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於軍旅小說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大年,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2019年8月,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軍旅老作家徐懷中先生的長篇小說《牽風記》名列前茅。2019年,鄧一光、張慶國、楊少衡、王筠、麥家、海飛、李西嶽等作家都推出了有分量的軍旅長篇小說新作,軍旅中短篇小說也是佳作紛呈、新人迭出。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表現時代新貌的創造與想像
——2019年軍旅小說綜述
■鄭潤良
2019年對於軍旅小說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大年,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2019年8月,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軍旅老作家徐懷中先生的長篇小說《牽風記》名列前茅。2019年,鄧一光、張慶國、楊少衡、王筠、麥家、海飛、李西嶽等作家都推出了有分量的軍旅長篇小說新作,軍旅中短篇小說也是佳作紛呈、新人迭出。
歷史題材長篇小說歷來是軍旅文學的重鎮。張慶國的長篇小說《老鷹之歌》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那就是抗戰時期南洋華僑機工回國,駕車翻越險象環生的雲南群山,運送國際援華物資的經歷。正像傅逸塵所評價的那樣:「小說中反覆出現的老鷹作為核心意象,表徵著對失落記憶的找尋。記憶之鷹的每一次起飛與墜落,無不因應著悲憫體恤的、具有超越性的歷史觀。張慶國並非要復現宏闊繁複的戰爭歷史,而是要建構一個由個體生命和彼此的情感勾連而成的小世界。基於這種微觀而體恤的歷史倫理,戰爭進程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槍炮、傷亡、犧牲的堆疊,而是一條條生命軌跡的纏繞糾結。」《老鷹之歌》將這一特殊的歷史事件敘寫得搖曳多姿,將主人公的家國情懷和英雄情結書寫得悲壯而感人。楊少衡的長篇小說《新世界》以全新的方式接續「剿匪反特小說」的敘事傳統,緬懷新中國成立初期革命前輩們的英雄榮光,找尋他們建設新中國、迎接新世界的初心。鄧一光的長篇小說《人,或所有的士兵》將筆墨聚焦於戰俘營的生活,反思了戰爭對於時代和個體生命的深遠影響。王筠的長篇小說《交響樂》真實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五次戰役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戰爭與和平的動人交響。麥家的《人生海海》通過對渾身是謎的主人公「上校」在時代風雲中穿行的傳奇人生的探訪,勾連並映射出宏闊的歷史面影。海飛繼《驚蟄》《麻雀》等作品之後,又推出了長篇小說新作《唐山海》,將他的「諜戰世界」系列作品引向深入。張品成的兒童題材軍旅長篇小說《笑臉如花》、林朝暉的《尋找紅軍爸爸》和梁早安的《紅細伢》同樣注重文學性與故事性的平衡,充盈著革命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相融合的審美趣味。
檢視2019年的軍旅中短篇小說創作,在歷史題材方面作家們也有新的突破。徐貴祥的中篇小說《紅霞飛》在紅軍初創期的歷史背景下,選取一支21人的宣傳隊作為描寫對象,對文化藝術工作在我軍戰鬥與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了形象的表現和深入的思考。陶純的《根》寫的是大別山區的一個女紅軍重傷員,在隊伍長徵轉移之後流落到一個國民黨軍官家裡,歷盡波折而奇蹟生還的故事。作者把一個老舊題材寫出了新意,角度新穎,敘事老到,情節感人。盧一萍的《劉月湘進疆蹤跡史》是作者「荒原小說」系列的又一新篇。作品寓悲壯於平凡,寄鐵血於柔情,敘寫了特殊年代中的特殊故事。王鳳英的《上哨所挖藥去》通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以國家核事業建設發展的歷史為背景,用另一種飽含敬意的方式反映了父親、白西生等兩代軍人的奉獻精神。 餘同友的《傻瓜長子》同樣選取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在外人看來腦袋不太靈光但卻富有大愛之心的紅軍連長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新鮮而生動的紅軍形象。