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是《童行100本書單親子伴讀課》的系列篇,這門課程由郝景芳領銜,與童行教研團隊遍歷市面近萬本兒童繪本,聯絡各領域專家學者,精選100本好書作為3-6歲孩子在家啟蒙的繪本教材。
童行書單是打開全景視野的通識啟蒙書單,從孩子的自我出發,逐漸打開視野,進入全景世界,帶他們遍歷地球各國和宇宙時空,他們將學會自己去思考、解決關於未來的問題。
我們期望給父母最實用的工具,能夠簡單快速用起來,將最好的理念落地,實實在在給孩子優質的啟蒙,也更希望能帶給父母信心和力量:原來我也可以給孩子講這麼包羅萬象的知識,原來我的孩子頭腦中也有這麼豐富聰明的想法。
📮方便大家查找課程和系統的學習,我們將所有已更新的課程做了一個合輯,您可以點擊公眾號菜單欄的「文章匯總」—「目錄」—「伴讀知識」獲取所有課程。
孩子是屬於未來的。當我們看著孩子,我們是看著一個個未來的獨立個體。做父母的都很想預測未來,想知道孩子將會面臨怎樣的生存環境,以決定我們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
預測未來是很難的事。小時候看的科幻故事,想像2000年的世界,已經有飛車滿天飛,人踩著輪子行走,吃飯變成了營養液灌輸。而對比今天的現實,這些想像毫無疑問是錯了。今天的人們仍然靠雙腳走路,用雙手拿碗筷吃飯,穿衣服而不是機器盔甲,車仍然不能飛,跟故事裡的天馬行空比起來,現實的很多側面都還像原始人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故事的想像力又十分局限,故事裡能想到的往往是表面上的改變,對現實生活中真正影響人生活的內在變化,預測卻很難想到。回顧幾十年前的科幻,幾乎沒有什麼故事預料到未來全世界幾十億人,全都過著低頭玩手機的生活。
面向未來,有什麼事情是變化的,什麼事情是不變的?
人類在大多數事情上傾向於不變。
之所以吃飯、穿衣、走路都還像千百年前一樣,並沒有顛覆性改變,是因為這些方向上人們已經找到某種相對而言穩定的狀態,在舒適和便捷上達到了平衡,進入了進化意義上的穩恆狀態。就像烏龜或者斑馬,並不會輕易改變形態。輸營養液的生活,並不比筷子吃米飯多一些舒適便捷。
人類社會同樣也像生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抵抗著變化。傳統家庭結構、血脈的延續、七姑八大姨的往來、社交圈子和工作人脈,所有這些都反覆重複著千百年的模式,並不因為科技發展就顛覆。人的基本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保守而穩定的。
那有什麼是真正顛覆性變化的呢?
不是需求,而是野心。
回顧人類歷史,真正帶來顛覆性改變的,不是想要改變生活的衣食住行,而是想要獲得更大的世界。
顛覆之一,日心說,是想要了解宇宙的奧秘。
顛覆之二,大航海,是想要找到遠方的黃金。
顛覆之三,工業革命,是想要獲取世界的財富。顛覆之四,計算機,是想找到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
顛覆之五,網際網路,是想聯結更大範圍的實時通訊。
所有這些,都源於某些人不安於現狀的莫大野心:想探索未知、想獲取財富、想創造、想擁抱世界。
如果人類只關注吃飽肚子、繁衍生息,也許現在還停留在原始部落生活。但人類不是。總有一小撮人類頭腦中幻想著遙遠的可能性——渴望開拓、徵服、創造更大的世界。
從這個角度看,當我們預測未來,我們很可能不會看到未來的人用鼻孔吃飯、不睡覺、躺在地上出行,但我們會看到未來有席捲世界的新型娛樂、新武器、新宇航飛船。
若我們眼睛只盯著肚皮,將永遠看不見未來。
對未來的想像,基於對過去和現在的理解。淺層理解只是照搬事實,深層理解則是挖掘原理之後的合理假設。
與其說我們想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不如說我們想讓孩子更好地想像未來、創造未來。他們不是未來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就是未來。當他們對未來充滿必勝的野心、又有深刻理解支持的合理預測,我們還擔憂什麼呢?他們自然會根據自己的心,營造出自己想要的未來。而在自己創造的未來中,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兒童與未來,是天然契合的話題。小孩子最常見的口頭禪是,等我長大了要如何如何,未來,是他們必然要去的遠方。
我們對未來,又天然地充滿憧憬——小時候大人說,等你長大了如何如何,現在我們對孩子說,等你長大了如何如何。我們可能無法體驗孩子所能抵達的明天,但他們,是我們寄向未來的一封信。
孩子,生於現在,長在未來,他們也是人類關於未知、關於遠方的最好想像。
科技未來
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裡,設想了這樣一種角色,宇宙排險者。宇宙排險者的工作是阻止宇宙中的智慧生明為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義而犯下毀滅宇宙的大錯,這次,他來到了地球。科學家們問,你們是什麼時候注意到了地球?宇宙排險者答,三億年前的石炭紀,當一名原始人仰望星空超過了一定時間,預警系統的警報就響了。
從那個偉大的望星人開始,好奇心就帶我們走上了科技的快車道。輪子、馬車、火車、汽車、飛機、火箭、宇宙飛船,人類越跑越快,越走越遠,我們的足跡幾乎遍布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我們的探索也早已衝出地球、奔向宇宙。科技的未來將是什麼樣子的?這是好奇心將帶我們走向的未來。
人類未來
上個世紀末,有一個高考語文作文題被廣泛談論,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往小鼠的大腦裡植入一小段記憶,讓從沒學過走迷宮的小鼠無師自通。腦機接口、意念控制、意識上傳,這些以前存在於科幻小說和幻想中的概念,正在逐漸地變成產品、變成現實。
手機成了我們大腦的延伸,只要動動想法,就能靈巧地操控龐大的機械臂,科技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生存邊界,未來人類會變成機器人嗎?會腦機共生嗎?會長生不老嗎?能隨心所欲改造自己嗎?還能被稱為人嗎?
