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這裡是阿金說歷史,縱觀冰心早期的詩歌,我們才會發現她真正的創作之源,包括她「人生哲學」,無處不在地滲透著一種宗教情結和終極關懷,這種情結或關懷在當時絕無僅有,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先河。宗教之於人生,有如甘泉之於沙漠,那一首首讚美詩,仿佛便是冰心引導眾人去往的一塊神秘之境,令人如痴如醉,1923年,23歲的冰心終於在基督教堂受洗,從此成為一名基督徒。隨後,她從燕京大學畢業,考取了美國波士頓威爾斯利女子大學,並獲獎學金,攻讀文學,從事文學研究。這段時間,她集結了旅途見聞和異邦風情的通訊散文,陸續發表在國內諸報,冠以《寄小讀者》出版,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在去美國的郵輪上,冰心與比她小一歲的吳文藻偶然相遇,年輕的吳文藻畢業於清華大學,在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社會學系讀碩士,由於兩地相隔很遠,所以很少有見面的機會,只是常常互相通信。
1925年,以梁實秋為首的中國留學生在波士頓公演《琵琶記》,邀請冰心出演其中一個角色。冰心在喜悅之餘,把這個消息與吳文藻分享,並隨信寄了一張演出入場券。此時,他們已經通過寫信來往了一年多,兩人雖然都心生情愫,但是誰也沒有去捅破這一層窗戶紙。起初,吳文藻先以學業忙為由推辭了,冰心心生失望,但其後的情節讓她不由驚喜:正在她向臺下四處搜尋的時候,吳文藻的身影出現在了遠處……從此,兩人的關係似乎再進了一步。而真正令他們陷入愛河的是一次真正的偶遇,當時,美國大學規定所有研究生必須掌握兩門外語才能畢業,1925年夏天,吳文藻與冰心不約而同地選修了法語,兩人在康奈爾大學的法語補習班上偶然相遇:正是這一次偶然,決定了兩人56年的婚姻。「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遠在異鄉,冰心收穫了她此生當中唯一的真摯的愛。
1926年,冰心完成了在美的學業,並接受司徒雷登的邀請,回國到燕京大學任教,吳文藻則又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社會學博士。在冰心回國前,吳文藻交給冰心一封求婚長信——而這並不是給冰心,而是給冰心的父母,請求他們將女兒嫁與他,1929年6月,學成歸國的吳文藻在燕京大學娶冰心為妻,主婚人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只請了來賓寥寥幾人,花費34元。這一年,吳文藻28歲,冰心29歲,婚後的生活平淡而幸福,兩人定居在燕南園的一座小樓裡,吳文藻專心於學術研究,而冰心則一邊教學,一邊寫作,1936年,冰心隨丈夫吳文藻到歐美遊學一年,隨後日軍侵華,全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1938年,吳文藻冰心夫婦與子女離開北平,經上海、香港輾轉至雲南昆明。冰心在呈貢師範學校義務授課;1940年,全家移居重慶,參與文化救亡活動,加入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這期間寫了《關於女人》《再寄小讀者》等散文。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冰心與丈夫吳文藻赴日本,在日本東方學會與東京大學演講,後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史,1951年,吳文藻放棄美國耶魯大學的聘請,與冰心一同回國。冰心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1958年,吳文藻被劃為右派,冰心來到周恩來家裡,對他說:「如果吳文藻是右派,我也就是漏網右派,我們的思想都差不多……」兩人彼此堅守,終於在1959年12月,雲開日出,吳文藻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1966年,「文革」爆發,冰心受到衝擊,被關進了牛棚;1970年,70歲的冰心被下放接受勞動改造,直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即將訪華,冰心與吳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關翻譯任務,與吳文藻、費孝通等人合作完成了《世界史綱》《世界史》等的翻譯,」1985年,吳文藻因腦血栓住院昏迷,不久逝世,享年84歲,1987年始,冰心先後在《人民日報》發表《我請求》《我感謝》文章,呼籲提高教師的地位,1992年,冰心研究會在福州成立,巴金出任會長,1999年,冰心病情突然惡化,於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冰心死後,與吳文藻骨灰合葬,應了她「死同穴」的遺願。骨灰盒上並行寫著:江陰吳文藻,長樂謝婉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我的分享可以點讚,分享,收藏,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歡迎關注小編,每天分享不重樣,如果你有關於歷史的知識想要了解,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小編會第一時間回覆你們,謝謝大家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