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詹姆斯·喬伊斯。
(一個藝術家青年時代的寫照)(1916)寫藝術家和社會的關係,表明在現代西方的環境中,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然和社會格格不人;小說從心理探索的角度,以內心獨白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史蒂芬,一個有藝術才能和抱負的青年,在走向成熟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寫這部小說時作者已和過去信奉的天主教決裂,這體現在主人公思想發展過程中。史蒂芬童年時盲目接受宗教教育,但以地獄景象來恐嚇人的神父卻使他十分反感,雖然他母親一心希望他接受聖職,學校也因為他成績出眾向他提供機會,但他卻決心走自我流亡的道路,宣稱「流亡」是他的「美學」。史蒂芬毅然背棄宗教去迫求文學藝術,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喬伊斯的影子。(寫照》不是典型的意識流小說,但喬伊斯在作品中進行了多種文學技巧的實驗,如廣泛使用內心獨白,突破常規、別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輯,不同文體風格的運用(小說在描繪主人公的不同年齡階段時使用了不同風格的語言)。作者還通過主人公和他的同學林奇的一段談話,提出了一套影響深遠的理論,認為在抒情詩、史詩和戲劇這三種歷史性的文學形式中,戲劇最有客觀性,是最完美的形式;作家應該隱退到自己的作品之外或之後,「使自己升華而失去了存在」。
喬伊斯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費時十四年寫成的《芬內根們的甦醒)(1939),小說的主要部分是酒店老闆雜亂不堪的夢中經歷,作家以這種形式,圍繞著人類歷史上死亡與復活的循環往復這個中心主題,表現當代西方世界死亡前夕的最後混亂,災難使人意識到神的力量,只有依靠神,世界才能進人新的歷史循環,表現了作者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小說的結構是圓周式的,頭即是尾,尾即是頭;作者又大量創造新詞,在文學技巧的實驗上完全越過了應有的合理的界線,使讀者望而卻步。
《尤利西斯》(1922)是喬伊斯最重要的作品。小說的醞釀過程長達近10年,作家動筆寫作又用了8年,它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尤利西斯》為當時落後保守的愛爾蘭所不容,以致它的第一個版本不是英文本而是在巴黎出版的法文本,直到1933年止它在英美都遭禁止;在一向被人視為最開放的美國,它還因被一些人指控為傷風敗俗之作而上過兩次法庭,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意義、價值已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小說的主人公是史蒂芬·代達勒斯、利奧波爾德·布盧姆和瑪麗恩(莫莉)。小說中沒有傳統意義卜的故事,作者描繪的是史蒂芬和布盧姆兩人從1904年6月16日早晨8點到次日凌晨兩點這18個小I付內在都柏林的經歷;其中布盧奶又是最重要的人物。兩人的活動開始時並不相干,他們到晚上才碰到起,這時史蒂芬已經喝醉,布盧姆把他領到自己的家裡,等史蒂芬告辭後,布盧姆卜床睡覺已是凌晨兩點。他一直懷疑妻子瑪莉恩和他人有暖昧關係.小說就以瑪莉恩躺在床上,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的長篇內心獨自而結束。
盡竹小說所寫的是極其平凡的人物和他們在不到一晝夜中的極其平凡的生活和內心活動,但他們過去的全部經歷和精神生活,都隱隱約約地浮現在他們的意識流之中,從中我們又可以沂出愛爾蘭乃至整個西方社會中現代人面臨的精神危機,這使《尤利西斯》成為一部有豐富思想意蘊的作品。喬伊斯在這部作品中進行了廣泛的、新穎的藝術探索,是西方現代小說中最具實驗性、影響最大的傑作之一。
喬伊斯為這麼一部反映現代人的現代小說精心設計一個神話模式,它「套川」了荷馬史詩(奧德修紀)的框架。小說分為三部,作者最初為它們分別擬訂的標題是「成勒瑪裱亞」,「尤利西斯的漂泊」、. 回家」,三部共十八章。各章最初也有標題,並和(奧德修紀)中一些部分-二對應。後來作者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把注愈力集中於小說本身,取消了標題,但這此標題仍常常為研究者提及。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