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垃圾中拆解出來的硬幣堆放在一起等候收購。金雲國 攝
浙江在線06月0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高貝 謝一嵐)5月中旬,台州一口氣審結了3起因洋硬幣而引發的案件,路橋兩起,溫嶺一起。
這幾起案件的案情大同小異:從洋垃圾中,篩選出廢舊的外國硬幣,通過清洗加工「變廢為寶」,重新漂洋過海,到國外銀行裡兌換變現獲利。
但你千萬別小看這小小的廢舊硬幣,其背後蘊藏著讓人咋舌的巨大收益。以台州路橋的李啟國、林祥斌、章世文一案為例,他們在六年時間內,就從中獲利1.3億元人民幣。這也是目前國內同類案件中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
今天,我們試圖通過這篇報導,最大程度地還原這個「淘金」產業鏈,揭開「洋硬幣致富」背後的秘密。
「收」錢
(一)
2008年11月的一天清晨,李啟國啃著麵包,焦急地在廣東佛山最大的洋垃圾市場外等候。和他一起守候的還有不少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目標。
8點一過,市場開始營業。
人群紛湧而入,李啟國扔掉還沒啃完的麵包,飛快地沒入四通八達的市場。
在市場最東北角,有一家店面不大的商鋪,門口堆著大包小包,被一股奇怪的塑膠味道籠罩著。
「小唐在不在?」李啟國輕聲喊了一句。大包小包後面很快伸出個腦袋。「喲,李老闆,這麼早啊!」
李啟國是個小老闆,一直在做五金生意,老家在台州路橋。
幾年前,台州路橋和溫嶺都是洋垃圾的拆解集中地,李啟國很早就接觸到了洋垃圾這個行當,在這些洋垃圾中有另外一種附屬產物——硬幣。但國內的銀行一般都拒絕兌換外國硬幣,一般人也就把這些硬幣當作了紀念品。
「既然是外國硬幣,那拿到外國不就可以直接用?」等意識到這個「致富商機」之後,頭腦活絡的李啟國很快開始收集各種外國硬幣,五金生意的牌子,漸漸變成了他狗肉鋪子上掛著的羊頭。
很快,路橋和溫嶺當地洋垃圾拆解出來的硬幣已經無法滿足李啟國的胃口,他跑到了國內最大的洋垃圾拆解基地廣東佛山。
(二)
小唐是李啟國到佛山後認識的第一個生意夥伴。他專門經營洋垃圾廢金屬拆解,經常能數以噸計地提供硬幣。
這些硬幣大多來自國外廢棄的家用電器和汽車。比如洗衣機,有人往往忘記把要洗的衣物口袋裡的硬幣拿出來,在洗衣服的過程中,硬幣被甩離出來,然後就卡進了機器裡。再比如汽車,大家都習慣在車上放點零錢,硬幣在顛簸過程中就有可能落在車內。
這些不知不覺中被遺忘在角落的硬幣,通過拆解後又得以重見天日。
洋垃圾各種各樣,拆解出來的硬幣品質每一批次也不一樣。
有時候拆解得比較細,基本都是硬幣,沒有什麼其他垃圾混在其中,賣的價格就很貴,一噸往往在10萬元以上,有時候甚至要賣20萬一噸。
有時候則比較粗,硬幣混攪著拆解後的垃圾,需要經過二次分離,價格就便宜多了,三萬五萬隨便給,有些品相不好的,甚至7000塊錢一噸就賣了。
這幾年,因為競爭,硬幣的收購價格一路看漲。每天,李啟國都需要和競爭對手搶貨,要比拼的不僅僅是速度,更是交際能力和「外交手腕」,當然,出價也要比別人有吸引力才行。
每當收滿五噸以上的硬幣,李啟國就將它們打包,通過物流發回台州路橋,交給下一個環節的合作夥伴。
「洗」錢
林祥斌已經在看守所裡呆了2年多,敲硬幣的叮叮噹噹聲仍時刻在腦海裡迴響。這聲音曾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如今,他也因此遭受牢獄之災。
林祥斌是李啟國的大舅子,李啟國辛苦從佛山淘來的硬幣,最後都發給了他。
2004年,李啟國看中了林祥斌老實巴交,讓他負責清理硬幣,儘可能地恢復到能用的程度。說白了,就是給這些髒或殘的硬幣「美容」。
給硬幣「美容」絕對是個精細活兒,林祥斌對硬幣的處理分得很細,不同狀況的硬幣都給予不同的「美容」方式。
當從佛山發來的硬幣送到後,首先要將它們按照幣種歸類。
分類完成後,基本完好的硬幣先在第一輪被挑選出來。這些硬幣基本不需要任何加工,只需要用清水衝洗乾淨即可。
第二輪選的是整體完好,但上面有些生鏽和腐蝕的硬幣。這種硬幣處理起來也不難。林祥斌後屋有個類似洗衣槽的地方,倒上洗衣粉揉搓浸泡,最後拿板刷使勁刷一遍,基本上都能還原。
第三輪篩選,挑出來的基本都是扭曲變形的硬幣。但用林祥斌的話說,「只要沒斷,都還有救。」用錘子敲敲打打,又能挽救回來一批硬幣。
剩下的硬幣,都是些身首異處的了。但林祥斌拼接粘貼,敲敲打打還是能搗鼓出些完整的硬幣。
經過幾輪的篩選後,剩下的硬幣殘肢末節,就全部扔進滾筒研磨機碎成了金屬粉末,當成廢金屬轉給下家。
「換」錢
(一)
章世文,寧波餘姚人。早些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有意識地收集日元和德國馬克的硬幣,利用出國機會,到國外銀行進行兌換。
但畢竟出國次數有限,成本很高,帶少量硬幣去換,根本不划算,章世文也在尋求更好的機會。
