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素以「仁義」自居,卻興起蜀漢最大冤案,還是孔明一句話造成

2021-01-09 微醉說歷史

提及三國「關羽」,堪稱繼呂布之後的天下第一猛將,尤其是攻宛洛、圍曹仁、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一戰威震華夏;可就是這麼一位勇猛無敵的「戰神」,最終難逃東吳的背後黑手而功敗垂成,甚至「東吳葬其身,曹魏葬其頭」落得身首異處。關羽之死不僅震動三國,還在蜀漢政權內部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甚至可以說是「政治清洗」。

這件蜀國第一「冤案」的主角正是劉備的義子「劉封」。說起此人在五虎上將俱在時並不算出類拔萃的人物,但在蜀漢下一代將領中稱得上是佼佼者,《三國志》評其為「封剛猛,有武藝,氣力過人,所在戰克。」就連諸葛亮也曾稱讚其為「剛猛」,試想孔明一生看盡三國名將,能讓他誇讚「剛猛」的人,實力又會是何種地步;最典型的戰績,「劉封」隨張飛、趙雲掃蕩西川,凡他出現在戰場上幾乎做到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連劉備對這位義子也是頗為器重。

之後「劉封」和孟達同守上庸,此時關羽率先舉起北伐大旗,結果卻落得個敗走麥城;此時「劉封」卻沒有派兵支援。正因如此,關羽死後「劉備」大怒,怪罪劉封見死不救;最終諸葛亮建議「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年輕一輩中的翹楚就這樣自刎身亡。如果簡單的看,劉封之死貌似理所應當,仔細分析起來卻又「細思極恐」。

當初「劉封」不救關羽的原因並沒那麼簡單。其一,劉封鎮守「上庸」不假,但關羽北伐,荊襄各地抽調兵力,「上庸」能動之兵並不多;況且「上庸」也是咽喉要地,嚴格的說,「劉封」作為守城大將,在沒有諸如劉備或是諸葛亮的軍令下,不敢妄自動兵的做法是對的。其二,「劉封」鎮守上庸城,最大的作用其實是監視「孟達」,兩人也多有不和;如果此時「劉封」用兵,難保「孟達」以後的動向。其三,當然「劉封」身為劉備義子,又曾遭關羽非議,出於私心的成分也是有的;但必須強調一下,從「劉封」寧死不降,最終回成都請罪來看,他對蜀漢政權的忠誠度還是很高的。其四,劉封手下「申儀」領軍叛變,最終致使「上庸」丟失,也間接導致了整個「荊襄」的丟失;公正的說,這點「劉封」還是有責任的。

後世看的很清楚,雖然「劉封」理應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從法度看,尚罪不容誅;如果從感情方面來講,「劉封」為蜀漢徵殺多年,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且他還是劉備的義子,說殺就殺確實不合適。由此後人多評「劉封」冤死的成分多於責任,甚至可以說此事乃是劉備和諸葛亮故意主導的一場「政治清洗」。

其實不難看出,當初劉備無子,見「劉封」驍勇方收其為子,而且還遭到了「關羽」的非議;正是當初劉備做出的這一決定為「劉封」的死埋下了禍根。儘管「劉封」出生入死,為蜀漢江山一片赤膽忠心,但終不是蜀主「劉備」的親生子嗣;如果沒有「劉禪」,劉封繼承「劉備」江山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雖劉備還有『劉永』等子,但當時這些人年紀尚幼,競爭力並不大)。

出於私心,「劉備」肯定是希望自己的親兒子「劉禪」來繼承自己的遺產;但「劉封」實在太強悍,如果蜀漢舊臣隕落後,肯定是以「劉封」為中心的新力量來主政蜀漢政權。這時候「劉禪」就顯得毫無競爭優勢,正如諸葛亮之說「易世之後終難制御」。這句話雖沒明說,但也點醒了六十多歲的「劉備」;如果此時不藉口除掉「劉封」,那麼以後的「劉禪」勢必不能駕馭。也正因如此,「劉備」不得不處死劉封,之後為此還大哭了一場;或許是劉備出於對「劉封」的喜愛,或許是劉備對處死「劉封」的一種無奈情感。

之所以說劉封之死是蜀漢「政治清洗」原因不僅如此,其實還有多處疑點。《三國志》中有劉封的獨立列傳,但其介紹卻是「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這句話乍一看沒毛病,但這並不符合「劉封」的身份地位。無論是從《三國志》對其獨立成傳來看,還是從劉封的功績來看,他在蜀漢都是一個地位極高的將領,更何況他還是「蜀主」劉備的義子;這樣尊崇的身份地位,其生平竟然連稍微詳細的資料都沒有,到底他是哪裡人?長沙劉氏又是誰?這些根本無名無姓,難道是「陳壽」故意不寫?肯定不可能。那就只有一個解釋,「陳壽」找不到關於劉封的具體資料。

還不止這些,當「劉封」死後,《三國志》說「時封年二十餘」。這麼寫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不尊重行為,什麼叫「二十多歲」,到底是二十幾歲?直白點說,「陳壽」寫劉封之時,他連其哪一年出生的都不知道;那就更別說「劉封」有無子嗣等等,更加詳細的內容了。《三國志》本身對魏、蜀、吳的記載基本沒偏見,更不必對「劉封」故意有所隱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劉封的很多信息其實是人為故意做了手腳;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要故意將「劉封」的從歷史中抹去?

