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不會寫楷書?你了解的楷書史,可能是錯的

2021-01-11 騰訊網

漫議楷書

文/黃惇

楷書這個名稱是後來出現的,又稱為真書、正書。嚴格上講真書和正書都不能專指楷書,楷書有楷模的意思。

楷書最早出現的時候沒有這個詞。我們看南朝的書籍,上面講某某人擅寫隸書,這個隸書都不是講的八分書,也不是講的漢隸,就是講的楷書。比如說王羲之《黃庭經》、王獻之《洛神賦》,我們看到唐代的張懷瓘、孫過庭在文章裡講的隸書還是指楷書。從漢代隸書到像王羲之一類的楷書發生變化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微妙的漸變過程,不是一天當中突然變的。就像以前的小女孩扎兩條辮子,什麼時候變成現在的扎一條辮子啦?不好講,因為現在還有扎兩條辮子的。

晉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宋刻舊拓剪裱本

體勢秀逸,靈秀流美,頗有「遲行緩步」的閒雅之態。

由於隸書到楷書形態轉變的時候,有一種跡象。舉個例子,就像從猿到人的發展,人能夠直立,但在直立之前肯定是爬行和直立相結合的,在之前可能是爬行,我們就用這個直立來作猿和人的區別。我們總要找一個界限來證明隸書和楷書的變化,隸書由橫畫、豎畫、波挑三種基本形態,我們找一個標準型的楷書來講,有「永字八法」,隸書除了橫畫、豎畫、波挑,其他沒有了,楷書轉化為撇、捺、鉤、點、折,這些在漢隸裡面有沒有呢?有點,但沒有從「畫」中獨立出來。

從隸書到楷書,中間有個過渡階段。一般說《谷朗碑》是楷書,因為它有楷書意味,但我看是隸書。比如東晉《爨寶子碑》不是標準的楷書,是隸楷之間的一種東西,處在魏晉十六國階段。

《谷朗碑》局部

怎麼判斷它是隸書?怎麼判斷它是楷書呢?找標準器,如果它的點畫還沒有到點和畫區分開來,那肯定是隸書,如果它已經有局部區分了,結構還有隸書的味道,我叫它楷隸或隸楷。以量來判斷,是三七開還有七三開。有人看到一個楷書筆畫就說是楷書了,這不行,這在漢簡裡就有很多,有很多楷書點畫。

從類別上來講,我認為楷書時代的確立在東晉,東晉是楷書的成熟時代。人18歲成熟,如果一個人事業有成,40歲到達了高峰階段。漢末、三國時出現種繇、胡昭,他們的楷書不成熟,到王羲之成熟了。

有人問我,你到哪裡去找晉楷啊?我說《智永千字文》,他說明明是陳隋間的和尚寫的,怎麼是晉楷呢?我說他學的是晉人的字嘛!就像我們現在有人寫柳公權的字,他寫的還是唐楷。智永寫的是晉人的楷書風格,所以我將《智永千字文》也稱為晉楷。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楷書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大類是晉楷,第二大類是魏楷,第三大類是唐楷。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才形成真正的面孔,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和南方交接,比如《嵩高靈廟碑》從結體和用筆跟隸書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而南方早前100年在文人手下已形成楷書。

王羲之時代,我們沒有看到一塊楷書墓誌。

從碑刻看來,到南齊的初期和劉宋的末期才出現標準的像王羲之那樣的楷書。北方最主要的是魏碑,那麼《廣武將軍碑》是不是不算魏碑了呢?是的,嚴格講,它們不是魏碑,《廣武將軍碑》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碑,這樣的話《好大王碑》更不是,它是東晉時期的,也不是楷書,是隸書。有兩句話,叫做「平畫寬結」、「斜畫緊結」。

