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內向,家長要先審視家庭教育氛圍

2021-01-09 福娃談育兒

在教育孩子的種種方式中,最糟糕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情緒化引導行為。近些年來社會各界對於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進步中,於是大家針對於寶媽的情緒化育兒方式提出了很多批評。

但是我們知道,很多寶媽生活很不容易,無事發生的時候養孩子、教育孩子的重擔全都壓在了寶媽身上,在巨大的壓力下,寶媽很容易情緒崩潰。

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化行為,太傷孩子的心

寶爸和家中長輩做"甩手掌柜",一有問題就對孩子打罵、施加壓力,往往讓寶媽的辛苦白費;還有很多人一看到孩子做錯事,就會去責備寶媽說"看你教的孩子"……

這些家庭環境讓孩子的生活越來越糟糕,心態也越來越消極,現實中有不少這樣的真實案例。

案例一:

小洪原本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的孩子,平時非常喜歡笑,好像每天都很開心,小的時候周圍的親戚和鄰居都喜歡看這孩子笑嘻嘻的樣子,看到他就覺得心情變好。

但是隨著小洪長大上學,家長對他的管教越來越嚴格了,寶媽經常被家裡長輩嘮叨說要好好把小洪教育成一個優秀的大學生,不然就很丟臉,種種言論讓寶媽精神緊張,常常不滿足小洪的學習成績,到後來看到小洪活潑的樣子反而覺得吵鬧了。

小洪說自己聽到媽媽說過最傷人的一句話就是"你笑得讓我噁心,別人家孩子考得好笑,你沒給我考到第一名你有什麼臉笑!"

案例二:

萱萱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姑娘,從小就很有想像力,會產生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喜歡自己做手工,小的時候還會親手做小禮物送給爸爸媽媽。

然而萱萱上了小學三年級之後,學習壓力開始增加,萱萱明顯感覺到爸媽對待自己越來越不耐煩了,她害怕自己因為考不到滿分而被爸媽嫌棄,於是花時間專門做了一束摺紙花送給爸媽,結果當場就被媽媽憤怒地扯爛了。

當時爸媽罵萱萱的話說得非常傷人,還給了她兩巴掌,說她這是跟家長耍小心眼,不好好學習花時間做手工將來沒出息,只能去做撿垃圾的。

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家長在負面情緒被激發的時候,往往會口不擇言,說出特別難聽的話語,或者抓住孩子就是一頓打。

如果家長總是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緒,用充滿情緒化的語言和行為去對待孩子,不僅會讓孩子的天然性格逐漸被壓制到壓抑和充滿負能量,還很有可能會讓一部分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即使成年之後選擇了諒解,但是傷害已經造成,親子關係也永遠無法回到小時候親密無間的狀態。

寶媽情緒失控的背後是孤獨

曾經我有一個同學告訴過我,她媽媽生氣的時候無論身邊有什麼東西,抓起來就拿來砸她,甚至向她砸過一些重物,比如燒水壺、電熨鬥等等,想一想這就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的同學也只是好運,幸好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在打孩子的過程中情緒失控,甚至把孩子活活打死,讓人不寒而慄。

但是寶媽畢竟是孩子的母親,心中對孩子充滿了愛,打完了孩子也往往都後悔,有的寶媽自己打完了孩子之後躲在角落裡哭泣,也是後悔自己傷害了孩子。

但是究其根本,寶媽容易情緒失控,往往是因為她們感覺到生活的壓力太重,以及寶爸、家中長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失,一旦出現往往是在說"風涼話",很多時候甚至是在和寶媽對著幹、拆臺,讓寶媽辛苦的教育成果毀於一旦。

寶媽情緒失控的背後,是在生活中不斷地遭受來自於家庭的壓力,讓她們感到孤立無援的絕望。

因此我建議各位寶媽,還是要勇敢爭取自己的權益,不要總是對家人太過妥協,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來說也非常有好處,寶媽如果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太過情緒化,應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家庭環境,給自己調整一下心態。