其實這個問題再淺顯不過,諸葛亮都說「易世之後終難制御」,說白了劉備冤殺劉封,就是為了給「劉禪」清除障礙。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事,劉備又以「仁義」自居,做出這種事難堵悠悠眾口;唯一的辦法就是刻意的將「劉封」從歷史上抹去,也好將自己的正面形象傳於後世。綜合來看,「劉封」這樣一位重要人物,無生年記載、無出身記載、無背景記載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這其中透露出的則是一種「殘忍」,一種皇室鬥爭的血腥;而「劉封」雖有戰功赫赫,卻不得不最終做了「劉禪」的犧牲品和墊腳石。

相關焦點

  • 三國最大冤案:立下汗馬功勞卻死得極慘,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今天要說的是蜀國第一大將,他功高蓋世,自追隨劉備以來,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及鞏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但最後卻死得極慘,他是誰呢?就是蜀國名將魏延,他的慘死作為三國最大冤案,值得我們深究。自然魏延救下黃忠,殺死韓玄下,打開城門迎接劉備進城,此時劉備打算重用黃忠和魏延,但此時諸葛亮戲劇性的一幕來了,諸葛亮令軍士出來,要求其拖魏延下去,立即處斬,書中如此描寫「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何欲殺之?」此時連劉備都震驚了這樣智勇雙全有功之人剛來坐下屁股還沒坐熱,就要被孔明殺了,自然得問清楚原因。
  • 諸葛亮生前一計,真的讓蜀漢多存活了幾十年!
    諸葛亮的智慧是高超的,他為蜀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劉備活著的時候,他忠實地跟著劉備。劉備去世後,他忠誠地幫助了他的兒子劉禪。可以說,因為有了孔明,所以才會存在蜀漢,那麼如果沒有他,將會是什麼樣呢?諸葛孔明在他死之前。幫助蜀漢消滅掉了一個大麻煩,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做法,所以才能夠讓蜀漢又多存活了那麼多年。過去,蜀漢與東吳之間有合作。孔明最欣賞的一個人就是蜀漢的費禕。他曾經多次去到東吳。這次他也去了東吳談判。在歡迎宴會上,一群人喝得太多了。孫權在與費禕的私人談話中說:「告訴諸葛孔明,你們國家有兩個惡棍,一個是魏延,另一個是楊儀。他們的天賦不值得一提,有沒有什麼真正實用的。
  • 他是諸葛孔明的接班人,死後被人挖去肝膽,死相極慘
    當然,其中比較為我們所熟知的,大多是戰場上的英雄豪傑,如魏延、王英等武將,他們在那個動亂的歷史時期,可以說是有著發揮自身才能的最大的空間和機會。當然並不是說那個時期的謀略之才全無用處,這是一些比較懂謀略,懂計策的人與,這些英勇的武將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對一個國家有用的力量,才能夠一起為一個國家效力。
  • 他因為面相不好被殺,他死於派系鬥爭,死在孔明手裡人才冤不冤
    如果說起東漢末年的軍事就如同現在的股市一樣,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對還是錯。在那個有點兒兵馬就能割據一方的年代裡,諸侯多得不計其數。雖然也湧現過無數的人才,但是基本上都被後世的三家給瓜分殆盡。可是後世為什麼單單指出蜀漢後期的人才不足,其他兩家為什麼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
  • 劉備死前的一句遺言,保住了阿鬥的性命,卻毀了蜀漢四十年的基業
    劉皇叔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裡是仁義的化身,天下人聞到玄德公的名字,莫不心悅誠服,而且在演義中,似乎只要劉備一哭,立馬就會有人幫他解決,其實不然。劉備確實仁義不假,但是歷史上的劉備並不是一個愛哭鬼,其實曹操比劉備還愛哭,那麼我為什麼要說劉備是真仁義呢?
  • 此好漢雖貌醜,但不僅有仁義,而且口才好,一句話就救了自己一命
    2別看劉唐樣子怪,但劉唐有一顆仁義之心。劉唐屬於典型的貌醜心善之人。他對晁蓋、宋江兩任梁山寨主都極其忠心。我們先來看劉唐對晁蓋的情義。晁蓋在東溪村認了劉唐這個「外甥」之後,劉唐便跟著「阿舅」晁蓋一起闖天下。他們幹的最驚天動地的一件事就是搶了生辰綱。在這之後,劉唐又跟著晁蓋幹了好幾件大事,上梁山、殺退官軍等。
  • 魏延死於被謀反,這一切從他加入蜀漢集團那天起就已註定
    世人無不為其惋惜,如果魏延死前也大吼一聲:"既生文長,何生孔明?"世人又不知該做何感想?魏延作為蜀國的猛將之一,他熟曉軍機、久歷戎事、勤於謀略、善待士卒,為蜀漢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魏延沒有死在槍林箭雨的戰場上,卻亡在了戰友背後揮起的刀下,可悲!可嘆!!魏延的悲慘命運,從他結識諸葛亮那刻起就拉開了帷幕,諸葛亮的用人邏輯決定了魏延的人生結局。魏延是謀反還是"被謀反"?真冤!
  • 街機三國誰的爆氣威力最大?孔明全屏放水 他卻讓你浪費遊戲幣