一個橫畫是判斷是不是楷書的重要標準。

為什麼我要以孝文帝遷都洛陽作為界限呢?《好大王碑》,平畫。《廣武將軍碑》,平畫。《嵩高靈廟碑》,平畫。一到《龍門二十品》,斜畫。最早的《牛橛造像》,後來的《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都有斜畫緊結的特徵。孝文帝遷都以後的魏碑以哪些為代表呢?比如《龍門》、《芒山墓誌》、《張猛龍》、《鄭文公》。

《始平公造像》

東魏、西魏時期的復古現象很嚴重,後來又寫隸書了,隸不隸、楷不楷了,因為這個現象的存在,所以不能糊裡糊塗地講北朝時期的書法都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期,北魏孝文帝時期魏楷已經很成熟了,東魏、西魏到北齊、北周是復闢、復古,它又回到了平畫寬結上去了。就好像人有返祖現象,某個地方長根毛,但絕對不能說人類還沒有成熟、是猴到人的過渡時期。

到了初唐時代,楷書如《孔子廟堂碑》、《九成宮》、《道因法師碑》……初唐是南北交融、以南為指歸,唐太宗喜歡王羲之。

初唐的楷書不是唐代楷書的標準器,它主要偏近於前代的晉楷。什麼原因?不是結體,是筆法。初唐的楷書到褚遂良才有很少量的華飾現象,薛曜也有華飾現象。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宋拓局部

初唐的楷書既然是晉楷的延伸,所以它的筆法與南朝文人書法家筆下的楷書是一脈相承的。用筆真行相通是它的主要特徵。傳世摹本與刻帖中被確認為王羲之行書作品中有許多這種楷書,比如《奉桔》、《平安》、《快雪》、《喪亂》、《孔侍中》、《官奴》、《蘭亭》等等。又可於《萬歲通天帖》中王羲之《新月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以及《智永千字文》中窺及這種真行相通的筆法。

嚴格地說,這一時期的楷書筆法,正是從行書的筆法中整理出來的而定型的。字型大小,約為拇指大小上下,用筆一拓直下,起筆、落筆都沒有強烈頓挫,轉折靈便,筆畫間注重承傳啟合,書寫的速度相對於中唐楷書也要快得多。這一切在初唐以歐、虞為代表的楷書中看得尤為明顯。

碑刻作品,從南朝的《劉岱墓誌》、北魏的《張玄墓誌》、隋代的《龍藏寺碑》,到歐陽詢《九成宮》、《化度寺》、虞世南《孔子廟堂碑》都屬於這個範圍。即使是褚遂良的楷書碑刻,以及古人十分推崇而今人不太熟悉的《文皇哀冊》,莫不是以真行相通之筆法完成的傑出楷書作品。

當然必須指出,初唐的楷書作品較之前代並非完全沒有自己的特色,而是說大風氣未變,審美傾向和當時的用筆仍然是二王系統,所以初唐的楷書依然是晉楷的風範。

從左至右分別為:顏真卿書《郭虛己墓誌》、《王琳墓誌》、徐浩書《陳尚仙墓誌》

說到初唐楷書自己的特點,一是初唐四家在結字上各有個性,即歐、虞、褚、薛均能在楷書上明確反映個性的追求。二是褚為歐、虞的傳遞者,薛又為褚的傳遞者,但在這兩人的作品上,已漸露欲離晉楷傳統筆法的端倪,也就是漸欲從行真相通的筆法中,更加確立楷書獨立的用筆規範。其主要表現在褚、薛楷書在起落用筆上出現的「頓挫」,字形也較歐虞向大的方向發展。其中薛稷猶顯。《信行禪師碑》上接歐氏險峻,下開柳公權挺勁,筆劃的承傳啟合也有所減弱,而筆划起落處之頓挫加強了。但與柳書相較卻依然感到他的用筆中真行相通的流動感。