高杉的《長徵那些事》虛實相生,讀來令人心緒激蕩,百感交集。曾劍的中篇小說《歲月》,以政府和軍方聯合尋找當年志願軍留在朝鮮戰場上的遺骸為切入點,敘述了一個傳奇而動人的故事,作品格調剛健有力,情感細膩動人。張子影的《月色皎潔》敘述了年僅17歲的志願軍新戰士袁慶生、任性脆弱的小女兵米如月在朝鮮戰場上的成長曆程,小說語言的力度、彈性以及故事的編織都相當精彩。朱旻鳶的《石頭剪刀布》,戲謔的語調底下滿蓄悲情。胡月的《茉莉》視角新奇,以逝者視角敘述戰爭的傷痛,顯示出「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創造活力。
2019年的現實題材軍旅中短篇小說創作,湧現出很多新人新作,整體態勢喜人。青年軍旅作家周鳴、高滿航、高密等都憑藉各自對部隊演習訓練前沿生活場景的真實書寫,及時且有力地描摹出強軍興軍的時代圖景。周鳴的《穿越濃雲雨霧》圍繞一次諸軍兵種聯合渡海登陸演習展開敘述。正如姜念光所言,這部作品「得益於生活細節、專業知識與心理邏輯的堅實支撐,較好地勾畫出了人物形象和情感軌跡,較充分地表現了軍人與軍事生活的精神氣質,尤為難得的是,它隱喻了軍隊建設的某些重大課題。」火箭軍部隊青年作家高滿航立足戰略飛彈部隊的火熱生活,創作了一系列有著濃重火箭軍味道和火箭軍特色的軍旅小說。《非典型好人》《去留為未定時》《採石》等作品將筆墨更多地聚焦到火箭軍部隊最基層的官兵身上,講述了鐵運兵、警衛兵、老工程師等默默奉獻的故事,闡釋彰顯了「我無名,國有名。以無名,鑄威名。」的崇高精神和思想主題。
高密的短篇小說《進管》講述了潛艇上魚雷兵的見聞和故事,題材新穎,細節豐富,小說的完成度很高。王凱的短篇小說新作《洞中》,通過一個中尉參謀在戰備坑道裡的個人體驗以及對環境和人性的觀察,細緻入微地寫出了在逼仄的時空環境中人的身心感受。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依然講述她所熟稔的邊防官兵的戍邊生活,那些以同理心寫就的血與淚、心酸與堅持、光榮與夢想,塑造出歷經磨難卻屹立不倒的英雄群像。孫鵬飛的《特戰時光》講述一個軍人從特戰部隊負傷後轉到後勤單位的心路歷程,語言鮮活,意象新奇。言九鼎的中篇小說《鎧甲》,講述了一個現代軍人在幽暗地道裡與一把古兵器相遇的奇異經歷,作者借鑑了探險小說的寫法,甚至加入了一些「荒誕」的元素,為作品的表達增加了跳躍、靈巧的特質。賈國祥的「守河日誌」系列,用五個中篇小說講述了特招入伍的大學生士兵羅向東的軍營生活。主人公被分配到西部一個遠離人煙的大漠戈壁哨所,與下士趙大年、上等兵劉鐵柱一起守衛昌馬河,從起初的厭倦到最終魂牽夢縈,這種巨大的變化折射出的是軍旅生活的厚重與獨特。韓光的《春樹暮雲》圍繞退役戰士申大明的經歷展開,是一部描寫二次當兵戰士成長經歷的好作品。
還有一些現實題材的軍旅小說,超越了以往同類題材略顯模式化的寫作套路,寫出了軍人複雜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圖譜。李西嶽的長篇小說《戎裝之戀》全景式展現三代中國軍人婚戀生活,從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到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生活場景,更能感受到文化語境和思維方式的碰撞。作者以強烈的思辨精神和勇氣,去解剖軍人的內心世界和思想靈魂,使讀者得以理解甚至親近這些看似並不完美卻又有著獨特精神魅力的軍人形象。在《耳中刀》《二十一分三十五秒》《手之語》等小說中,文清麗遊弋於她所擅長的軍人家庭、婚戀生活的幽微世界,對細節的敏感和對人性的深入體察使得這些作品擁有了細膩的質感和打動人心的力量。此外,伍會娟的《丁一的功》、王建章的《萬物有靈》、呂嵐的《選擇》等小說聚焦軍人個體面對立功受獎、進退走留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的徘徊與糾結,塑造出有血有肉、立體鮮活的現代軍人形象。
2019年,「科幻小說熱」方興未艾,這股熱潮也波及影響到了軍旅小說創作。除了書寫歷史與現實,一些軍旅小說也開始想像與探求未來的戰爭模式與可能。西元的《颪乧》可以算得上此類題材的代表作。這篇小說基於充分嚴謹的現實邏輯展開豐富的想像,以對人類命運的關切視野,探尋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並給出了自己的解答。總體來看,軍旅科幻題材小說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孕育著軍旅小說新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