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海浦精 浦精心靈驛站
2020年10月29日,作為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與上海浦融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二十三期的主講人-陳發展副主任醫師為大家帶來了:「讀懂你的孩子: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意義」。
以下內容根據本次節目主持人欣繪和陳發展副主任醫師對話整理,希望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引發關注,小到任性哭鬧,大到自殺、犯罪等等,這些不良行為是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首先要讀懂和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訴求和心理意義。
1.如何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
欣繪:什麼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來界定?
陳發展:界定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或者老師需要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發展的基本規律,孩子的行為與其年齡階段相適應。如一名2~3歲的孩子,讓大人餵飯,這不能算作不良行為。而一名七八歲,甚至十幾歲的孩子,仍無法自己獨立吃飯,這可能就算不良行為。總體而言,當我們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一些行為表現,不能夠去有效地承擔當下所承擔的社會功能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並引起了成長的問題,或者自我感覺的痛苦,或周圍人感覺非常痛苦,這些行為稱之為偏差行為,或者叫不良行為。
欣繪: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七八歲了,不會自己吃飯,大人餵就好了,沒覺得說特別痛苦啊!
陳發展:這聽起來可能父母願意為之代勞。七八歲的孩子餵飯,短期內看雖然對孩子的影響倒不大,但是背後的意義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有要為自己負責的一個最基本需要,或者是為將來更好的成長奠定基礎。如果在相應的年齡階段,沒有辦法為自己的需要去做出力所能及的反應,將來在社會上或者成長過程當中遇到很多的挫折,孩子就沒有辦法應對,可能就永遠只會做一個等著父母去保護,永遠長不大,永遠成為一個小孩。
欣繪:一個很簡單的餵飯事情,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其實背後和父母的教育也是有關係的?我記得有句話這麼說的,說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樣的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麼樣的內核?
陳發展:對的,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長,我們專業術語有一個詞叫「內化」,就像剛才欣繪老師說的叫「內核」,內化的過程其實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也就是俗稱的「教育的過程」。父母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將來就可能發展為父母期待的樣子。如果在七八歲或者年齡更大,超過實際年齡的需要時,還依然把他當作一個更小的孩子的行為照顧,這個孩子就慢慢被內化成一個弱者,一個無能的人。他內在就無法長大,無法適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社會期待,未來進入社會,就會非常的困難,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嚴重的精神障礙。
欣繪:縱容的溺愛,看起來是愛孩子,但方式是錯誤的,這對孩子來講其實是一種傷害。
陳發展:的確,如果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走到家庭之外時,會感覺每個人都應該像父母一樣對待他,對社會就有一個比較高的、理想化的期待。但是這個理想化的期待被處處碰壁後,可能會偏生出一些仇恨、不滿,對社會滋生一些抱怨。家庭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塑造至關重要。
2.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訴求
欣繪: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到底是反映出一種怎麼樣的需求?如有些孩子特別愛哭,特別任性。
陳發展:在孩子還無法用足夠的語言和思維能力表達自己行為背後的需要和訴求,他們會本能的用哭鬧來表達。哭鬧,其實從專業術語來講就是把需要擴大化或者叫誇張化,這是孩子常用的一個手段。當父母無法忍受哭鬧,就會把孩子哭鬧背後的心理需求誇大,去滿足孩子的需要,這個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父母也要去看待孩子背後訴求的合理性,當下是否有超出家庭的需要或者是期待。當無法達到時,雖然孩子依然有苦惱,家長坦誠告訴孩子,雖然理解他們的需求,但這個需求和訴訟家長時暫時不能滿足他們。
欣繪:現在很多父母講「共情「,而以前很多父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
陳發展:過度的縱容,或者過度的嚴厲,其實都不太可取,這兩張方式在心理學上講都是「界限不清「。 過度的縱容,過度體會孩子的感受,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沒有界限,無法獨立,為自己負責。過度嚴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喜歡,不被溫柔以待,孩子將來情緒表達會比較淡漠,這也是一種界限不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可能與我們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含蓄、內斂,與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會有關。現在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自如表達自己情緒,這對一個人性格或者未來成長有利。但也注意把握好度,不要過猶不及。
欣繪:度的把握,其實挺難的。有聽說過父母過度的愛是毀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劑,也有一位的專家說過,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可是難道孩子不良行為的構成背後都是和家長有關嗎?