薛稷《信行禪師碑》局部

簡單地說,初唐楷書以歐、虞、褚、薛為代表,包括《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直到盛唐魏棲梧所書的《善才寺文蕩律師塔銘》,張旭所書的《郎官壁石記》,這種以晉楷為法的風氣尚未改變。通過比較不難發現,以顏真卿為代表的中唐楷書出現之前,初唐的楷書從用筆方法到結字準則都還在晉楷的籠罩之下。

我這裡並不以籠罩為貶意,只是想說明初唐楷書確與中唐楷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字型的大小也由這種用筆法和風格決定,所以初唐沒有大楷,只有中楷。傳世褚書《大字陰符經》絕非初唐人手筆。

中唐楷書一系,指中唐以後產生的與初唐用筆、風格都有區別的楷書。雖然它源出晉楷一系,並同樣受到南北朝時北風之影響,但在筆法以及審美意味上都與前代不同。顏真卿楷書以及直接派生出的晚唐柳公權楷書為主要代表。其特徵一是字形變大,字型也變得方整。最大的作品像《大唐中興頌》,一般大小如《顏勤禮碑》、《玄秘塔》等。二是強化起筆、落筆頓挫,在橫、豎畫的兩端,在點、鉤的頓挫挑剔上,都明顯地複雜於以往的楷書。

《多寶塔碑》局部

這是歷史上各體文字演化到高峰階段都曾出現的裝飾美化現象,金文大篆的肥厚點團筆畫、小篆中的鳥蟲篆、隸書中精美定型的波挑與掠筆都是這種裝飾美化的表現。我們稱之為「華飾」現象。顏柳楷書作品主要是大楷,這是初唐所沒有的。代表作品如顏真卿的《大字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八關齋》,柳公權的《神策軍碑》、《玄秘塔》等(顏真卿早期作品中楷《多寶塔碑》、柳公權中楷《金剛經》也具有這種特徵)。

字型展大,必然容易空乏,加上刻碑又必然滲入當時碑刻行業的某種工藝風氣,這就導致了在筆畫端頭增加美化的成份。

字型展大用筆速度也必然減慢,原來真行相通的筆法及點畫間流貫呼應的筆勢也因此發生了變化。點畫本身的獨立性加強了,流貫性減弱了,只能在點畫的端點上存有筆意,所謂筆斷意連。我們尤其在這裡強調指出的是,這種楷書與行書筆法已相去甚遠。

《玄秘塔》局部

當然,顏柳楷書的華飾,儘管與歷代各體文字出現過的華飾具有同等美術化的特徵,但並沒有減弱書法的藝術趣味,而完全變為規範程式的美術字。兩人均為嫻熟掌握二王系統筆法的文人書家,所以華飾之中仍具個性,並表現了一種雍容、寬博、峻挺的時代特徵。只是在他們之後,這種華飾現象才被規範劃一,並為後來宋代活字雕版印刷字模所程式化,而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初在中唐書法家手中,這種華飾仍是具有藝術意蘊的。

