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廖在某銀行的手機銀行上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之後,他向老伴「匯報」了購買理財產品的事。老伴閒來無事,就讓老廖打開手機銀行,想看看他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
可老伴仔細看的時候,卻發現老廖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有「代銷」字樣。這把老伴嚇了一跳,老廖也傻眼了,明明是想購買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怎麼會是代銷的呢?這代銷的理財產品風險高嗎?
帶著一大堆疑問,老廖也顧不上午休,大中午就跑到銀行諮詢。銀行大堂經理仔細解釋了半個多小時,老廖一顆懸著的心似乎是放下了。
在2020年之前,大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很少看到「代銷」字樣,那是因為之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是銀行「自營」的,也就是說是銀行自己成立發行的。
但目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不全是自己發行的,有一部分是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而且,以後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因此,目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有兩個部分:一是自營的產品;二是代銷理財子公司的產品。
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如果不是自營的產品,都會標註「代銷」字樣。特別是在手機銀行上,更是會標註清楚,許多銀行還將「自營產品」和「代銷產品」分開擺放,便於客戶根據喜好進行選擇。
2018年12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拉開了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序幕。此後,各家銀行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成立理財子公司。
經過一段時間緊張的籌備,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於2019年5月22日最先取得理財子公司開業的許可。之後, 郵儲銀行於2019年5月29日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
自此,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六大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全部獲批籌建。與此同時,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也紛紛籌建成立理財子公司。目前已有30多家銀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
國家為什麼要商業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
這主要是讓商業銀行剝離理財業務,迫使商業銀行回歸業務本原,從事傳統業務。
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接管相對風險更高的資管業務,能通過資本市場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理財工具和產品,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這對於整個金融體系建設和安全運行有很大的好處。
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陸續發行了理財產品,所以大家慢慢地發現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標註了「代銷」字樣。大家在銀行的櫃檯、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看見的有「代銷」字樣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
那麼,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安不安全呢?
銀行理財子公司是專業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專業專注於理財產品的研發,因此,其發行的理財產品與銀行之前發行的理財產品一樣安全可靠,大家可以放心購買。而且在某些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還比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更有優勢。
與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相比,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理財產品具有如下優勢:
1.投資範圍更廣。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投資的對象大多是固定收益類資產;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投資的對象除了固收類資產,還可投資權益類的資產。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已達到7907億元。
2.產品更豐富。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較為單一,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各類風險等級的產品線更豐富,可發行公募、私募產品、以及分級理財產品。
3.購買門檻低。銀行自營的風險等級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一般起購金額較高(例如100萬元、300萬元等),一般是針對高淨值客戶發行的。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較低投資門檻,發售風險等級較高的理財產品。
當然,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出臺之後,取消了銀行對於理財產品「兜底」的做法,理財產品不僅不能確保預期收益率,還不能確保本金安全。任何理財產品(不管是銀行自營的,還是代銷的)都具有一定的風險,大家要在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內購買理財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