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是個很特別的人,
溫和謙虛,一副歉疚的笑容,好像打心裡怕你不滿意似的。
他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導演,他的電影總能讓你卸去心防的事物,讓你接受起來毫不牴觸,但又在高潮處給你重重一擊。
帶著東方傳統倫理的哲學色彩與嚴格的追求視覺效果與觀影體驗,
這讓很多影迷,對他的作品,欲罷不能!
最近,李安又有新電影上映了一部並不普通的類型動作片——《雙子殺手》。
對於我來說,這部新技術+人性的探究包裹的電影,真的是一次很棒的觀影體驗。
其實,觀眾對李安的預期一直都停留在《臥虎藏龍》、《飲食男女》這種畫面美學與劇情過硬的準則上,但他給自己的預期並不是如此。
這一次,他要挑戰目前的電影技術極限——技術造人。
其實,這個技術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這之前很多經典電影實現自我對戰的劇情,都是「一人分飾兩角」或者是運用電腦畫面技術合成。
細看,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的瑕疵,直到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利用了動作捕捉技術建立了CG人物動作庫,完成了《鐵達尼號》的部分劇情,這個技術才真的被運用到電影中。
可其中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中被CG做出來的人並不像真人,很有虛假感。
這一個技術難關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沒有得到突破,直到遇到李安的攻克,在電影《雙子殺手》中,出現了一個完全用CG技術做成的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與之前電影幾分鐘的片段不同,年輕版與年老闆的威爾·史密斯進行了相當長的對手戲。
就連李安自己都說:
「這次能夠跟威爾·史密斯來合作這部新片,是一個非常特殊和美妙的經驗,因為要感謝最新的科技,能夠讓我不只是跟一位威爾·史密斯、而是跟兩位同時地合作」
那麼,李安是如何完成這項令人稱讚的技術挑戰呢?
首先,明白技術造人並不是簡單的合成,而是要做到對角色的最全的動態捕捉,通過與好萊塢著名的特效工作室——維塔工作室的合作,他們幾乎找全了威爾·史密斯年輕時所有的影像視頻資料。
然後,特效師會根據模具校準角色臉上所有的跟蹤點,再通過精確的計算與對面部表情演化,這才有了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達到了百分百的逼真效果。
當然,在《雙子殺手》的觀感上,驚喜絕對不止這些。
比如4K技術的運用,可能很多人已經體驗過了,相比較傳統的2K電影觀看體驗,4K顯得更加的清晰逼真。
但是,當這個4K技術遇到了120幀的拍攝技術,那展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就不是簡單的1+1>2的效果了。
先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
比如在電影開頭的部分,威爾·史密斯作為個專業的特工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在他的瞄準鏡裡面看到的畫面,列車的高速移動,在鏡頭中都顯得非常清晰。
如果用傳統的拍攝理論「24幀就是電影」的手法展示,就是這樣的:
兩者有著很明顯的對比,那就是清晰與模糊,這種120幀的拍攝手法,讓電影更加的清晰。
除此之外,電影的打鬥場景更加的清晰,真的是拳拳到肉,尤其是年輕版與年老版的威爾·史密斯的摩託車追逐戲,真實感讓人瞬間熱血沸騰。
最精彩的就是一場機槍掃射的場景,120幀+3D+4K技術,讓視覺效果最大化,甚至在觀看的時候,你都能看到子彈的軌跡。
這樣的視覺體驗,真的值得讓你去電影院親自體驗,當然對於李安來說,這不是第一次高幀+動態捕捉技術的運用,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已經開始嘗試了,只是這部《雙子殺手》運用的更加成熟。
當然,《雙子殺手》中,視覺永遠只是這部「好電影」的標配,它更深層次的是價值觀上的探究,比如對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其實他的悲劇並不是血緣,又或者是身份,而是對自我價值的喪失和自由意志的不確定感,他的心理與生存動力完全依賴他的「父親」給他的一切,所以所以他害怕違背自己的身份,即使是犧牲自由。
這種探究更像是對現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模仿與糾葛的深度挖掘,很多人如同生活在的其他人,在努力的路上,漸漸失去自我,他們記住了自己的「身份」,即便是犧牲一些自認為不重要的東西,但最後卻迷失了本性。
這麼看,《雙子殺手》不僅是一部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的「好看」的動作科幻片,它依舊是一部值得去深看、去思考的影片。在與《雙子殺手》電影獨家合作的播客電臺日談公園,我聽了他們的見解,再三刷《雙子殺手》時,我發現我更愛李安導演了。
我們能從電影裡面看出他對原有動作片俗套的「叛逆」,對他來說,生活化的改造就是一種突破,與其同時,他也加入了高科技下的人性思考。
所以,李安,還是那個擅長平衡、肯細化挖掘現狀背後本質思想的李安,
只是,他在前進的路上,加入了更多的元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