調整孩子的生活環境,別做保姆式妻子

我給寶媽們的建議是,可以和家裡人進行一次談話,從為了給孩子一個平和的家庭環境出發,客觀地闡述事實,讓家裡人幫助分擔壓力。

有很多寶媽也嘗試過和家裡人談過這種話題,但是在談論的過程中總是逐漸跑題,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要點來談:

① 講出自己在生活中感到明顯吃力的部分,說出自己的壓力;

② 提出如果家人不能幫忙分擔,自己會準備放棄哪些日常維護的行動;

③ 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也為了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保持好心情,在教育孩子的一些原則性問題上給出確切的答案,希望家人不要破壞這些教育成果;

④ 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維持家庭的和睦,都需要夫妻雙方和全家人付出努力,寶媽沒必要一個人承擔所有的責任。

這個改變對於絕大多數寶媽來說比較困難,可能很多寶媽覺得根本沒有做出這樣改變的契機,但事實上寶媽們只是習慣於做"保姆式"的妻子,不敢放手交出一部分的重任。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妻子"罷工"不做一些事情,反而能讓丈夫漸漸地變得不再懶惰,也能讓寶爸懂得心疼寶媽,夫妻關係反而比妻子做"保姆"的更好。

當然,寶媽在和家人談話的時候,要保持情緒的穩定,不要因為不受理解而情緒激動大吵大鬧,這樣反而讓人難以接受。

從心理學上來說,嚴肅而鎮定的態度能讓人感受到話題的嚴肅性,哭鬧吵架反而會讓被說服者變得更加難以說服,無論是和家人進行正式的談話,還是說和孩子進行日常的溝通,我們都要採取嚴肅而鎮定的態度,才能夠讓自己的訴求得到重視。

對於我們中式家庭來說,很多妻子"操持"家庭習慣了,也就是習慣於做一個"保姆",甚至覺得這樣的生活是正常的,但這樣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適合現代家庭。

在過去,妻子不用出門工作,每天在家中被丈夫養著,自然就可以毫無負擔地像保姆一樣負責家庭生活的瑣事和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現在我們絕大多數家庭中妻子也一樣是要工作的,如果還把操持家庭和教育孩子只讓妻子來負責,很明顯妻子的壓力會過大。

在很大的生活壓力之下,妻子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變得急躁、不耐煩,最終造成了種種教育悲劇。

正如我們前文中所說,很多寶媽發現自己面對孩子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突然暴躁打罵孩子,並且明顯感覺到在打孩子的過程中,常覺得"收不住",這其實也是因為在打孩子的過程中寶媽發洩出了自己生活中受到的巨大壓力。

其實寶媽們自己也知道,被孩子激怒而暴躁的事情可能原本只是一些小事,根本沒有必要那麼"兇殘"地打孩子,看到孩子難過地哭,寶媽自己心裡也難受萬分。

教育孩子原本就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很容易讓人"窩火",如果寶媽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壓力很大,無論學了多少育兒理論也很難按計劃實施,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很大的阻礙。