    三、張遼/諸葛亮張遼也是三國戰記中非常熱門的一個角色,因為連招比較流暢加上傷害很高,所以在三國戰記一直廣受玩家好評,而其曝氣超殺風捲殘雲因為是風屬性攻擊,所以對於任何屬性敵人造成的傷害都比較均衡。而對於孔明來說,其曝氣大招呼風喚雨在三國戰記1代傷害最高,但是在後面幾代傷害比較平均,屬於水系攻擊,對於任何屬性傷害比較均衡。
  • 處女座的仁義,是鎧甲,也是軟肋,本周需要注意使用方法
    作為處女座的我,做事還是比較期待完美的,有時候也會盲目幻想,但這個水逆也許會有些提醒的,特別是天蠍座的提醒,也許在情感上會有些真相浮現。處女座本周關鍵詞:混合的祝福關於工作:繼續在黎明的天空中尋找金星,因為當你看到明亮的光線時,它會提醒你,這顆行星在你的星座裡,並盡她最大的努力保護和供養你
  • 七星續命燈:諸葛孔明的續命神術與古人的星鬥崇拜
    各位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出師不利,且多年為蜀漢勞心勞力導致陽壽將近。為了繼續幫助蜀國完成統一大業便在大帳中設好了七星燈使用續命的方法延續生命,但是卻在關鍵時刻出現了意外。由於上將魏延著急上報軍情,情急之下失誤碰翻主燈導致諸葛丞相增壽失敗,諸葛孔明依然去世,續命燈也沒有救得了他。《三國演義》中有關「南鬥注生,北鬥注死」的說辭:孔明曰:「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我自於帳中祈禳北鬥。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閒雜人等,休教放入。凡一應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
  • 他憑一人之力破解八陣圖,蜀漢政權因此又延續數十年
    諸葛亮八陣圖相傳當年劉備為替二弟關羽報仇,舉蜀漢全國兵力進軍東吳《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黃承彥對陸遜的對話:「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嶽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臨去之時,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 一世老鬼方墉講「仁義」,談論了多年,到底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提到仁義,動不動就把仁義掛在嘴邊,出口就是你不仁你不義,關於仁義也有很多成語,比如仁義盡致、不仁不義和仁義道德等等,都跟仁義帶上了關係,仁義誰都會講,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仁」「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世老鬼方墉就講到了關於仁義的解釋,言簡意賅的就將「仁義」二字解釋清楚了
  • 仁義禮智信,為何禮是其中的根源
    做人的道理,從古至今人們講述了很多很多,但是無論怎樣的道理始終都不會離開兩個字仁義,他來引導人們為人處世。後來人們又依據仁義制定刑法規範人們的行為。在古時候,地位高尚,俸祿多的人也是仁義道德高尚的人。他們作為天下人的楷模,人們敬畏他們,跟著他們的引導積極向善。眼,耳,口,鼻,人的五官對於精緻的事物總是很嚮往。各種精緻華麗的吃穿用行,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 河南人還是山東人?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諸葛亮奪得漢中。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多次率領蜀漢大軍北伐曹魏。在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諸葛亮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作為三國歷史中最受人們喜歡的人物之一,諸葛亮是哪裡人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都認為自己孔明的第二故鄉。
  • 因為孔明有難言之隱
    因為東吳突襲荊州,導致吳蜀聯盟破裂,諸葛亮作為親吳派,在蜀漢內部的處境十分尷尬。其二,諸葛亮的尷尬身份。諸葛亮雖然是蜀漢丞相,而他的大哥諸葛瑾卻是東吳的大將軍。孫權在曾多次派諸葛瑾出使劉備方面,「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也就是說親兄弟為了避嫌,居然從不私下見面。在偷襲荊州之戰中,諸葛瑾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諸葛亮字「孔明」的古文字學解讀
    虢季子白盤 石鼓文虢季子白盤 石鼓文商·甲骨文中的「好」 商·婦好簋中的「好」商·甲骨文中的「好」 商·婦好簋中的「好」甲骨文中的「乳」 吳昌碩寫的小篆「乳」甲骨文中的「乳」 吳昌碩寫的小篆「乳」□ 楊加深諸葛亮(181-234),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