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2005年8月,正逢「八·一三」淞滬抗戰68周年,滬上媒體費盡周折,終於在國內找到二位在上海四行倉庫奮勇抗擊日寇的八百壯士倖存者,他們分別是重慶的楊養正和湖北通城縣的周福其。蹊蹺的是,在上海寶山,竟還有一位八百壯士倖存者,名叫郭興發,而意外獲此信息並第一個予以報導的卻是我,時至今日,仍覺感慨良多。
2005年8月7日是個星期日,上午,家住海江二村的朋友老許來電,說他妻子在小區與人閒聊時,偶知同村有個老頭曾在四行倉庫與日軍打過仗。得知此訊,我立即問明住址,帶上照相機,迅速騎車前去尋訪這位老人。心想若事情為真,那麼這位老人肯定是八百壯士在世的第三位倖存者,也是近在「上海屋裡廂」的身經四行倉庫阻擊戰的抗日勇士。
在海江二村一套二室一廳的屋子裡,我見到了郭興發老人,他與二女兒一家住在一起,老人坐在布藝沙發上,孫輩在一旁倒雪碧給他喝,看上去日子過得蠻和諧。二女兒告訴我,父親生於1917年7月15日,祖籍河南商丘,時年89歲。由於年邁,郭興發舉止有些遲鈍。聽我說明來意後,他立馬激動起來,睜大眼睛,用略為顫抖的聲音說:「好幾十年啦!四行倉庫那一戰打的好慘啊,連鐵門都打碎了。」老人雙唇囁嚅:「那時我才21歲,是524團一營一排一班的機槍手,當兵沒多久就到上海守衛四行倉庫。戰鬥打響後,我在倉庫的樓下,謝晉元團長在樓上指揮,日本人的槍彈就從身邊穿過」。說罷,老人捲起右腳褲管,指著膝蓋內側的一道傷疤:「這就是被敵人子彈打的,不過,我拿機槍也打了很多子彈,扔過不少手榴彈」。
郭老說,開戰的前幾天食物很少,「有時整整一天沒有飯吃,後來老百姓送來很多東西支援部隊,我們吃也吃不完」。在家人的協助下,郭老取出幾張灰暗發黃的紙頁,其中一張是謝晉元將軍之子、時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和民革上海市委常委的謝繼民,在1986年9月19日給市政協辦公廳的一份《證明》。內容是:「郭興發在謝晉元將軍的率領下,曾參加聞名中外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掩護當時40萬中國軍隊撤退,是『八百壯士』之一。後進入『孤軍營』,與租界帝國主義、日本侵略軍、漢奸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保持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對該同志的光榮歷史,特此證明。」
當天晚上,我起草了一份《寶山又見一位「八百壯士」倖存者》的新聞稿發給區府網站和《寶鋼日報》新聞部,還配了兩幅現場拍攝的郭興發照片。第二天(星期一)上午,區府網站全文刊登了我的文攝稿件,之後的《寶鋼日報》也予以了報導。與此同時,我與《新民晚報》聯繫,8月8日,該報記者徐軼汝和攝影師楊建正,與我一起再次採訪郭興發老人。
8月9日,晚報以《郭興發:真想見見老戰友》為題,圖文並茂作了報導。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的幾天,解放日報、青年報、新浪網、搜狐網甚至外省市的媒體,紛紛「湧」到郭老家,攝像機與照相機閃光燈一時讓郭老頗為吃驚,甚至有些惶恐。郭老的大女兒郭秀蘭說:「爸爸文革時在吳淞肉聯廠當宰豬工人,對於過去『參加國軍』打日寇的事一直守口如瓶,幾乎無人知曉。現在有那麼多人詢問他的那些『陳年往事』,使他一時無法適從,以為又要搞什麼『運動』了。經解釋後總算安下心來,並能與記者有問必答。」
郭秀蘭強調,「爸爸腦子有點迷糊,今天做過的事情第二天會不記得。但只要一說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那段往事,他永遠都記憶清晰,歷歷在目。」郭老告訴我,整整四天四夜,在四行倉庫的一樓、三樓和四樓之間上上下下,哪裡需要增援,他就端著機槍往哪裡跑。「敵人的子彈刷刷地從身邊擦過,打穿了牆壁,沒有人退縮,到了這個地步,怕也沒用,只有拿命去拚。」「身邊戰友不斷搬來一箱箱子彈,迅速地幫我上膛,我的槍管都打得發紅了,燙手。」
在市、區有關部門的安排下,郭興發與他四行倉庫阻擊戰老戰友——九十歲的湖北通城縣老兵周福其在滬會面,重慶的楊養正老人因身體欠佳未能來滬。兩位老兵相見,周福其一眼就認出了郭興發,兩雙蒼老的手緊緊相握,彼此熱淚盈眶。在位於淮海路宋慶齡陵園內的謝晉元墓前,兩位老者雙雙下跪,久久不起。郭老子女告知,他們的母親於1994年去世後,父親更加沉默寡言。那天,當我再次向這位耄耋老人表達崇敬時,老淚縱橫的郭興發,哽咽著只說了一句話:「太想念當年的戰友了!」並忍不住地唱起來:「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郭老抬起瘦骨嶙峋的手臂,毫不含糊地說:「這歌人人都會唱,我們也常常唱的。」此時此刻,悲壯與酸楚之情油然湧上心頭,在座者無不動容。
郭興發軼事見諸媒體後,區府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多次上門慰問,還對郭老「特事特辦」,每月予以醫療、家政等方面1800元的資助,希望他健康長壽,因為他曾用生命為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幸福生活浴血戰鬥過。
2009年11月6日六時三十分許,九十三歲的郭興發合上了雙眼,平靜地走完他波瀾壯闊的人生。在楊行殯儀館舉行追悼會的那天,郭老的親人和區統戰部、晉元中學的師生、淞滬抗戰紀念館等一百餘人與老人作最後的道別,深情地緬懷他並祈願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