相關焦點

  • 拍完這部電影,活潑開朗的張震從此變得沉默內向
    拍完之後,他整個人都變了,從前活潑開朗的他變得沉默內向,一直到現在都是。那部電影叫做《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60年代的臺灣,一個初中生向著自己的女朋友連砍七刀,致其死亡。楊德昌導演用 將近四個小時(237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善良正直的少年為什麼持刀殺人。
  •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身邊總會有這樣有些「慢熱」的孩子。面對陌生人,他們總是沉默地站在一旁,在要打招呼時,往往需要提醒或者鼓勵才會小聲叫人,而且聲音還經常會淹沒在大人的寒暄聲中,小小的人兒有時候看起來手足無措。他們的家長時常會焦慮,孩子這麼怕生、這麼內向,今後怎麼辦?在人際關係上,會不會遇到困難?對他以後的發展會不會產生大影響?於是,家長們想盡辦法帶孩子多接觸別的小朋友,創造機會當眾表演,都發自內心的希望孩子能活潑一點、外向一點。不不不,不要這樣。簡單地劃分「外向」和「內向」,根本就是對孩子的誤解與偏見!
  • 孩子性格內向膽小?我是如何讓孩子開朗起來的?我做對了6件事
    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棒的、最優秀的。但在有些親戚、朋友的口中自己的孩子是內向、性格害羞的。儘管外人的評價並不一定準確,但家長也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不擅長交流等。
  • 這3種行為的家長,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父母對孩子性格影響很大
    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有的孩子活潑開朗,而有的孩子叛逆任性,還有的孩子因為自卑而做什麼都會畏手畏腳的,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性格。大多數具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個不和諧的家庭。家長的這幾種行為的家長會導致孩子自卑,一定要改正過來,不然等孩子心理出現問題了,再後悔就已經晚了,心理問題往往比健康問題影響更大,卻更難解決,家長一定要重視。
  • 如何分辨孩子是內向還是「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從這些表現入手
    因為這種活潑開朗的性格,也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有著更多的優勢,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當中。其實孩子性格無論是外向還是內向都是好的,只要是遵循他們自己的發展規律,都是不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 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要學會三步引導
    文章/熊二編輯/田田每個家長都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快樂開明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快樂快樂長大,培養活潑開朗的個性。每個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活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喜歡獨處,面對這些性格各異的孩子,家長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於那些內向的孩子,如果沒有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及時的關係和正確的引導,可能會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化變得孤僻、社會困難等不良後果。第一:為什麼孩子們孤獨?
  • 女孩怕生、靦腆,想讓她變得大方、活潑,家長可以從4方面入手
    導語:看到人家的小女孩兒活潑開朗,打招呼,自家的女兒卻靦腆害羞,怕生人。有的家長就會責怪孩子,卻沒反思孩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自己身上。現在反思家長對我的教育,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能夠大方的跟對方打招呼。但是,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靦腆,而有的孩子造成這種局面跟家長有關,需要反思一下。
  • 曾經活潑開朗的我變得不愛那麼講話了
    我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了!你知道是什麼導致的嗎!是我自己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不愛與外界接觸了!不愛熱鬧了!也許這樣很不好,可是我很享受孤獨,我也很喜歡保持沉默!我感覺現在的自己更適合,如今的社會!語遲則貴!挺好的!我也能接受我這樣的性格,活潑開朗有活潑的好!不愛講話,有不愛講話的好!也許成年人的世界!
  • 孩子怕生怎麼辦,試試這些方法,孩子立馬變得活潑起來!
    許多小孩子在家特別能說會道,在家人跟前表現得十分活潑,順口溜、普通話、英文單詞那說的是十分順溜的,也知道見了漂亮姑娘叫姐姐,年齡稍微大的叫阿姨。可是一把寶寶帶到外面去,一開始還很開心,對什麼都新奇,可一看到生人他立馬就蔫了,畏手畏腳的,讓他給人打招呼,也只是躲在媽媽身後,有時候還哭了起來。
  • 活潑開朗的孩子,就不會抑鬱嗎?
    經常會接到家長的詢問我的孩子怎麼離奇地就抑鬱了呢?平時看起來好好的呀?」又說:「我的孩子平時很乖,性格也很活潑開朗的,怎麼可能有抑鬱呢?」抑或滿臉狐疑:「他(她)是不是覺得學習壓力大,故意裝病,我覺得他(她)好好的。」又說:「我看她平時好好的,跟我們開玩笑,還逗我們開心,比誰都有精力,哪裡的抑鬱症。」
