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曲沃榮膺「中國成語典故之鄉」稱號——《漢語成語大辭典》裡收錄的5500多條成語,有300多條就出自曲沃。
其實,山西的成語遠不止這些,據省社科院語言研究所長安志偉博士從《漢語成語考釋》和《成語源流通釋大辭典》中近兩萬條成語中粗略考證,直接和山西相關的大概有五百到六百條。如果加上和山西有點兒關聯的,就達到1600條左右(都是嚴格意義上的四字成語,不含典故)。
需要說明的是,和山西直接相關是指成語的源頭來源於我們山西,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各種典籍,在後世的各個朝代又不斷層壘疊加,最後形成了今天數量眾多、含義豐富的成語;有點兒關聯是指,成語在其產生和定型過程中,有山西籍名人,促進了成語的傳播,對成語的最終定型起到了推動作用。
安志偉說,從來源上看,山西成語來自山西上古神話故事、歷史事件、名人經歷以及山西人創作的文學作品;從內容上看,山西成語涉及思想、政治、軍事、人物、風俗、文化等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體現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和特徵,具有鮮明的文化性。
這些成語和其他成語一起,濃縮了傳統文化,豐富了漢語內容,也充實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我們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
現在,曲沃被評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鄉」,希望從此開始,我們山西能用多種形式大力弘揚成語文化,讓它成為山西文化大省的又一張名片。
1 山西古老的神話傳說是成語一個主要來源
提起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不能不說山西。綿延了上下5000年的華夏文明,在這裡的傳承從未間斷。傳說中,山西既是「中華民族偉大母親——女媧」的主要生活居所;也是上古「三皇」之一炎帝神農氏創闢文明之地,還是唐堯、虞舜、夏禹三代聖王建都的地方,更不用說其他眾多的神話人物如蠶神嫘祖、農神后稷、獄神皋陶、樂祖師曠以及蜚廉、造父等等,都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的傳說。千百年的口口相傳,他們的事跡便濃縮成膾炙人口的成語保留下來。
比如說女媧補天的故事,在古代典籍《淮南子》《山海經》《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等中都有記載,千百年之下,已經成為中國人探尋生命本源時的一種既定觀念。
安志偉說,在山西人看來,女媧補天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臨汾,如果你去過洪洞縣的侯村,便會發現村裡有媧皇廟、媧皇陵,不用說祭奠的就是女媧這位老祖母。據說,女媧曾在此地鍊石補天,至今廟前還遺留著一塊石頭,村裡人說那是一塊補天剩下的石頭,而村裡不少古舊的房子,一座座牆基都是用五顏六色的石頭壘的,這就是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依據吧。所以,「鍊石補天」這個成語就篤定地和山西產生了關係。
類似於這樣從神話傳說中誕生的成語還有很多,比如補天浴日、斷鰲立極、盤古開天、摶土造人、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堯天舜日、畫地為牢、洞房花燭、求賢若渴、飲水思源、茅茨土階等。山西的神話傳說是中國成語文化的一座寶庫,它驚豔的絕代風華讓山西這塊土地更加瑰麗多彩。
2 晉國締造霸業的同時,也締造出無數耳熟能詳的成語
山西成語有很多來源於山西歷史事件,其中圍繞春秋時期的晉國發生的歷史事件所誕生的諸多成語都比較著名。
從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到戰國初年三家分晉,晉國跨越西周、春秋、戰國,長達660多年。東周、春秋時期強國如林、群雄稱霸,晉文公開創的晉國霸業長達一個半世紀,佔據295年春秋時期接近一半。波瀾壯闊的晉國史形成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
