至終都沒用猜疑揣測的眼光打量過我,也沒問任何問題,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隨意,像是接待十分熟悉的人一樣,開了門就回到院子裡忙自己的事去了。我靜靜地在裡面坐了一會,拿紙寥寥速寫了一下教堂內部結構想著回來還原一下,不過後來在網上看到了內部的照片圖。
圖/leocobra 來源:福州老建築百科網
蒼霞洲教堂周天早上有禮拜,所以建議大家如果想去請在周天前往,不要像我這樣莽撞地打擾。
上渡基督教堂原名福民堂,是美以美會於1921年在中國福州建造的一座教堂。現在所見的教堂是2000年上渡棚屋區動遷新建的。
繁華的東街口有這樣一座歷經百年滄桑的老教堂,它就是花巷教堂。這裡原本是晚清琉球冊封使趙新(字又銘)的兆新王府。辛亥革命時期,福建革命軍司令部設立於此。一九一五年初,美以美會(美國衛理公會)購買此處建造教堂,初名「尚友堂」。上世紀80年代更名為福州花巷基督教堂。
大一時候有個晚上和小夥伴到東街口談外聯經過這裡,那時東街口還在修地鐵,地形亂得很。偶然間碰到這座教堂雖很驚訝但黑黢黢地被擠在一個角落裡並不十分顯眼也就沒往心裡去。
後來才知道這原來是花巷教堂。當時那裡還沒有建新堂,2015年的時候原來的舊堂旁邊建起了新堂。新堂的設計很別致,和舊堂並立也毫無違和感。可惜我去的那天新堂在維修沒有開放。
舊堂內景
新堂
小嶺堂是美以美會在中國福州創立的主要教堂之一,1998年以前位於倉山小嶺頂,1998年因舊城改造拆遷。現在位於下藤路的是2000年時重建的新堂。
坐公交車經過匯達廣場時意外發現的一個教堂。猶豫了兩站,最終還是決定下車去找這個教堂。走近的時候發現意外地有些好看,牆體是柔柔的暗粉色。看到一個阿姨繞到側門進去了我也跟著過去。側門是虛掩著的,有個老婆婆坐在階梯下方的陰影處。我在外頭拍了兩張,過了會裡面有個大叔走出來,看起來像是管事的,我就問他能不能進去看一下。他說當然可以。於是我就進去循著飄隱的歌聲上了二樓禮拜堂——一群老人家在練習合唱。他們認真地打著拍子,手牽著手隨節拍晃動身體,歌聲動人。我坐在最後排的椅子上不知不覺就聽完整首曲子。
位於閩江畔的泛船浦教堂始建於1868年,重建於1933年,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初見泛船浦教堂是在大一國慶結束返校的時候。由於白湖亭一帶堵車,大巴出了高速就沒按原先的路線,而是直接順南江濱西大道過閩江大橋去北站。就在大巴駛過的短短幾秒我被這座教堂驚豔。後來經過泛船浦好幾次,漸漸沒有了當初那份驚豔感。平常教堂內部也不開放,倒是有很多拍婚紗照的在外部取景。
教堂的正門在後面的一條小巷子裡,
不過我一般都是從靠馬路的小門進
電影《我的早更女友》裡面有場「搶婚」的戲就是在這裡取景。從畫面一角盛開的羊蹄甲來看拍攝時間應該是四月,那個時候的朝陽路口也是開滿了羊蹄甲。
這部電影比較無聊,取景泛船浦教堂的那場戲時間如上,
不用謝
好友前年平安夜就在泛船浦教堂度過,她在她的說說裡寫道
2015.12.24
離開家的第二個聖誕節,其實對我而言,聖誕節就是一個找熱鬧的由頭,朋友家人聚在一起,如此足已。
如今已經幾年的相處,舍友也像家人一般了。我們在這個平安夜第一次進教堂,第一次看做彌撒,第一次聽唱詩班唱聖歌,第一次看禱告,然後做了無神論者的祈禱。
美好的祝願,永遠給愛的人。
圖/好友
那麼你們的聖誕都是怎麼過的呢?歡迎留言寫下你的聖誕記憶或今年的聖誕計劃,也可以說一說你見過的好看的教堂或你對這些老教堂的感受。我將從留言區裡選三位朋友送出我準備的小小禮物。
如果你不知道說些什麼,可以通過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來參與活動:將轉發的截圖發送至公眾號後臺,我將從發送截圖的朋友中抽一位贈送禮物。
當然既有留言又有轉發截圖的中獎機率更高哦~
活動截止時間:2017年12月18日晚零點
路人甲:所以,禮物是什麼
我:當然是冬日最佳伴侶之雖然不貴重但契合聖誕氛圍暖腳暖心情意重的襪子套裝(一套5雙,圖案如圖,非偏遠地區包郵贈送)
圖/供應商
本文參考材料
[1]福州老建築百科網
[2]張金紅:福州地區基督教建築研究
[3]網絡資料
聲明
[1]本文與宗教無關,僅探討建築和文化。
[2]文中除有標註作者、來源的圖片以及兩張表情包外,其餘圖片均為本人拍攝,禁止商用,非商業用途使用時請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