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ar
導讀:別人運氣好到爆,為什麼偏偏你一直都沒走過運?
熱點連結:最近有一個人特別火,他超越了貝索斯成為新首富,這個人叫馬斯克。馬斯克的火爆在於他以一己之力讓所有人相信了自己的不切實際的夢想——火星殖民計劃。而他的夢想有一群人買單,於是他成了世界首富。為什麼馬斯克可以一路開掛,從普通程式設計師到人類夢想實踐者,從Paypal改變人的支付方式再到SpaceX改變人的生存方式,把所有的不可能變成了進行中。與一路美夢成真的馬斯克相比,我們在生活的很多方方面面都在命中注定中進行著可怕的惡性循環,比如「內捲化」,比如「打工人」。為什麼馬斯克可以這麼好運,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財富的累積。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倒黴,一輩子都在不甘和遺憾之中。
本文主要介紹「習得性無助」這一心理效應,讓你對生活的壞運氣有新的認識和思考。而本文最大的目的是讓所有人通過對習得性無助的學習,開啟習得性成功的模式,做夢想的實踐者和命運的主宰者。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產生機理
當人或動物因為不可控事件而不斷遭受挫折,便會喪失生活的全部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惡性循環的心理狀態。由「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抑鬱情緒和焦慮狀態,成為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
考不好,業績不達標,身體差,家庭關係惡劣,不想社交,那些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如意,都為下一次習得性無助增加了多一份籌碼。可怕的是,這個怪圈永遠都不會被突破。因為,就算你自己想逃離這個怪圈,周圍人也會將你拉回來。
比如你的父母說「你這樣是沒用的,還是醒醒吧。」
比如你的朋友說「你這樣有點冒險哦,還是不要亂想了。」
比如你的同事說「再忍忍吧,很快就過去了的。」
而這其中殺傷力最強的無助不來自於自己的無助,來自於周圍的無助,也就是當你特別熱情和積極向上的生活,你會因為周圍的死氣沉沉的氛圍而受影響,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而結果就是你的思想從智慧的高處跌落到了現實的地平面。
習得性無助具有擴散效應,也就是你自己儘管沒有無助的感受,當你看到別人多次遭受挫折,自己也會產生絕望的感受。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實驗中狗被關進籠中,蜂音一響狗以電擊,重複多次後,當蜂音再次響起時,實驗人員打開籠門,發現狗不僅沒有逃跑的意願,反而倒地發出難受的呻吟和顫抖,宛如真實遭受電擊。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來源。
而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都沒有取得突破和進展,他就會覺得自己沒法獲得最後的成功,從而信念體系瓦解,後來即便有機會,也不再努力了。
怎樣改變習得性無助?
重新認識你的失敗,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成功
人類在脫離母親的子宮後,就開始了無助的生命旅程。從此我們一切生存的方式都需要學習,從說話,走路,到成人,甚至自己成了父母,衰老,每一天都是新的嘗試,每一天都是過去經驗的總結。所以失敗是當下而不是未來,我們不能做過度聯想,認為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正確看待每次失敗,從主觀和客觀理性分析,得出成功的可能機會,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成功。
正確歸因失敗,防止將所有的原因指向自己
習得性無助者傾向把失敗都歸因於自己,而悲觀的思考模式會影響整個生活狀態,並且從時空的層面延續到未來。也就是,問題永遠無法得到解決,我們將會被一直定格下去。後來索性放棄嘗試和改變,聽從所謂的「命運」召喚。塞利格曼認為人類的思維習慣並非一成不變,每個人都可以重新選擇自己思考問題方法,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問題或許是可以解決的。換一個角度,實際上是積極的角度。
正確利用ABC理論直通問題內核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我們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而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固有想法。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我們可以嘗試用ABC方法正面回擊自己內在的解釋風格。
比如鍛鍊:
A:我不想鍛鍊
B:我鍛鍊也沒用,反正很快就會胖回來
C:我鍛鍊可以讓我身材緊緻,就算不能減肥也依然可以讓我神清氣爽精神飽滿身體健康,我還是去鍛鍊一下吧。
嘗試「精神慢跑」,走出自我泥沼當前處在社會的轉型期,而過多的變化會讓人無所適從。功利主義的盛行,讓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理想和現實面前進退維谷,踟躕不前。而當自己在社會變革的洪流中遇到一丁點挫折的時候,會在後悔和反思中不可自拔。為此,塞利格曼引入精神慢跑 Moral Jogging, 倡導人們走出自我,投入更多的時間到社區中去,去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得到心靈的慰藉。當我們把目光從自己轉向別人,從自我成功到大家一同幸福,我們就有了多一個快樂的可能。
勇往直前,每一個微小的改變都會產生蝴蝶效應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狀態下某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連鎖反應。而我們也只是需要把自己從那個無動於衷的悲觀中動一下,也就是不要坐井觀天,或者變成溫水中的青蛙,而是讓自己先有個行動的內驅力,重新振作起來,做出微小的改變。而這些微小的改變,都有可能被我們的大腦記住,於是我們在取得一次微小的成功後,會信心大增,從此有了更大成功的可能。比如前文說的鍛鍊,也許你也只是在第二天早醒了五分鐘,做了幾個仰臥起坐,但是你的身體會因為這早醒的五分鐘變得更有活力,也就為你之後的一小時早起多一分可能。
適時從科技世界出來,避免技術工具上癮習得性無助中最後一節對技術世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敲了一個警鐘。書中寫道,「技術世界提供了一個快速解決方案,它就像是心理意義上的垃圾食品。研究表明了為什麼即刻給出回應的結果會如此受人歡迎---它們讓人精力充沛,它們觸及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樣東西……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對於技術工具成癮了,因為其他可能帶來滿足感的事物在回應性上無法望其項背。」為了避免技術工具上癮,我們需要每天花一部分時間從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享受中出來,學會運用無科技幫助下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從周末抬起腳去旁邊的快餐店吃飯開始,而不是照常地點個外賣。其實都不難,但是每一次改變都需要克服習慣的舒適區。科技需要合理運用,但是它不能代替我們的所有思考行為甚至代替我們原有的生活體驗方式。
告別習得性無助,從對地球有信心開始,從對自己有信心開始。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