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堆數字編號。數字代表什麼?有什麼寓意?
早就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只覺得古怪,卻沒有深究。
朱元璋之所以名「重八」(也就是八八),是因為他出生時,父母年齡合計數是八十八。那一年朱元璋爸爸四十八歲,媽媽四十歲,所以起名重八(八八)。再例如朱元璋的爸爸叫朱五四,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也有人說,是元朝蒙古統治者施加的民族歧視與壓迫,漢人不準起名。
清末學者俞樾在自己的筆記《春在堂隨筆》中有過記載:徐誠庵(也是清代中、後期學者,即徐本立)無意中見到一本《蔡氏家譜》,書已相當古舊,上面有前輩某人寫的一行小字「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愈樾在筆記中也舉出了一些以數字為名的例子。例如明初開國勳臣、開平王常遇春的曾祖父名四三,祖父名重五,父親名六六。再如同是明朝開國元勳、東甌王湯和的曾祖父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親名七一。這些例子中的人名都是數字。
由此看來,元代平民不起名字是肯定的了,那么元代之前的宋代呢?
愈樾進一步又考究了宋代平民的情況。他查考了南宋洪邁的《夷堅志》,發現宋代平民多以姓加排行稱呼。如:興國軍民熊二,指興國軍(宋代一種行政區劃名稱)一個姓熊排行老二的平民;鄱陽城民劉十二,姓熊排行十二;黃州城民李十六,其僕崔三,平民李十六已經富裕得僱起僕人崔三了,想必家境不錯,卻仍舊沒有正規的名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種以數字為名的習俗一直傳續到徐誠庵所在的時代。徐誠庵是清代中、後期人,他發現在紹興的農村,仍有不少以數字為名者。如丈夫年二十四,妻子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丈夫年二十三,妻子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或為四五,或為五九,因為乘法口訣有五九四十五。如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爺爺常重五、爸爸常六六,朱元璋的髮小、開國元勳湯和的爺爺湯六一、爸爸湯七一等。我記得魯迅的小說《社戲》中就講到「六一公公」家的豆被孩子們偷了一大捧。小說的背景當然是紹興的農村,此六一公公的名「六一」,怕也是元代平民起名習俗在紹興當地的遺存。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有意思,即宋、元以至明、清,稱人姓第時往往還要在後面加「秀」或「郎」字。康熙時人王應奎的筆記《柳南隨筆》:「明初閭裡稱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則故家右族,穎出之人,郎則微裔末流,群小之輩。稱秀則曰某幾秀,稱郎則曰某幾郎,人自分定,不相逾越。」可見,明代社會,大戶人家男子才能用「秀」,卑微小民只能用「郎」,彼此都很自覺,並不亂用。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水滸》中的武大郎了。其實,大郎並不是名字,而是其人排行老大,姓武,在宋代,可以稱他作「武大」,如果加上後綴「郎」,就成了「武大郎」。他弟弟武松,鄰居們稱「武二」的多。武大郎若是自稱「武大秀」,怕是要遭人哂笑了。再如,宋江稱「宋三郎」。姓第後綴「秀」者,如古人筆記中記載的沈億六秀,徐宗五秀,金百二秀,黎六九秀等。再如明初南京瀋萬三,有沈萬三秀的叫法。「秀」和「郎」又有著嚴格的等級差別。
《名公書判清明集》是南宋時幾位著名官員的判詞彙編,其中好多民事案件當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數字編號。比如說,有一份判詞提到一位複姓閭丘的人,此人娶妻阿張,生了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女兒分別叫閭丘四二和閭丘四四,男孩則叫閭丘繼祖。後來這位複姓閭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張改嫁給一個姓胡的人,又生下兩個女兒,分別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後來,阿張的兒子閭丘繼祖長大後,娶妻阿曹,阿曹給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閭丘九十。如果把阿張當成這個家族的始祖,那麼這位始祖的後代除了閭丘繼祖有正式名稱之外,其他後代全用編號做名字。很誇張!
宋元乃至明清,甚至到了民國,普通平民一般不起名字,而只稱「姓第」。元朝有法令禁止平民取名,而平民對這種法令並不會存有異議,畢竟老百姓早已經習慣了不起名字。除了「姓第」的稱呼,平民往往以父母生他時二人的年齡合計數為名。
所以個人認為用數字取名是古代一種風俗,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這個風俗,甚至延續到了清末及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