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三國「關羽」,堪稱繼呂布之後的天下第一猛將,尤其是攻宛洛、圍曹仁、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一戰威震華夏;可就是這麼一位勇猛無敵的「戰神」,最終難逃東吳的背後黑手而功敗垂成,甚至「東吳葬其身,曹魏葬其頭」落得身首異處。關羽之死不僅震動三國,還在蜀漢政權內部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甚至可以說是「政治清洗」。
這件蜀國第一「冤案」的主角正是劉備的義子「劉封」。說起此人在五虎上將俱在時並不算出類拔萃的人物,但在蜀漢下一代將領中稱得上是佼佼者,《三國志》評其為「封剛猛,有武藝,氣力過人,所在戰克。」就連諸葛亮也曾稱讚其為「剛猛」,試想孔明一生看盡三國名將,能讓他誇讚「剛猛」的人,實力又會是何種地步;最典型的戰績,「劉封」隨張飛、趙雲掃蕩西川,凡他出現在戰場上幾乎做到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連劉備對這位義子也是頗為器重。
之後「劉封」和孟達同守上庸,此時關羽率先舉起北伐大旗,結果卻落得個敗走麥城;此時「劉封」卻沒有派兵支援。正因如此,關羽死後「劉備」大怒,怪罪劉封見死不救;最終諸葛亮建議「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年輕一輩中的翹楚就這樣自刎身亡。如果簡單的看,劉封之死貌似理所應當,仔細分析起來卻又「細思極恐」。
當初「劉封」不救關羽的原因並沒那麼簡單。其一,劉封鎮守「上庸」不假,但關羽北伐,荊襄各地抽調兵力,「上庸」能動之兵並不多;況且「上庸」也是咽喉要地,嚴格的說,「劉封」作為守城大將,在沒有諸如劉備或是諸葛亮的軍令下,不敢妄自動兵的做法是對的。其二,「劉封」鎮守上庸城,最大的作用其實是監視「孟達」,兩人也多有不和;如果此時「劉封」用兵,難保「孟達」以後的動向。其三,當然「劉封」身為劉備義子,又曾遭關羽非議,出於私心的成分也是有的;但必須強調一下,從「劉封」寧死不降,最終回成都請罪來看,他對蜀漢政權的忠誠度還是很高的。其四,劉封手下「申儀」領軍叛變,最終致使「上庸」丟失,也間接導致了整個「荊襄」的丟失;公正的說,這點「劉封」還是有責任的。
後世看的很清楚,雖然「劉封」理應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從法度看,尚罪不容誅;如果從感情方面來講,「劉封」為蜀漢徵殺多年,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且他還是劉備的義子,說殺就殺確實不合適。由此後人多評「劉封」冤死的成分多於責任,甚至可以說此事乃是劉備和諸葛亮故意主導的一場「政治清洗」。
其實不難看出,當初劉備無子,見「劉封」驍勇方收其為子,而且還遭到了「關羽」的非議;正是當初劉備做出的這一決定為「劉封」的死埋下了禍根。儘管「劉封」出生入死,為蜀漢江山一片赤膽忠心,但終不是蜀主「劉備」的親生子嗣;如果沒有「劉禪」,劉封繼承「劉備」江山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雖劉備還有『劉永』等子,但當時這些人年紀尚幼,競爭力並不大)。
出於私心,「劉備」肯定是希望自己的親兒子「劉禪」來繼承自己的遺產;但「劉封」實在太強悍,如果蜀漢舊臣隕落後,肯定是以「劉封」為中心的新力量來主政蜀漢政權。這時候「劉禪」就顯得毫無競爭優勢,正如諸葛亮之說「易世之後終難制御」。這句話雖沒明說,但也點醒了六十多歲的「劉備」;如果此時不藉口除掉「劉封」,那麼以後的「劉禪」勢必不能駕馭。也正因如此,「劉備」不得不處死劉封,之後為此還大哭了一場;或許是劉備出於對「劉封」的喜愛,或許是劉備對處死「劉封」的一種無奈情感。
之所以說劉封之死是蜀漢「政治清洗」原因不僅如此,其實還有多處疑點。《三國志》中有劉封的獨立列傳,但其介紹卻是「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這句話乍一看沒毛病,但這並不符合「劉封」的身份地位。無論是從《三國志》對其獨立成傳來看,還是從劉封的功績來看,他在蜀漢都是一個地位極高的將領,更何況他還是「蜀主」劉備的義子;這樣尊崇的身份地位,其生平竟然連稍微詳細的資料都沒有,到底他是哪裡人?長沙劉氏又是誰?這些根本無名無姓,難道是「陳壽」故意不寫?肯定不可能。那就只有一個解釋,「陳壽」找不到關於劉封的具體資料。
還不止這些,當「劉封」死後,《三國志》說「時封年二十餘」。這麼寫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不尊重行為,什麼叫「二十多歲」,到底是二十幾歲?直白點說,「陳壽」寫劉封之時,他連其哪一年出生的都不知道;那就更別說「劉封」有無子嗣等等,更加詳細的內容了。《三國志》本身對魏、蜀、吳的記載基本沒偏見,更不必對「劉封」故意有所隱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劉封的很多信息其實是人為故意做了手腳;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要故意將「劉封」的從歷史中抹去?
其實這個問題再淺顯不過,諸葛亮都說「易世之後終難制御」,說白了劉備冤殺劉封,就是為了給「劉禪」清除障礙。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事,劉備又以「仁義」自居,做出這種事難堵悠悠眾口;唯一的辦法就是刻意的將「劉封」從歷史上抹去,也好將自己的正面形象傳於後世。綜合來看,「劉封」這樣一位重要人物,無生年記載、無出身記載、無背景記載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這其中透露出的則是一種「殘忍」,一種皇室鬥爭的血腥;而「劉封」雖有戰功赫赫,卻不得不最終做了「劉禪」的犧牲品和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