陳發展:從家庭心理學來說,基本上都與家庭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也不能把所有的罪過或者是錯誤都推到家長頭上。但是,孩子在外遇到困難,或者有一些不良行為,能夠對他起到幫助作用的最大的支持系統就是家庭,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家庭要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對於孩子將來不良行為的延伸或者發展過程是有非常重要的緩解作用。我也不太同意說原生家庭為孩子的一切買單,但是原生家庭確實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欣繪:其實父母的管教就是讓孩子能夠走好人生之路的一個墊腳石,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教得好,孩子才能長得好,但是這個過程很漫長,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夠做得很好。
陳發展:在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門診中經常發現,現在的家長可能因為沒有太多經驗,從自身父母原先家庭中的獲得的經驗好像與現在社會發展有一些不同,很難適應現在孩子的發展,所以現在的父母都是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個人建議就是父母不用太緊張,掌握好一個基本的原則,不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過分堆砌到孩子的身上,一般來說孩子都可能會健康的發展。
第二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良好,沒有太多的衝突,做到相互的包容、支持和理解,有衝突也可以及時的化解。一般這樣的家庭的孩子都不太會出現醫學上說的一些太大的心理問題,最多有一些片段性的、發展性的問題,都是很容易去解決。父母要安心、要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一個合格的、還不錯的、愛孩子的父母,一般來說這個孩子的問題都不會太大。
欣繪:來自於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鏡子臉」實驗。實驗最一開始媽媽很開心的和孩子互動,孩子情緒也很好,接著媽媽就變得面無表情了,她不和孩子做任何互動,態度甚至是冷漠的。這個時候孩子發現媽媽情緒的變化,臉上的笑容也是在逐漸的消失,他開始嘗試什麼就對著媽媽笑,用手指向別處,用各種小動作引起媽媽的注意,但是媽媽始終是不為所動,不到兩分鐘這個孩子沒有得到任何的反饋,開始崩潰大哭了。後來實驗也是表明在母親對孩子冷漠以對,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裡,他的孩子是出現了心跳加速、壓力、激素分泌增加等等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這個實驗就叫停了,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要不然這孩子的心理會受到嚴重的創傷。
陳發展:對,這個實驗就叫stilll face,就是靜臉實驗,其實不僅僅是母親,身邊重要的照料者,當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如果照料者的情緒出現比較大的波動和當下的互動情景不一致的時候,年幼的孩子或者對某一方有特別依戀的這個人,都會特別的緊張或恐慌,在緊張和恐慌的背後是害怕失去,不知道媽媽今天怎麼了,她心情會怎樣,這個時候他就會用一些專業術語叫依戀策略,重新建立起依戀關係,就是安全的關係。如果無法重新建立依戀關係,孩子會認為家長不在愛他,出現習得性無助,認為家長不在愛他,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個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個實驗提醒大家,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涵其實是互相要有反應,如果沒有反應就像靜臉,沒有喜怒哀樂。父母和孩子之間哪怕會有一些情緒,只要情緒是有道理的,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雖然真心鼓勵或者欣賞、表揚很重要,但真實的情緒表達更重要。
欣繪:就是彼此之間愛的回饋,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家長非常生氣,採用冷處理,不說話,其實是錯誤的方式。
陳發展:對,這個時候孩子會非常的恐懼。另外有些家長帶孩子出去玩,會突然消失來考驗孩子的反應,當孩子回頭找不到家長會非常恐慌,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創傷,不建議家長做這種實驗。
欣繪:如何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訴求?