「假虞滅虢(唇亡齒寒)」就是出自晉國晉獻公統治時期。當時,晉獻公想擴充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滅了虢國。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
晉獻公給虞國國君送去美女珍寶,請求虞國借一條道給晉國。晉獻公派兵經過虞國滅了虢國後,班師回朝的路上,順便就又把虞國也滅了。
就在晉獻公請求借道的同時,虞國的大臣宮之奇對虞國國君說:「虢,虞之唇也,唇亡齒寒,晉今日取虢,而虞明日從而亡也。」意思是說,虢國與虞國,好比嘴唇和牙齒的關係,嘴唇沒了,牙齒就感到寒冷。晉國今天滅了虢國,明天可能滅的就是虞國。虞國國君沒有聽,最後果然應驗了。「假虞滅虢(唇亡齒寒)」便由此而來。故事的發生地——虞國,大概位於今運城市平陸縣北部;虢國,大概位於今平陸縣南部及三門峽一代。
而在晉獻公擴張的過程中,除了假虞滅虢、唇亡齒寒之外,還給我們留下了垂棘之璧、屈產之乘、虞公拒諫、馬齒徒長等一連串成語故事。
此外,在晉國歷史事件中,還誕生了很多厚重感極強的成語,比如,和叔虞其子燮父有關的「君無戲言」;和晉惠公、大臣裡克有關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和重耳有關的「秦晉之好、割股奉君、受饗返璧、晉文義賞、貪天之功、表裡山河、退避三舍、竭澤而漁、賓至如歸」;和晉靈公時期史官董狐有關的「董狐直筆」;和晉景公時期大臣士貞子有關的「困獸猶鬥」;和晉景公時期大夫伯宗有關的「鞭長莫及」;和晉景公時期晉軍元帥欒書有關的「從善如流」;和晉景公有關的「病入膏肓」;和晉悼公時期的大夫祁奚有關的「祁奚之舉」;和晉悼公時期的晉國大將荀偃有關的「馬首是瞻」;和晉平公有關的「楚才晉用、炳燭之明」;和晉昭公有關的「數典忘祖」;和六卿之一的範氏有關的「掩耳盜鈴」等。
等到戰國時期,三家分晉,韓、趙、魏在戰國七雄中佔到三席,是許多戰國歷史事件的主人公。光一個趙國,在其末年,就留下了「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怒髮衝冠」「廉頗老矣」「紙上談兵」「膠柱鼓瑟」「鷸蚌相爭」等一系列連高中生都明白的成語。
3 山西古人的經歷就是一串成語故事
山西自古地靈人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才子佳人各色人物層出不窮,由他們的經歷衍生出的成語數不勝數,想到這個人,就會想到關於他的成語;想到一個成語,就會想到這個人。
其他暫且不提,僅僅和文聖人孔子相提並論的武聖人關羽就是誕生成語的一個「大戶」。
關羽,被稱為「關公」,是我省運城人,生前是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死後是神靈,儒、道、釋乃至民間都爭搶供奉,他的廟宇遍布天下,他的故事流傳千古,和他相關的成語也無法計數。比如「忠義千秋、桃園結義、相見恨晚、網開一面、處之泰然、視若等閒、志得意滿、令人扼腕、臨軍對陣、刀槍林立、一往無前、華容讓道、知恩圖報、仰不愧天、刮骨療毒、夜讀春秋、手不釋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顧盼自雄、自負不凡、痛失荊州、敗走麥城」等。
此外,關於山西名人的成語還有不少,如和東晉大臣王忱有關的「後起之秀」;和狄仁傑有關的「鬥南一人」;和楊玉環有關的「環肥燕瘦」;和運城柳氏有關的「河東獅吼」;和晉代文學家左思有關的「洛陽紙貴」;和西漢山西女作家班婕妤有關的「秋扇見捐」;和西漢大臣張敞有關的「畫眉張敞」「閨房之樂」等。
4 文豪名儒是成語「大腕」
山西自古也是文風鼎盛的地方,既有學富四海的名儒,也有才高八鬥的文豪,比如王勃、王維、白居易、柳宗元、荀子、司馬光、關漢卿等,他們傳世的許多作品,名言佳句隨處可見,或直接裁取,或簡練概括,成為中國成語的又一個主要來源。其中,尤以戰國時代大思想家荀況的著作令人稱道。
比如,「駟馬仰秣」:出於《荀子·勸學》,是說駕車的馬駐足仰首,諦聽琴聲;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楊朱泣歧」:出自《荀子·王霸》,說在十字路口錯走半步,到覺悟後就已經差之千裡了,楊朱為此而哭泣。後常用來表達對世道崎嶇,擔心誤入歧途的感傷憂慮,或在歧路的離情別緒。
