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一丘之貉

2021-01-13 騰訊網

一 丘 之 貉

丘:土山。貉:一種像狐狸的野獸。一個土山裡的貉。比喻彼此都是壞傢伙,沒有什麼差別。貶義詞。

近義詞:狼狽為奸、狐朋狗友、沆瀣一氣

反義詞:意氣相投、良師益友

出處

《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譯文:

《漢書·楊惲傳》:「就像秦朝時的君王一樣,一心聽信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亡國了。如果他能聽忠臣的建議,或許國家能一直保持到現在呢!從古今的君王真像是一個小土山上的貉一樣,都差不多呀!」

故事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惲(yùn),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期的丞相楊敞,母親是文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養,還沒成年的時候,就成了名人。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氏兄弟密謀作反,楊惲最先向宣帝報告了這個事情。事後,他被封為平通侯。當時,朝廷中賄賂的情況,十分嚴重。有錢的人可以用錢行賄,經常在外邊吃喝玩樂。但是,那些沒錢行賄的人,都是一直在工作,一年時間裡,甚至沒有一天是休息的。

楊惲自從當上了中山郎的官職以後,用了很多的辦法,終於把這些毛病與弊端,全部都革除了,滿朝的官員都稱讚他十分廉潔,都對他十分敬佩。

但是,他因為少年得志,現在又有功勞被人稱讚,便開始驕傲自滿,結果與漢宣帝最信任的舊友長榮發生了意見。

有一次,楊惲聽見匈奴的人的聊天。他們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惲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都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了,但是他卻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們秦朝時候的君王一樣,就只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就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是這樣做,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呢。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座山丘,出產的貉都是一樣的,沒有一點差別呀!」這樣的話傳到了皇上的耳邊,於是楊惲被免職了。

估計他自己也意識不到,為什麼會被免職吧。其實,自古君王都是勇於改過的人,不信讒言的、沒犯過錯誤的,幾乎沒有多少個人。

楊惲說了那樣一番貶低皇上的話,僅僅是被免職,而沒有進監獄或者判刑,已經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後來的人就從「古與今,如一丘之貉。」這兩句話引申出「一丘之貉」一句成語,來比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裡生長的貉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趨炎附勢
    成語解釋成語趨炎附勢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 帶著孩子趣味學語文,越學越有趣(成語篇)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曾為它題詩作畫,它們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天下烏鴉一般黑——一丘之貉這山望著那山高——見異思遷喝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暴十寒打開天窗說亮話——直言不諱橫挑鼻子豎挑眼——吹毛求疵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作自受3.根據漢字猜成語斌——文武雙全炭——頭重腳輕明——日積月累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成語故事:談虎色變
    成語釋義 【成語】談虎色變【近義詞】聞風喪膽 杯弓蛇影【反義詞】面不改色 泰然自若 成語典故 北宋時,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顥、弟弟叫程頤。
  •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故事】:
  • 有個很常用的成語叫「沆瀣一氣」,沆瀣是什麼東西?
    沆瀣一氣是個很常用的貶義成語,意思是說那些臭氣相投的人勾搭在一起,和一丘之貉、狼狽為奸相近。但這個成語也有點特殊,因為一個四字成語裡竟然有兩個生僻字。如果要問沆瀣是什麼意思,可能知道的人真不多。「沆瀣」兩個字都是三點水,很明顯和水有關。
  • 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 成語故事:群龍無首
    成語故事 成語釋義 【成語】群龍無首【近義詞】各自為戰 各自為政【反義詞】 一呼百應 成語典故 「群龍無首」中,「首」並非指頭部,而是指首領。
  • 成語故事:八面威風
    【成語】:八面威風 【拼音】:bā miàn wēi fēng 【解釋】:威風:令人敬畏的氣勢。各個方面都很威風。形容神氣足,聲勢盛。 【成語故事】:
  • 沆瀣一氣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狼狽為奸、同流合汙,反義詞有: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精誠團結,沆瀣一氣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釋義: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 成語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 成語故事:惴惴不安
    【成語】:惴惴不安 【拼音】:zhuì zhuì bù ān 【解釋】: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 成語故事:哄堂大笑
    【成語】:哄堂大笑【拼音】:hōng táng dà xiào【解釋】: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成語故事】:宋朝的時候,有個姓馮的人和一個姓和的人在一起工作。姓和的是個急性子,姓馮的是個慢性子。這個成語形容滿屋子的人都笑了起來。——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文|趣味歷史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擁有一個立意深遠的故事。這些成語故事很多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
  • 新書| 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讓孩子輕鬆掌握成語!
    20個大類+500個故事+8000個成語,涵蓋了中小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幾乎全部成語  從易到難,滿足孩子各個階段成語學習和使用的剛性需求  按成語含義和應用場景分類,掌握更輕鬆,使用更貼切,真正讓孩子一讀就會用!
  • 中國成語故事 葉公好龍
    成語故事葉公好龍的故事,源自西漢劉向所著《新序·雜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楚國的葉縣,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葉縣一帶。葉縣的縣令沈諸梁,字子高,是個愛龍的人。他在腰帶扣上畫著龍,祭祀、飲酒的爵和樽上刻著龍,房屋上可以雕刻、紋飾的地方也都是龍的形象。
  • 瘋狂猜成語之暗箭傷人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暗箭傷人的成語故事 2013-08-21 11:36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什麼是串學成語?小學成語故事,串學成語——亡羊補牢
    什麼是串學成語呢?所謂串學成語就是通過一個成語的學習,我們串聯出其他的幾個成語。亡羊補牢我們來讀讀這個成語故事:在古時候,有個人養了幾隻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羊。原來,羊圈破了一個窟窿,狼在晚上鑽進窟窿裡把羊叼走了。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