千年來學習唐碑楷書者,有意無意已將這種成份看成是一種風格,並在用筆上多有做作,這是歷史,無須多加指責。但若剝去外殼,窺其本來面目,弄清唐代不同階段楷書與行書筆法的關係,我想不僅是有實際意義的,也有助於我們更真實地了解歷史。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第二個原因就是不會蘸墨。很多人覺得蘸墨還有不會的?其實蘸墨也是有大學問的,我甚至覺得寫書法一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要原因。往下看,下面有詳細說明。第三個原因是,紙張問題。生宣紙吸水極強,掌握不好水墨比例很容易一下筆就成墨豬。所以初學者最好還是用半生熟宣或者熟宣,掌握好技巧了,再改用生宣。
  • 寫書法不要在乎筆順,王羲之很多字筆順都不對,但不妨礙他是書聖
    寫字很容易,寫書法很難,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法」,其實「法」就是寫字的方法,很多外行總以為古人寫字沒有想那麼多,只不過是隨便寫成的,今人都是在過分的解讀。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原因是不懂筆法和字法的緣故,王羲之下筆的時候當然不會想這麼多,但是平時讀帖,臨池必定是經過了一番思考的,然後將這種思考轉換成了肌肉記憶,這就是後人為什麼解讀他的字的原因。
  • 王羲之在1660年前的今天,寫了一封重要的信|天津之寶
    湖北雲夢睡虎地4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王羲之寫信並不會起標題(話說現代人寫信也不起標題),「寒切帖」一名是後人起的,「寒切」是信裡的兩個字——不得不說,這個名字真真是極貼切的。「寒切」意為「寒得深切」,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齁冷、嘎嘣冷、賊拉冷、冷到骨髓的冷。王羲之寫信的時間是農曆十一月末,正值隆冬。寫信的地點,一般認為是至今沒有通暖氣的浙江。
  • 學習楷書的入門教導字帖,筆畫運筆技巧教程,寫好楷書的優質好帖
    也就是說要想寫好書法練好筆畫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但是怎樣才能練好呢?無外乎最好的方法就是臨摹,只有臨摹才能掌握其中的奧秘精要。這也是書法學習的必經之路,若是不臨帖書法的進步和發展都是有很大阻礙的。所以我們還是從基礎學起,了解一個字的特殊構造。筆法是構成一個字的基礎,也是書法中的核心技術,筆法的訓練是終其一生的,許多大書法家到了晚年仍舊在筆法上反覆打磨,以求平和圓熟之態。
  • 蔡英文「自自冉冉」春聯大賣曾被贊「當代王羲之」
    如果跟「自自冉冉」沒什麼關係,那可能這些人是衝著「當代王羲之」來的。你沒看錯,真的有人這麼誇讚蔡英文的書法!近日,有臺媒曝出,前民進黨「立委」邱垂貞曾盛讚蔡英文字寫得好,稱「現代王羲之也不過如此」。當時他是看了蔡英文寫的這四個字……這幅墨寶寫於2013年參拜大園福海宮的時候。
  • 王羲之真跡值多少錢難以估量 一字值八千二百萬億人民幣
    我們臨沂歷史上有過一個最著名的書法家,那就是王羲之,可能很多人想到王羲之會想到王羲之的真跡值多少錢,遺憾的是王羲之沒有真跡流傳,如果有的話,能賣多少錢呢?   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稱號,可見王羲之書法功力之深。王羲之書法在當時便已經非常地受推崇,那麼到了現在,王羲之書法值多少錢呢?
  • 王羲之《蘭亭序》有多美?放大10倍欣賞,美得不可思議!
    《蘭亭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超越,因為是寫得最好的所以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當我們看到王羲之的這幅《蘭亭序》以後大家是不是也被這幅書法作品中的字體所吸引呢?
  • 「鵬」字行草書如何寫?王羲之、柳公權、王寵等6類寫法最經典!
    「鵬」真是一個寓意很好的漢字,用書法行草書怎麼寫好看呢?唐伯虎行書這是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寫法,朋字旁寫得有點像「服」字,這種寫法還不多見,總體上看還是很漂亮。王羲之行書這個是書聖王羲之的神來之筆,出自《興福寺半截碑》,可惜有一點殘,看得不是很清晰,不過隱約能看出一種端莊、妍美與文雅。
  • 王羲之的《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 這就是楷書精神!
    鍾繇代表作為《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2007年我國發行的《楷書》郵票,首枚即為《宣示表》。《宣示表》共18行,字體寬博而扁方,仍留有隸書的筆意和體勢,然點畫之間已初具楷法。由於處在由隸入楷的嬗變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清新樸茂、古意盎然的趣味和來自篆、隸的遙遠氣息格調。 鍾繇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
  • 如何快速寫好楷書?