「一倡三嘆」:出自《荀子·禮論》,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後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餘味,令人讚賞不已。倡,亦作「唱」。
「於呼哀哉」:出自《荀子·樂論》「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又用於祭文,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亦作「嗚呼哀哉」。
禹行舜趨:出於《荀子·非十二子》,原來指僅模仿聖賢之外表而不注意內在的品德修養。後也用以形容舉止循規蹈矩。還有「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不捨、積善成德、跬步千裡、積水成淵、積微成著」等都出自《荀子》。
此外,其他山西人文學作品中的成語還有不少,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琵琶別抱」;柳宗元《黔之驢》中的「黔驢技窮」、《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中的「取青妃白」;王勃《滕王閣詩序》中的「達人知名、白首之心、鬥轉星移、馮唐易老、高朋滿座、躬逢其盛、萍水相逢、人傑地靈、命運多舛、盛宴難再、水天一色、騰蛟起鳳」等,一篇文章就貢獻如此多成語,在古今所有文豪中可以說首屈一指了。(記者 郭志英)
源自山西的成語﹙不完全統計條目﹚
哀梨並剪 熬枯受淡 抱薪救火 背道而馳 比屋可封 表裡山河 博聞強記
補天浴日 不攻自破 不教而誅 不矜不伐 不勞而獲 不屈不撓 不識之無
不學無術 採椽不斫 殘杯冷炙 奼紫嫣紅 巢林一枝 穿房入戶 持之有故
愁腸百結 楚材晉用 楚囚對泣 垂裳而治 唇亡齒寒 撮鹽入火 措手不及
大功告成 大驚失色 呆頭呆腦 燈紅酒綠 地平天成 掂斤播兩 顛來倒去
典謨訓誥 掉以輕心 洞房花燭 鬥南一人 斷鰲立極 恩斷義絕 二豎為虐
伐或矜能 罰不當罪 反戈一擊 放浪形骸 飛鳥依人 飛蠅垂珠 紛紅駭綠
浮一大白 輔車相依 負荊請罪 甘拜下風 肝腦塗地 敢作敢為 高城深池
高官厚祿 高情遠致 根生土長 躬逢其盛 溝中之瘠 狗彘不如 故劍之求
顧名思義 冠蓋相望 汗馬功勞 好整以暇 恨入骨髓 後進領袖 後起之秀
畫地為牢 畫眉張敞 恍然大悟 悔讀南華 飢火燒腸 飢焰中燒 積不相能
積厚流廣 積金至鬥 積微成著 積羽沉舟 積重難返 急中生智 集苑集枯
掎角之勢 家破人亡 假途滅虢 價值連城 嫁禍於人 兼程而進 兼權熟計
將勤補拙 交口稱譽 交淺言深 焦頭爛額 接踵而來 結草銜環 桀犬吠堯
金剛怒目 荊棘載途 驚慌失措 兢兢業業 九原可作 救經引足 居安思危
舉目無親 絕甘分少 開天闢地 開源節流 口耳之學 快犢破車 曠日持久
來者不拒 老謀深算 兩虎相鬥 量能授官 林林總總 凌雜米鹽 流落不偶
流言蜚語 六神不安 龍馬精神 鹿死誰手 鸞交鳳友 驢鳴犬吠 馬首是瞻
美輪美奐 美意延年 門戶之見 滅此朝食 明刑弼教 木本水源 暮虢朝虞
南冠楚囚 南轅北轍 牛毛繭絲 怒髮衝冠 怒形於色 龐然大物 披星戴月
琵琶別抱 匹馬只輪 駢四儷六 萍水相逢 剖決如流 漆身吞炭 千呼萬喚
千載一時 前功盡棄 黔驢技窮 淺見寡聞 強本節用 巧言令色 挈瓶之智
鍥而不捨 秦晉之好 寢饋其間 窮老盡氣 窮年累月 秋扇見捐 求仁得仁
屈打成招 取青妃白 犬馬之勞 群輕折軸 惹草拈花 人才濟濟 人稠物稹
人命關天 人微權輕 人心惟危 日引月長 如花似玉 弱不勝衣 三墳五典
三皇五帝 三年五載 三豕渡河 三推六問 三貞九烈 善頌善禱 傷筋動骨
賞罰分明 上屋抽梯 捨己從人 深宅大院 神魂飛越 神清氣朗 甚囂塵上
聲如洪鐘 聲罪致討 盛筵難再 師直為壯 十拿九穩 時絀舉贏 拾遺被闕
史不絕書 始終如一 數典忘祖 退避三舍 完璧歸趙 忘茲在茲 堯天舜日
藥籠中物 一雕雙兔 以暴易暴 以手加額 以售其奸 以莛撞鐘 愚公移山
雨過天青 源清流潔 載舟覆舟 長籲短嘆 招權納賄 只輪不返 芝蘭玉樹
紙上談兵 指腹為婚 指雁為羹 炙手可熱 陟屺之望 中飽私囊 終焉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