正如大劉所設想的,也許,我們這些「原始人類」要擔心的,不是未來人類是不是人,而是從他們的定義上看,我們,還是不是人。
心靈未來
科技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的步伐大踏步前進,但我們的生物基礎,這副沉重的肉身,在聊科技、聊未來的時候,總顯得不那麼合時宜,不過好在,我們的心靈一直是輕盈的。
小孩子會說,假裝我們都會飛,假裝我們有魔法,假裝我來拯救你,構築在事實之上/之外,與事實相反的想像,是他們也是我們人類的稟賦,想像不一樣,想像不可能,我們將科幻變成了現實,創造了原始人想都想不到的現在。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大人,因為成為大人意味著有了創造不可能的能力,而每個大人心裡都有個孩子,因為回到孩童時代,意味著我們可以重新開始一段與現在不同的旅程。
時間一直向前,而在心靈中,我們可以回望過去,飛向未來,不一樣與不可能,就是我們想像的未來。
為了幫助小朋友從不同的角度構想未來,我們精心選擇了【未來】主題的四本繪本,帶著他們一起閱讀、思考、想像。▼
小齡組(3-4歲)為:
《羅西想當發明家》
《小E》
大齡組(5-6歲)為:
《1999年6月29日》
《花婆婆》
故事的主人公叫羅西,是個夢想成為發明家的女孩。
周圍沒人的時候,羅西會悄悄的去垃圾桶裡尋寶,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等到夜深了,她就挽起衣袖,到閣樓上的秘密基地裡製作新玩意。等到睡覺時,她就把東西塞進床底,不讓人發現。
小時候的羅西沒有那麼害羞,常常給親戚們做一些很棒的小東西。
有一次,羅西給在動物園工作的叔叔做了一頂能防止蟒蛇爬上頭的帽子。羅西很得意,可叔叔拿到帽子後卻哈哈大笑。羅西愣在一旁,驚訝、難堪又沮喪——她覺得叔叔在笑話她,叔叔的誇獎只是在安慰她。從那以後,羅西把夢想藏在了心底。
後來,羅西的太姨奶奶來訪,講述了許久以前的夢想——那就是飛上天看一看。於是,羅西暗下決心,要造一臺飛行器,把她送上天。
飛行器順利上了天,可是沒飛多久,就一頭撞到了地上。太姨奶奶目睹了這一切,哈哈哈地笑了起來。羅西再次受到了傷害,她再也不想搞什麼發明了。
可是,太姨奶奶一把把她攬進了懷裡,對她說:「這一次並不算失敗。唯一的失敗是不再嘗試。」
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羅西的困境,想做一件事,卻失敗了,感覺很丟臉。對一件事情很認真,可是親戚家長卻嘻嘻哈哈,不當回事。「我是不是很傻?我再也不想做了。」小朋友心裡會暗暗地說。這時候,讓孩子讀讀這本繪本吧,看看羅西是怎麼做的。
當世界變得無趣的時候,我就把我的機器人小E從柜子裡拿出來。
小E比我高的多——它和大人一般高。
「小E要是能走路就好了。」我想。
於是,我帶著小E找一個「大人」求助。在他的修理和調試下,我鑽進了小E的身體裡,像踩高蹺一樣,一步一步地操縱著小E,向前走去。
可是沒過多久,我就栽了個大跟頭,狼狽地從小E的身體裡爬了出來。
這時候,從剛才幫助的「大人」的身體裡,也走出來了一個孩子。原來,「大人」並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一臺像小E一樣的機器人。
兩個孩子在一起愉快地玩了起來,兩臺機器人也依偎在一起,在馬路旁充著電。
「讓他們休息一會兒,我們一起玩一會兒吧!」
繪本中,機器人象徵著大人。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鑽進機器人的肚子裡,變成大人,快快成長。每個大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孩子。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多麼希望大人的身體裡能鑽出一個孩子陪伴他。
本書巧妙的將未來、科技的元素和成長的主題聯繫在了一起,不僅是良好的科技啟蒙讀物,也能給予孩子人生啟迪,促進親子間理解。