陳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心需要,家長要學會傾聽,蹲下來和孩子認真交流,聽到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孩子的需求可能很簡單,希望父母不要吵架,希望媽媽回家後不要板著臉,甚至只是希望父母單純的陪伴。如果父母真能做到蹲下來傾聽孩子背後的真正需求,就會建立比較良好的親子關係,很多的不良行為會自動消失。
還有一種是家長學會審視自己,夫妻關係融洽,家庭氛圍和諧。一般在這種健康快樂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太會有持續的不良行為。如果是偶爾的不良行為,也不用特別關注,這些行為會慢慢消失。
3.如何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
欣繪:有時候我們會這麼講,不怕熊孩子,就怕熊孩子有個熊家長。剛才音頻裡邊奶奶無條件的愛孩子和縱容孩子。
陳發展: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把世界上有問題的小孩分為三種:第一種就叫被寵壞的孩子,第二種叫被忽略的孩子,第三種叫有殘疾的孩子,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比較大的心理問題,大概就屬於這三類。剛才錄音片段裡,被奶奶過度縱容的孩子就叫「被寵壞的孩子」。被寵壞的孩子,打個比方,就像一滴墨水滴到了一杯水裡邊,墨水滴到水裡後,沒有邊際,與周圍的水相容。如同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沒有邊界,亂塗亂畫,對別人隨意打罵,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因為他周圍是父母無盡的包容。這看起來是家長對孩子比較溫暖的關愛,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沒有自我的邊界,不知道對別人的傷害是什麼。同樣如果沒有意識到對別人的傷害,那就沒有辦法去保護自己,他將來的人生路將會非常的困難。因此孩子在小的時候需要隨著年齡的不同,樹立一定的邊界,建立一定的規則。
欣繪:人民日報曾總結過一份「不合格父母行為自查表」。第一個是給孩子特殊待遇;第二是孩子犯錯,當面袒護;第三是過分注意孩子;第四是輕易滿足不合理的要求;』第五是允許孩子懶散;第六是對孩子要求;第七是包辦替代;第八是大驚小怪;第九是剝奪獨立;第十是害怕哭鬧。
剛才第三點提到「過分注意孩子」,為什麼不能過分注意呢?
陳發展:對孩子的過分注意,背後可能包含著父母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對孩子的關注,要掌握一個度,隨著年齡的不同,關注度會不同。新出生的孩子,沒有生存的能力,需要24小時關注;而到了三歲以後,就需要樹立一定的規則,讓孩子慢慢學會一些簡單的獨立,嘗試與年齡相應的事情。過分關注孩子,背後體現的是父母的恐懼和焦慮,而這種不安全感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沒有辦法完全獨立成長,會遇到各種困難。
欣繪:第五條「允許孩子懶散」,我覺得現在孩子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不能夠讓他在有限的時間裡邊稍微的懶散一下?
陳發展:這是很多家長在門診或者心理諮詢時候提到的。家長認為孩子作業拖拉,太懶了。害怕孩子停下來,沒有規則或者規矩。但是往往這種沒有規則和沒有規矩往往是父母建立的,偶爾的一些所謂的懶散可能是孩子休閒的時光,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孩子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被父母定義為懶散,家長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理解。
欣繪:有的家長是完全不允許孩子懶散,認為是在浪費時間。
陳發展:這就涉及到孩子行為背後的一些訴求或者意義。孩子最基本的訴求或者是心理意義,就是需要被認真對待、被關注,希望得到家長認可、理解,如果這些能夠得到,孩子的其它的不良行為就不太會出現。
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孩子會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無法做主,在家庭中的權利是失衡的,一切要聽從父母指揮,這是一個僵化的家庭。在這樣家庭中,孩子如果衍生出一些不良的行為,往往背後的心理需要是一種叫權利的爭奪或者叫獲得權利,孩子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做主。 在不考慮孩子感受情況下,設立的所有規則大概都是無效的。孩子有可能表面呈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孩子,內心到青春期或者有獨立意識時,會採用更加激烈的方式來反抗。孩子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被溫柔以待。
欣繪:有些父母,可能社會評價為「成功人士」,他們認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應該自律和努力,看到孩子的一點缺點,就會無情指出。這樣家庭的孩子,可能就少了一點被父母溫柔以待的機會。