    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固然有其自身的實用價值。除此之外,通過練習楷書,對提高行楷以及行書的水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楷書練習達到書法價值的水平後,再利用楷書的功底轉行書、行草、草書就相對容易了。怎麼才能寫好楷書,絕不是生搬照套,需要方法。
  • 歐楷基本筆畫第04講 楷書筆順要寫對 筆順錯了字就不好看了
    原創/青溪書法昨天有位老師指出我有些字的筆順寫得不對。寫了一輩子的漢字,居然筆順不對?難道筆順真的是寫錯了嗎?《人民日報》總結的 28 個最易寫錯筆順的字,其實我一半是寫錯的。結合歐陽詢楷書,我總結了一些初學者容易寫錯筆順的字,包括網絡上一些高手也習慣性寫錯筆順。
  • 王羲之寫《蘭亭序》是書法才能的表現,也是酒文化醞釀的結果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書法才能,也是酒文化的醞釀自古以來,書法藝術就和酒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古代人把喝酒當成交際交流的重要媒介,喝酒之後做詩,寫書法,是人生一大快意。王羲之寫成《蘭亭序》是其書法才能超凡的表現,也是酒文化催化書法成書聖的一種文化結果。
  • 行書與楷書筆順可不同的一點思考
    行書與楷書的筆順相同嗎?我的答案是筆順不一定相同。一般認為行書是楷書的快寫而已,筆順是相同的,行書多出一些牽絲和快速性是與楷書的區別。我想這裡有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先有楷書,再有行書,故而筆順應是相同的(小學生開始學的是楷書,然後逐漸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增加牽絲連帶,以為就是行書),若從中國書法字體的發展史上分析,我們就能離清這個觀念,文物考古界與書法界的專家認為自漢代隸書定型化的同時也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近代出土的《威武醫簡》、《居延漢簡》、《流沙墜簡》中類似今日行書、楷書的字,比比皆是。
  • 完整版柳公權楷書筆劃圖解,精心整理,值得收藏!
    柳公權是晚唐的楷書大家,其楷書筆法嚴謹,結體錯落有致,內緊外松,吸取了歐楷和顏楷的長處,其筆力挺勁似顏,結字緊湊似歐。從漢字楷書的角度講,柳體堪稱完美。柳體剛中帶柔,其筆畫大都帶弧形,韌勁十足,筆雖斷而意未盡。
  • 書法入門:高清動態圖教你寫楷書、行書、草書三大字體技巧
    每日練字 |【司】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司」字的基本寫法:楷書:第一筆橫短,內部結構長,呈臺階型,豎鉤難度較大,一定要寫正寫直;行書:豎鉤可以柔和一些,挑鉤要有力,基本結構與楷書一致;草書:筆畫連貫,在隨意中不要失掉法則。
  • 寫好楷書的八大要領,你都掌握了嗎?
    寫好楷書,看似簡單,實則門道幽深。不入門道者,雖苦費工夫,亦難有建樹。那麼寫好楷書的門道主要有哪些呢?根據歷代書法家總結的經驗,以及現存書法教程的觀點,筆者認為,寫好楷書主要有八大要領,掌握了就能讓你快速入門。
  • 王羲之筆法全解析,這回全明白了!
    蜜多時, 王羲之的行書如行雲流水,其中又以《蘭亭序》為最珍品。此帖下筆有如神助,有「遒媚勁健,絕代所無」之譽,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書寫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
  • 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行書的關鍵。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每一個複合結構的漢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寫好字首先把部首寫好。在書法的各書體中,行書的部首相對簡化而書寫也相對自由,因此寫行書的一點特點就是要寫出各部首簡省與特點。漢字的部首,是指的標誌性部件。寫好行書必須先把部首寫好,重要的是把行書各部首簡省與特點寫出來。行書的偏旁部首寫法突出了對另一邊的呼應,因此在書寫行書時,點畫間連寫縈帶、改變筆順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 王羲之是哪個朝代的人介紹 東床快婿原本指就是他
    說起臨沂的名人,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王羲之,作為「書聖」,關於王羲之的典故有不少,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幾個。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因為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所以被後世尊稱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