2004年,章世文在一次寧波舉辦的五金類企業論壇峰會上認識了李啟國。兩人一拍即合,談到了一起合作做大洋硬幣兌換的生意。
李啟國迴路橋又拉來了林祥斌,三人彼此分工,一起合作。李啟國收購硬幣,林祥斌翻新硬幣,章世文則負責把硬幣運出國門,最終變成能為己所用的真金白銀——一支專注於「變廢為寶」的三人團隊組成了。
每隔一個月左右,翻新的硬幣都會送到章世文處,數量少的時候十幾噸,多的時候有幾十噸。
這麼多的硬幣,靠人帶出去是不現實的。章世文想到了海運,寧波北侖港就在附近,非常便利。
這麼多硬幣發去國外,引起了海關的關注。「這麼多硬幣哪裡來的,運出去幹嘛?」章世文實話五分,假話也五分。「這些硬幣是在處理洋垃圾的時候收集起來的,現在是作為廢舊金屬出口回國外,拿回去當地銀行重新熔煉做硬幣用的,賺點辛苦錢。」
章世文的說辭無可厚非,海關找不出不放行的理由:硬幣作為廢舊金屬出口,確實不違反法律。章世文只要按照相關規定,辦好手續,繳納稅款,這些硬幣就能成功漂洋過海了。
到了國外,新的問題又來了。那麼多硬幣,個人拿去銀行換,人家是不肯換的。老外的銀行有不少條條框框的規定,當兌換的硬幣超過一定數額時,個人申請就不予受理了,必須以公司名義,並且要由當地人員出面才能進行兌換。
但這也難不倒章世文,他在幾個主要交易的國家和地區都設置了皮包公司,德國、香港、甚至非洲,章世文一口氣開了6家公司。這些公司空有名號,連辦公地點都沒,為的就是應付外國銀行的政策。
不僅如此,章世文還在這些地方高薪聘請了華人代理,負責打理皮包公司和到銀行、制幣廠兌換硬幣。
(二)
運出去的硬幣,通過公司的名義和代理的幫忙,悉數變成了當地銀行帳戶中的數字。
可問題又來了,按照正規流程,這些外國存款要轉回國內,必須經過外匯局審核和操作,而要通過審核,就必須提供實物交易的證明。
怎麼辦?章世文想到了個好主意。
在海外,中國老闆跟老外做生意,往往在付數額較大的貨款的時候會遇到難題,因為從國內匯款到當地需要等待挺長的一段時間。商場如戰場,多等片刻都可能錯失商機,這些老闆最不願的事情就是等。
這時,章世文的皮包公司就出來「救急」了。「不如這樣,你要支付的貨款,我公司幫你代付,你把錢直接用人民幣打到我國內的帳戶裡來,我給你打折扣。」
比如支付折算成人民幣1000萬的貨款,讓章世文公司幫忙的折扣是95折。那麼回到國內,老闆只需要打950萬人民幣到章世文國內的銀行帳戶裡即可——既省了時間,又省了一筆錢,這樣划算的買賣,大家都願意合作。
於是,歷經「千辛萬苦」,這些洋垃圾裡拆解出來的硬幣成功變身為人民幣。
從三人走到一起正式合作,到2011年底被警方盯上東窗事發,前後一共6年時間,三人有據可查的收益就達到了1.3億。
新聞助讀
5月14日,由台州市路橋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李啟國等人非法經營案一審宣判。法院審理後認為,李啟國等人在國家規定的交易場所以外非法買賣外匯,擾亂市場秩序,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了非法經營罪。最終,李啟國等人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9個月至9年不等,並處罰金人民幣200萬元至600萬元不等。
案子至此已經告一段落,但大家也許更想了解的是,為什麼法院最後以非法經營罪定罪,為什麼不是偽造貨幣罪?
讓負責這個案件的台州路橋區檢察院檢察官王政來為大家詳細解析一下吧。
為什麼是非法經營罪
在收購硬幣時,李啟國等人並沒有用實際面值購入硬幣,而是把它當成了廢舊金屬購入。而在兌換或賣出硬幣時,他們又是以硬幣面值的大小、匯率進行交易,沒有把硬幣當成廢舊金屬。這樣的交易,符合貨幣買賣的特徵。
而我國法律規定,在國家規定的交易場所以外進行外匯買賣即為非法買賣外匯,這其中包括私自買賣外匯、變相買賣外匯或者倒買倒賣外匯的行為。李啟國等人的行為符合非法經營罪的構成。
而章世文負責出口報關、國外收貨、聯繫兌換、貨款回收等工作,所採取的幫公司或個人支付外匯貨款,在境內收取折價人民幣的方式已經擾亂了國家外匯管理市場。經國家外匯管理局認定是一種非法買賣外匯的行為,因此章世文的行為同樣構成非法經營罪。
為什麼不是偽造貨幣罪
李啟國、林祥斌收集從國外進口的金屬硬幣,經過清洗、挑選、拼湊、敲打、重新套裝等手段,使髒、破損、變形、脫落的硬幣恢復原貌,然後在國內銷售或者出口到國外中央銀行(以及造幣廠)兌換的行為,對象為真幣,目前證據證實各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者造幣廠承認這些出口到該國的硬幣並沒有經過報廢程序,且能夠順利到相關國家的中央銀行兌換,為可以流通、兌換的硬幣,屬於真幣。
李啟國、林祥斌等人加工修復外國貨幣的行為,是對真貨幣進行修復,沒有改變真貨幣的形態、價值,沒有非法製造、以假充真,也沒有影響到市場上流通貨幣的總量。所以李啟國、林祥斌、章世文的行為不構成偽造貨幣罪、變造貨幣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