陳發展:每個家庭都有它的期待,家庭中的每個人的個性會有所不同。在家庭慢慢推薦過程中塑造了家庭的個性,如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價值觀、人生觀。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和父母的期待不一致的一些行為表現,父母可以指出,但切記在指出過程中,減少親子溝通的殺手,減少批評和指責。 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任何時候,父母愛的是孩子本人,而不是因為外在的因素。
一個人得以成長和發展,不是缺陷的地方得到改善,或者改正了之後得到更大的發展,一定是孩子優秀的地方、長處和資源得到更大的發展。如果希望孩子將來發展得更好,我們的建議是家長要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優勢、長處和感興趣的地方,可能更有利於孩子的一些成長。
欣繪:有一句話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家庭。 可是我個人還覺得說,如果像我這樣的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很害怕父母會一直跟我說「你肯定行的,你ok的,我們相信你。
陳發展:在父母的管教過程中,一定地正面鼓勵是必要的,但這種鼓勵要建立在孩子的能力基礎之上。如果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鼓勵對孩子的自信有所幫助。但是如果已超過孩子的能力,而家長沒有注意孩子在面臨將來目標可能失敗背後的恐懼和不安,孩子會就會特別緊張和恐慌。
欣繪:我小時候,很不喜歡被父母逼迫去做事情,總希望激發自己的內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會特別有成就感。
陳發展:對,有句話是「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就是當我們自己真正想做的時候,可能動力會更大一些。所以在孩子尤其在6歲以前,鼓勵家長去培養孩子的興趣,發現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做一些家長認為對的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欣繪:小朋友咬指甲是發生在孩子身上很普遍的出現。我在6歲之前全託,父母不在身邊,我有一個壞動作就是喜歡拔頭髮,把手指頭髮卷到一定的程度,拔下來,會覺得很舒服。
陳發展:包括拔頭髮,拔身上的其它物件,比如說手指甲,還有的人會對身上的一些小的部位感興趣,還有的孩子睡覺的時候會摸耳朵,咬自己,還有人會擠眼睛等等和我們的咬指甲其實都會有些類似。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孩子開始注意到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且這部分是可以和身體分離的,比如頭髮拔就掉,指甲一咬就掉,其實是一個分離的情況。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些動作如果長時間的存在,可能真的會預示著一個分離焦慮。分離不一定是不好的,因為孩子要成長就必須要分離,父母不可能24小時時刻關注。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情緒要處理,這時孩子就需要學會獨立。3~5歲的孩子還容易進入一個時期,我們叫髒話期。有的經常會說一些髒話,最說得最多的髒話就是屁屁,拉便便,這些詞語與道德水平沒有關係。只是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和自己分離分部分比較感興趣。5~6歲之後,有的孩子就會容易咬指甲,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發展的過程,大概到七八歲以後10歲以後慢慢也就會好轉,除非是特別嚴重的,比如經常咬的手上鮮血淋漓,已經沒有指甲了,還繼續咬,手上的皮咬掉後,會用手摳,這個時候可能就預示著這個孩子可能會有比較嚴重的一個焦慮的情緒或者緊張的情緒,需要家庭共同做出一些應對或者是改變,甚至是需要就醫的。
4.聽眾提問
每次父母之間就是發生了一些爭執,媽媽總會說一些極端悲觀的話,比如說我死了,你爸爸再找個年輕的,反正我也無所謂了,你只要好好照顧你弟弟就可以了,這位女生。我知道媽媽挺不容易的,但是媽媽可能不知道這些話對我的傷害有多大,我有一種面臨深淵般的無力感。
欣繪:我覺得無論父母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一些情況,一些負能量,孩子都不應該成為我們情緒的垃圾桶。
陳發展:我們臨床中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案列,父母一方反覆出現一些低落或者負面情緒,並把這些情緒毫無保留傳遞給家庭中的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能理解剛才問題中這個媽媽的感受,夫妻感情不和,讓她悲傷難過、憤怒和不容易的,但我們主張父母之間的這些不良情緒最好是在成年人之間化解。如果把夫妻之間的這些衝突告訴孩子,孩子就會無意當中會承接了父母之間的衝突,也意味著父母之間兩個人的衝突就變成了三個人甚至全家人的問題。孩子天生有對父母的依戀和忠誠,會想去保護或者去理解受到傷害的父或母,去照顧別人的感受,壓抑掉很多內心的一些需要或者是情感的滿足,長期以往,會出現抑鬱傾向。
欣繪:這位聽友的問題,我覺得有一些的代表性。
什麼叫好孩子?什麼叫好人?有些人真的就是天生的,是和基因有關的,就像我們平常說的善根,大部分人後天是會變化的,就如三字經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比如說有些殺人犯,他們父母都是好人,他們家教應該沒有問題,為什麼他們孩子會變成這樣子呢?
