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旅遊的人是這樣讚美義大利的:沒有去過義大利就總覺得遺憾,這個國度在古老中流露出光芒萬丈,看似無序卻又有循規蹈矩的一面,浪漫中透著激情與慷慨。電影不僅描繪了城市的風景,更是最真實和最浪漫的敘述。義大利的電影往往給人美麗的遐想,安靜的感動和文明的厚重感。讓喜愛電影的人面對那一幀幀唯美的畫面沉醉其中,恨不得插上雙翅飛往這個美麗的國度,去尋找電影中的拍攝場景。
羅馬,古蹟星羅棋布的「永恆之城」。遍布全城的古蹟令人感受到古羅馬帝國的鐵血雄風。在這裡古羅馬時代雄偉壯觀的建築物與現代文明完美地融為一體,展示了一幅具有獨特魅力的風情畫。於是,諸多世界名作都在此取景。不知道是《羅馬假日》成就了赫本,還是赫本成就了羅馬假日,但可愛的公主坐在西班牙廣場長長的臺階上吃冰激凌的形象也被無數遊客效仿。
西班牙廣場
遺憾的是義大利已經發布了在西班牙廣場飲食的禁令,但這卻擋不住更多的人去「真理之口」模仿電影中公主被嚇到的樣子。
其實,所謂的「真理之口」只是一個古羅馬時代的井蓋,其所在的教堂學名為「科斯美汀聖母教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an)」,始建於公元6世紀,井蓋就在教堂外面的迴廊裡,雕刻著海神頭像,傳說把手放在海神嘴裡,如果說謊了手就被咬住無法拔出。這當然只是一個帶有幾分浪漫的「謠言」,拍照打卡之餘別忘了去教堂裡面看看。原因很簡單:「情人節」的英文叫做「聖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羅馬帝國為了徵兵不允許年輕男子結婚,而一位叫「瓦倫丁」的神父守護真愛,為無數男女主持了婚禮,遭到軍隊追捕,不幸遇難。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忌日確定為了情人節。而瓦倫丁的遺骸就供奉在這座教堂內。
今天並不想說《羅馬假日》的取景地,而是另一部著名作品——《天使與魔鬼》。我一直很喜歡懸疑推理的圖書和影視作品,丹布朗因《達文西密碼》紅遍全球,而《天使與魔鬼》則被稱為它的前傳。小說中提及了一個16世紀就已經真實存在的組織「Illuminati(光照派)」,穿起了羅馬諸多著名景點,成了又一部經典的羅馬風景片。
電影男主人公蘭登教授先來到著名的萬神殿(Pantheon),發現了古羅馬地圖中存在的土、氣、水、火這四大自然元素,分別代表了一個光照派的神秘據點,並將四位紅衣主教在那裡殘忍地殺害。蘭登和女主人公維多利亞,在伽利略的書中看到一首藏有線索的詩:
你從桑蒂的土冢舉步,那裡有個魔鬼之窟。穿越古代的羅馬之城,揭開了神秘的元素。通向光明的路已鋪就,這是神對你的考驗。在那崇高的歷險途中,讓天使來為你指南。
詩中所提及的四個據點,便是羅馬的四處景點,這四個景點的地理位置組成了一個象徵宗教的十字架。因此有人說這部電影分明就是一部羅馬教堂的導遊圖,不少影迷都跟著電影走遍了這些景點。
蘭登首先認為「桑蒂的土冢」也就是拉斐爾的墓應當在萬神殿,可他到了後才發現拉斐爾的墓是後遷移過來的,而且是在伽利略成書之後。代表「土」的符號是位於羅馬城北波波洛廣場上的人民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始建於1099年,傳說著名的暴君尼祿死後陰魂不散,鬼魂化身一隻烏鴉棲息於一棵受詛咒的樹上,周邊百姓惶恐不已。為了安撫民眾,教宗就砍掉樹木,建造起另一座送給人民的教堂。
人民聖母教堂
教堂內部地面的墓穴入口就是詩句中提及的「魔鬼之窟」。入口的圓蓋上畫著一個骷髏舉著亞歷山大七世的牧徽,下面的一行字是「來自天上的死亡」,從這裡下去就是基吉家族的墓穴。蘭登從這裡下去發現了第一個被殺死的紅衣主教。
人民廣場上共有三座教堂,北面的叫人民聖母教堂,廣場也是因它而得名。南面有兩座很相似的「雙子座」教堂,東邊的叫「聖山聖母堂」,西邊的叫「奇蹟聖母堂」。
羅馬城中的「國中之國」梵蒂岡是第二個元素「氣」的存在,氣勢恢宏的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於1656-1667年由著名建築大師,有「巴洛克藝術之父」之稱的貝爾尼尼所設計建造。廣場呈橢圓形,長軸340米,短軸240米,最多可容納30萬人。兩個半圓形的長廊象徵著上帝伸開手臂庇護信徒。長廊共有284根圓形多立克式立柱和88根方柱組成。
而「氣」的符號就位於廣場上埃及方尖碑下,正對著聖彼得大教堂的那塊「西風(West wind)」。電影裡展示了在梵蒂岡廣場上聚集的人群中,一位可憐的紅衣主教的肺部被刺穿。
維多利亞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又名「勝利聖母教堂」,距離摩西噴泉不遠,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內部宛如一個美術館一樣富麗堂皇,令人目不暇接。教堂裡最著名的雕塑,也是電影中代表「火」的元素就是貝爾尼尼的作品《聖特蕾莎的沉迷》,特蕾莎的慾火代表了「火」。電影中一位紅衣主教在教堂內被活活燒死。
雕塑中天使手中的長矛指向下一個方向——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上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紅衣主教溺死在噴泉,也是電影中代表「水」的元素。
納沃納廣場原本是公元86年古羅馬皇帝圖密善所修建的一座圓形競技場,15世紀末起成為當地的集貿市場。廣場上最著名的就是三座噴泉,由北向南依次為:海神噴泉(Fontana del Nettuno),四河噴泉(Fontana del Quattro Fiumi)和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i Moro,又名「莫羅噴泉」),其中後兩座都由建築大師貝爾尼尼所設計。四河噴泉建於1651年,當時正值貝爾尼尼的藝術巔峰時期,四河噴泉選擇了當時已知世界上四個大洲的代表河流——多瑙河(代表歐洲)、尼羅河(代表非洲)、拉普拉塔河(代表美洲)與恆河(代表印度),各以一位老人的形象作為象徵。
電影中提及「光照派」的總部就是臺伯河畔的「聖天使堡(Castel San’t Angele)」。原本這裡是古羅馬帝國的墓地,公元135年哈德良皇帝在此修建陵墓,三年後去世就葬於此。從此所有的古羅馬皇帝一直到卡拉卡拉都將此作為墓地。公元590年瘟疫肆虐,教皇格裡高利一世來此祭祀時,聲稱看到了大天使米開勒出現在城堡頂端,不久瘟疫神奇的消失了,從此這裡就改名為聖天使堡。15世紀教皇還曾下令修建一條從聖天使堡與梵蒂岡相連的地下密道,為的是作為教皇的避難之所。在電影《天使與魔鬼》中蘭登就曾在地道裡追逐持有爆炸物的人。
電影最後,「炸彈」解除,男女主人公如釋重負,在這座浪漫之城「春宵一刻」,就在是巴貝裡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邊的巴貝裡尼酒店。廣場中央矗立著貝爾尼尼的作品「人與海神噴泉」。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