這裡是美國新澤西州。公元1999年,埃文斯經過了幾個月周密的研究,終於在5月11日這一天用熱氣球把蔬菜秧苗發射升空。
小科學家埃文斯想研究地球以外的環境對蔬菜生長發育的影響。同學們都驚訝地說不出話來,為她的偉大計劃嘆服。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這個國家發生的事情超出了埃文斯的預期。
有人在峽谷裡發現了比巨石還大的蕪菁。天空中漂浮著比宇宙飛船還大的白菜。黃瓜艦隊在城市的上空巡遊。巨型西藍花重重地砸在了院子裡,像被颶風吹倒的大樹……
起初,埃文斯還以為是她發射上天的種子變了異,掉了下來,發了芽。可是越想越不對——她送上天的樣品裡沒有這些蔬菜品種呀!
埃文斯不禁問道:「我的蔬菜種子去了哪裡呢?這些巨型蔬菜又是誰的呢?」
原來,在地球外的電離層,來自大角星的星際巡航艦正在造訪地球。廚房裡的廚師一不留神,把蔬菜都衝到了窗外,向著那顆藍色的星球飄去……
埃文斯的問題到結尾也沒有解決:她的種子去了哪裡呢?這些蔬菜又是誰的呢?甚至,我們還會懷疑,這麼大的蔬菜真的會漂浮在空中嗎?它是空氣做的嗎?這些似真非真的情境,會縈繞在孩子心中,引發長久的思考。
花婆婆的名字叫愛麗絲,很久以前,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住在海邊的城市。從她家門口可以看到碼頭和來來往往的大船。很多年以前,她的爺爺就是搭乘一艘大船來到美國的。
晚上,愛麗絲經常坐在爺爺的大腿上,聽他說一些很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
每次爺爺說完,愛麗絲就說:「爺爺,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等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樣住在海邊。」
爺爺說:「很好,但你要答應我做第三件事,那就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
轉眼間,愛麗絲長大了,成了一名圖書館管理員。朝九晚五的工作使她乏味,她讀了很多書,裡面是遙遠的地方的故事。於是,她想起了兒時的夢想,決定去遠方看看。
她爬過高高的雪山,走過沙漠,穿過叢林,穿越了大半個地球。一次,她騎駱駝時不小心摔傷了,於是她想起了兒時的第二個夢想——或許該在海邊找個房子住下了。
頭一兩年,她的傷痛頻頻發作,大部分時間在床上度過。她看見窗外開起了五顏六色的花,那是去年她種下的魯冰花。愛麗絲突然想到,她要買來更多的種子,把漫山遍野都種上魯冰花。
這個夢想最終實現了,她成了花婆婆。她完成了爺爺交代給她的第三件事。
花婆婆很老了,她給我講了許多奇異的故事。我也許下心願,要去很遠的地方旅行,要像她一樣在海邊住下。
她卻對我說:「你還要答應我做第三件事,那就是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這個故事溫馨感人,小女孩愛麗絲從爺爺那兒知道了一個大大的世界。長大後,她得以自己探索世界,她明白並且踐行了爺爺的話,又把爺爺的話傳給了晚輩。從這個故事,孩子能夠感受到代際之間的延續與傳承。我們可能創造的美好未來,從一代又一代人的現在出發。
現在,就讓我們朝著不一樣與不可能的未來,一起出發。
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
童行學院創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
為了方便大家查閱、分享和收藏童行的過往書單推薦,我們將童行學院全部推薦書單的文章集合在了一起。除了往期伴讀課程,還有景芳、童行教研團隊翻箱倒櫃搜索的好書 📖
由於內容涵蓋面廣,數量較多,不便在文章中一一羅列,如果對書單推薦感興趣,可以在我們的公眾號「童行學院」對話框中,直接回復「書單」,或點擊公眾號菜單欄的「文章匯總」—「目錄」—「伴讀知識」,即可🔍查閱合集。
這是童行親子伴讀課程的第123篇智慧分享。
讓我們一起把大大的世界送給小小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