陳發展:這句話非常有道理,我們也特別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向善或者是想要更好的去發展自己,每個人都有自我發展的潛能,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去相信他,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孩子為什麼會所謂的變壞?從我的角度來說,我一般不太給一個12歲以下的孩子的行為定義好或壞。以進化學中的適應性行為發展的過程來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基因或者是神經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情況下,應對社會的壓力的時候,會有一些慌亂或不知所措,以這時候才需要父母,才需要教育,才需要社會的一些保護系統來更好的去陪伴他的一些成長。
欣繪:
也就是說您對三歲看到老,其實還是持一些懷疑的態度的?
陳發展:「三歲看老」,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一般不用三歲看到孩子壞的老,而是看到好的老,孩子一定會有自己在年齡階段習得的,對將來有預測作用的一些優勢或者是資源。每個人背後會有不同行為的心理感受,但是行為是可以通過環境塑造的。任何行為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我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如果這些行為塑造過程中出現了所謂的問題,與他所在的成長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基因雖然會有一點,但不是決定性的。
欣繪:這位家長提問,也比較有代表性。
家長說孩子是住校的,在雙休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孩子手上有傷痕,後來側面了解到,不僅是他家的孩子,那些同學喜歡用刀片割手。
陳發展:聽起來挺讓家長比較擔心的,這也是我們這當中青少年的問題當中最常見的。我總結幾點讓家長比較擔心的兒童青少年的問題,
第一點:自傷和自殺,要割自己或者是說自己不想活了。
第二點:厭學或者拒學,決定不去上學了。
第三點:手機成癮或者是遊戲成癮。
這是我總結的兒童青少年對付家庭的最重要的三個武器,也是讓家長最擔心的。
剛才提問的這位家長就很棒,當他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先做反省或理解孩子到底,沒有一開始就去批評、教育。了解自傷行為背後的感受,如果是情緒特別糟糕或者難過,低落,這個行為可能是一個不良情緒的體現。如果只是大家都覺得好玩,或者是同學當中很多做這樣的一個行為,是對群體的認同,形成一個良好的夥伴關係。這部分的孩子會挺有趣的,他們會覺得痛,會讓自己覺得舒服一些,他們會有一些衝動控制方面的特徵,但是還是要特別的當心和孩子去交流,了解背後的感受,以及是否遇到困難,在學校是否有壓力,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如果僅是偶爾的行為,無需特別關注。當如何反覆出現,需特別當心是否有抑鬱發作傾向,背後是否是想離開這個世界緩解痛苦,還是僅僅是為了好奇。如果是為了好奇,需告訴孩子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來達到這樣的好奇和別人的認同,不一定要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不良行為的背後如果達到自傷,可能相對會比較嚴重,還是需要家長要去思考,在學校或者家庭內部有沒有一些衝突,或者對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壓力,他遇到這麼大的痛苦都沒有辦法和家長溝通,要去理解他。
欣繪:與孩子商量溝通,他們會不會覺得有些事情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所以要做出一些事情,得到家長的關注。
陳發展:對,我們提到的不良行為的第一種內心的需要,得到關注,得到理解,得到家長的認可,有的時候需要用一種比較大的方式,傷害自己的方式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
剛才也提到第二種的心理需要和需求,就是獲取權利,能為自己做主。
第三種比較嚴重,就是報復行為。不被理解,割傷自己仍無法得到關注,自己的事情無法做主,孩子可能會出現更為嚴重的不良行為。這種不良行為背後的假設是:我無法得到關注和認為,也讓你們得不到你們想要的。你們不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嗎?那我就不學習。你們不是希望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麼?我就讓自己不快樂。
如果到這種程度,父母還是沒有意識到,持續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只會選擇最後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自暴自棄。這種不良行為背後終極的心理訴求就是無論自己如何做,都無法得到家長的愛,只能傷害自己,甚至出現違法犯罪。其實孩子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希望被認真對待一會,被好好愛一回。
教育本身就是一場春風化雨的過程。擁有健康的身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是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需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讀懂和回應孩子行為和情緒背後所表達的心理訴求,創造良好的氛圍,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