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性格測試,你會想到什麼?星座、塔羅牌、老虎孔雀貓頭鷹?網申、面試、職業選擇?還是我與那個「他」的匹配程度是否可以共度餘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在各個階段都做過N種形形色色的測試,不斷給自己貼上或者撕下各種標籤。對於性格測試,大家又愛又恨,既希望通過測試告訴自己一些未知的答案,又畏懼別人通過自己的測試結果來判斷自己定義自己。
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充滿著好奇,期待著自己「你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的無限可能,才會陷入性格測試的漩渦中。
然而,歸根結底,性格測試只是一個工具,一面鏡子,幫你看清鏡中的投影,而你是誰、你要呈現什麼樣的形象,終究由你決定。
性格測試這面鏡子,能夠幫你從不同的角度把真實的你完完整整地呈現出來,衝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局,更重要的是,從一套完整的思考體系中,引導我們去驗證「我知道我知道的」,探尋「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挖掘「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正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成為「更好的自己」,當然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的。
然而,我們做了這麼多的測試,拿了那麼多的報告,為什麼好像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那麼問題來了,你真的會照鏡子嘛?
首先,我們要選擇一面合適的鏡子。
想要認真照鏡子了解自己,鏡子的選擇很重要了。一面哈哈鏡照出的武大郎或者身高兩米八,除了能讓我們樂一樂,其他並不會有太多的幫助。想要真正深入了解自己,就要選擇一個科學的工具和平臺,才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讓我們看清自己。
不同的性格測試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有的側重於工作領域技能上的優勢識別,有的側重於與人相處溝通方式,也有的是全身掃描側重於底層人格性格剖析。你最感興趣哪一部分就去選擇相關的測試,有針對性地掃描才能更準確地聚焦。
同時,了解這個測試的側重點,也將決定我們選擇帶著怎樣的狀態和心態去做測試。比如,它測試的是我的工作還是生活,放鬆心情下的行為還是高壓下的反應,真實的我還是理想中的我,我眼中的我還是他人眼中的我,這些前提條件很重要,了解好這個背景再去按照測試體系向自己提問,答案才更加準確真實。
其次,我們要深入理解鏡子給我們的信息。
大部分情況下,拿到報告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做個判斷,有時是認同:「哇,這個描述還挺準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亦或是抗拒:「我不是這樣的呀」「這個詞怎麼看起來這麼扎心這麼刺眼呢」,然後發個朋友圈,關掉報告該幹嘛幹嘛。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那么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呢?
讓一份報告真正幫到我們,我們要先充分了解測試背後的深意——它代表了什麼、表現為什麼、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測試結果表面。
大部分的報告並不會把這些背後的深意寫出來,所以每個應用廣泛的測評體系中都會有「引導師」這一角色,幫助用戶解讀。我們可以沿著這幾步自己嘗試一下。
儘可能拿到完整的報告,並在開始「對號入座」前搜索下這一測評的適用場景和解讀建議,從而幫助我們更加系統全面地獲取信息;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將報告中的描述與自我連結,留意自己讀完報告後的感受,如果描述能使你感受到被別人理解的舒適感覺,那大概就是一份可以深入研究的「對」的測評報告;對報告中的描述進行細緻拆分,區分描述中自己認同、存疑和不認同的地方,這裡一定要放下「偏見」,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尤其是關注某些對你有特別的「吸引力」,或者有特別的「抗拒感」、使你不安的描述,這些內容就離你的內心深處不遠了;測評結果往往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在通過一個分類向我們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試圖把我們定位,所以我們也要能夠對自己認為是負面的、不足的部分自我接納,正視這些內容,就像我們欣然接受自己的天賦與優勢一樣,當別人再用這些描述來評價自己時,認可而不是抵制,接受而不是抗拒;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對自己進行有意識地覺察和反思,留意日常行為感受背後的行為模式、思考方法、內心信念甚至價值觀,畢竟那些才是性格測試想要告訴我們的冰山下的內容;測評工具建立在它的一套體系與邏輯之上,隨著我們的閱歷積累、思想成熟,我們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自我認知體系,這也是使用測評工具的最高境界。
舉個例子,當你在讀報告時,有個別描述讓你覺得特別刺眼,讓你有些抗拒甚至憤怒,那麼請不要迴避,可能是你藏得很深的地方被揭穿,也可能是你潛在的恐懼,甚至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
正視這些點,思考背後的觸動和信念,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如果能找到這些點,而不是讓它們積少成多最終爆發,這大概是一個測試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穫了!
最後,測試結果只是一個參考,更重要的是基於報告和我們對自我的剖析,客觀了解自己,在接下來的工作生活中,有意識地發揮自己的優勢,避開可能的短板或威脅,接納自己情緒的波動,找到自己舒服和適合的方式修復「bug」,衝向自己的理想人生巔峰,這就是測評的魅力——讓我們通過了解自己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們想為對自己充滿好奇的你推薦一個測評工具——MBTI,雖然你可能早有耳聞甚至曾經測過多次的性格測試,但是,請忘掉之前的測試結果,跟隨我們的思路重新藉助這個工具認識自己。
MBTI是由一對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 Jung)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個性測驗模型。
MBTI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性格測試工具,每年有兩百多萬人使用這一工具。它已經被翻譯成近30種世界主要語言,每年的使用者多達200多萬。
有的企業用MBTI進行招聘、崗位匹配,或者團隊建設與發展,更多的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個體,可以用MBTI作為一次「全身掃描」,從性格的角度全面了解自己的偏好和行為方式,這也將有助於我們發展自己的學習風格、評估自己與工作的匹配度,更好地接納自己和做出選擇。
有人會發現自己每年測MBTI的結果總會不一樣,所以覺得這個測試只能表明自己當下的狀態。其實不然。MBTI測出的是你的偏好,也就是你在最舒服最自然狀態下的選擇。講的完整一點,也就是「本我」,除非發生重大變化,一般是不會改變的。
「本我」是我們在孩提時代的狀態,遵循快樂原則,表現為「我想……」;「超我」則是環境向我們傳遞的社會規範、信仰和價值觀念,遵循道德原則,表現為「我應該……」;「自我」則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調和產物,遵循現實原則,表現為「我能……」。
我們在後天環境中不斷調整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同的,這是天性使然。通過MBTI測試,你可以充分了解到自己的天賦、特質,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對於同一事物每個人的感受、反應都是不一樣的。
MBTI性格測試分別從能量的來源方向、信息收集的方式、做決定時候的偏好以及生活態度四個方面對性格或者說人格進行考量,其中每個部分分為兩個傾向。請注意,在這裡我們要小心內在的「超我」。請放下他,在這裡沒有你應該做什麼,只有感受你想做什麼、享受做什麼,這才是內心深處小小的「本我」。
性格沒有好與壞,「天生我材必有用」,更加全面地認知自己、接納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完善自己的劣勢,這才是對一個測試工具最完美的應用。歡迎來到自我認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