  • 寶媽強勢「糾正」娃性格,把內向變成外向,讓娃失去「絕對」優勢
    "內向性格"這個詞自從被發明出來之後,就一直不受家長們的歡迎,大家總是覺得如果孩子很內向,看上去就輸了一大截,而那些外向活潑的孩子,就更招人喜歡。蕾蕾的媽媽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在蕾蕾7歲的時候,就非要帶著她去參加了一個叫做"兒童性格培養班"的活動。
  • 孩子性格內向,不願說話怎麼辦?4P法讓你發現內向孩子的優勢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許多次,東東變得越來越沉默了,姑姑常常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對於東東內向的性格很是著急,卻找不到得當的方法來引導東東,每天只能靠嘮叨、訓斥與東東單方面交流。其實很多家庭裡都有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不願展示自己,常常被人忽視,被家人責怪。
  • 「孩子性格太內向,沒出息」,孩子內向性格有必要培養成外向嗎?
    為什麼家長更願意讓孩子變得「外向」?有調查發現,外向性格的人確實更容易在某個群體獲得利益。當家長發現自家孩子性格很內向的時候,多半是比較消極的,因為在大多數成年人眼中,內向就等於沒出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會發現身邊「混得好」的人,大多數都是比較外向的,他們更健談,也更容易交到朋友獲得成功。
  • 家庭教育學院 | 孩子性格內向,就不要強迫他做這幾件事了!
    親友聚會,那些性格活潑、能說會道、見人主動招呼的孩子總能討人歡心。而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則常常受到冷落,甚至會被認為性格有問題。  在當今這個「社交至上」的大環境下,家有內向娃,家長普遍會更容易焦慮,擔心孩子在學校交不到朋友、受欺負;步入社會後吃虧,「混不開」......  仿佛性格內向是個缺陷,不改變過來孩子的未來就不會太美好。在這裡,小編要為那些不擅社交、不愛說話的內向型孩子正個名。
  • 孩子膽小怕生是因為性格內向?這幾種行為才是主要原因,家長注意
    下課後的凌凌通常會安安靜靜坐在位置上,從不見她跟別的孩子嬉戲打鬧。凌凌媽媽也反映她在家裡不怎麼愛說話,每次家裡來客人,她都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肯出來,媽媽為她這種膽小怕生的性格感到非常著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生活裡我們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孩子,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一說話就緊張害怕,而且聲音也特別小,通常我們會給這樣的孩子定義為「性格內向」。那麼孩子膽小怕生,真的就只跟性格有關係嗎?
  • 孩子性格孤僻怎麼辦?父母用三個方法引導,讓娃變得更開朗
    文字/梅媽編輯/梅媽每對父母都希望能夠給孩子創造幸福、開明的家庭環境,能夠讓孩子快樂健康長大,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是一樣的性格,有些孩子由於生活環境不同,並且沒有得到父母指引,從而使其性格轉變為孤僻。
  • 內向的人如何變外向呢做到這七點能讓你變得開朗活潑
    內向的人如何變外向呢?性格內向的人,話往往不多,選擇沉默是金。這樣的人,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往往沒有更多的朋友。選擇在生活中默默無聞,工作上往往也會因為這樣的性格而黯然失色。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也是可以慢慢改變的。那麼如何才能從內向變為外向呢?
  • 你理解的「開朗活潑」性格,和我知道的「開朗活潑型」,有大不同
    結婚十多年了,孩子爸爸一直認為孩子媽媽是那種很開朗、很活潑的性格,但是今晚看到孩子媽媽的性格分析後,有點吃驚,哦,原來她還有這樣的情況啊。孩子媽媽也更多更深的了解了自己。當然,孩子媽媽最大的收穫還是知道了自己根據自己的性格情況,該怎麼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兩個孩子。
  • 孩子怕生只是性格內向?這其中的影響更嚴重,家長要重視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落落大方的,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著一個樂觀的性格。但小孩子的發展並不會完全按照家長的想法去進行,有些小孩子不僅喜歡逃避,而且還存在著怕生的情況。最近唐女士就因為孩子的性格非常的苦惱。因為唐女士的孩子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按理說小男孩都應該非常的調皮,但是唐女士的孩子卻性格內向不敢在別人面前說太多的話。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孩子若有這些表現,並非「內向」這麼簡單,要預防「迴避型人格」。有些孩子仿佛天生的就是調皮搗蛋的主,活潑愛鬧騰,人來瘋。而有些孩子則大大相反,很害怕見到陌生人,很容易害羞。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屬於後者,性格很是內向,都在一起住了好幾年了,這個孩子見到我們都很陌生的感覺,從來也不到樓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幾乎都沒有聽到過這個孩子大聲的說話,總是一副很小心翼翼,膽怯的樣子。其實,很多性格太過內向的孩子,相比較調皮外向的孩子很乖巧懂事,很容易帶,讓家長們省心不少。但是,太過內向的孩子,倘若不加以改變任其發展下去,便會發展成「迴避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