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自創 「犯罪算法」:預測準確度依靠大數據

2020-11-22 IT之家

使用算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夠科學?

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Richard Berk教授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自創了一套關於「犯罪行為預測」的算法,這套算法可以預測出各種犯罪相關的內容,例如哪種人容易在成年後犯罪,哪類罪犯應該被關在監獄的何種區域,哪種罪犯再次犯罪的機率較高等,這些算法的準確度需要基於大數據。

在2013年2月,美國威斯康星州拉克羅斯警方被曝利用這一算法對慣犯Eric Loomis進行量刑,他駕駛的汽車曾在一起駕車槍擊案件中使用過,這名罪犯最終被判處六年有期徒刑,緩刑五年執行。不過這一判決也受到了非議,原因就是外界質疑這一算法的科學性。

具體來說,該算法適用範圍比較廣泛,包括判斷哪些囚犯需要關在限制區域,假釋部門如何選擇密切監視假釋的囚犯,警方預測哪些因為家庭暴力而被捕的人會再犯,為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提供關於哪些工作場所更可能會違反安全規定的信息……至於從出生時收集的數據預測一個人到18歲時是否可能會犯罪的算法,目前正在編寫中,不過這對於大數據的要求非常高。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必然會影響算法的準確度。

至於這種算法的科學性,目前還無法驗證,這可能同樣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在得出實質性的結論前,任何人也不應該妄下評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2016美國大選大數據預測普遍失靈
    建立了 237 個 Github 項目,維護了一個為數據科學家和分析師團隊服務的密集型數據倉庫(大小為 15 TB)。產品矩陣包括一個希拉蕊競選 APP,一個希拉蕊競選主頁(美國競選史上最完備的網站與第一個 APP),和一個在危機中四小時建立的希拉蕊競選郵箱系統。
  • 八字預測的準確度,哪些能預測,哪些不能預測?
    02 算命的本質是預測,預測就要有預測原理和預測算法模型,時間的延伸趨勢是原理,幹支、十神就是核心算法。 準確的來說,是一個類象算法。
  • AI看面相預測犯罪有八成準確率?這篇引發抗議的論文差點登上頂刊
    該研究名為「利用圖像處理技術預測犯罪行為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研究人員聲稱已經創建了一個面部識別系統,「能夠預測某人是否有可能成為罪犯……有80%的準確率,沒有種族偏見,」在一份現已刪除的新聞稿中稱。該論文的作者包括哈裡斯堡大學博士生、前紐約警察局警官喬納森·科恩(Jonathan W. Korn)。論文稱,該算法「僅憑一張人臉照片就能預測一個人是否是罪犯」。
  • 電影《BBC.地平線.2013.大數據時代》Part1-中英文對照臺詞劇本
    警方想在犯罪發生前便做出預測The police are trying to predict crime before it even happens.地平線大數據時代清晨六點6am,洛杉磯Los Angeles.福德希爾警局的輪班開始了The start of shift in the Foothill division.
  • 利用AI「看面相」預測犯罪傾向?谷歌研究員兩萬字批駁
    吳和張認為,機器學習技術可以預測一個人是否是犯罪分子(不是犯罪嫌疑人),號稱準確度幾乎 90%,而他們使用的數據僅僅是類似美國駕駛執照上人臉的證件照。雖然該論文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但其調查結果激發了一系列新聞報導。[2] 研究界的許多人都認為吳和張的分析在道德和科學上都是有問題的。在某種意義上,這不是什麼新鮮事。
  • 「第三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金融科技會議」圓滿落幕
    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教授和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陳玉罡教授分别致會議開幕辭。李善民副校長介紹了中山大學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學校未來的規劃、戰略,感謝前來支持的專家,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陳玉罡教授介紹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並介紹了財務與投資系的未來發展規劃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金融科技會議」的開辦目的。
  •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21年美國的生死預測
    :2021年美國的生死預測即使疫苗到2021年中得到普及,在美國做完必要的工作之前,可能仍有數十萬與疫情相關的死亡,這還不算在疫情流行期間因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額外死亡,它們原本可以通過早期發現或治療而得以防止。
  • 蔡英文表姐自創「工時新算法」遭臺灣網友痛批
    蔡英文表姐自創「工時新算法」遭臺灣網友痛批 2017-02-18現在,臺當局「勞動部長」林美珠自創「新工時」的算法,司機待命時若沒有受到僱主拘束就不算,「他可以把車門關起來,他可以去散散步,可以去做做操,他也可以去聽聽音樂」。
  • 一位教授用統計學得到了結論
    像是公元前500年的大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是「以貌取生」,面相看起來要有天賦,才能當他的學生。 亞里斯多德也寫過:「大頭人是卑鄙的,小臉的人是堅定不移的,寬大的面孔反映出愚蠢,圓臉表示勇氣」。 那麼從面相判斷真的能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嗎?
  • 面部算法分析能否窺測你的內心?
    一些學者警告說,由於大數據的崛起和機器學習的進步,這種反烏託邦的噩夢可能並不牽強,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甚囂塵上的研究認為人的頭部和臉部形狀能夠揭示性格特徵,與被遺棄已久的面相偽科學有著令人不安的相似性。現在,計算機更擅長於掃描人體生理學上微小的細節,現代研究人員由此認為,他們所得出的推論更加可靠。而在另一面,批評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
  • 從救助空巢老人到資助貧困生,看似冰冷的大數據如何溫暖人心?
    1989年之前,數據挖掘不叫數據挖掘,而是叫一個很長的名字:基於資料庫的知識發現。作為挖掘基礎的資料庫也不是和計算機同步產生的,它是在計算機出現之後,慢慢從軟體當中成長、獨立出來的。1948年,杜魯門和杜威競選美國總統,蓋洛普通過抽樣調查預測杜威將會當選。新聞界對這個預測深信不疑,《紐約時報》等報紙提前一天印好了杜威當選美國總統的版面,準備搶佔先機。
  • 如何提高梅花易數卜卦預測的準確度
    佔卜是基於周易的卦象而發展的一種預測方法。佔卜在古代尤其的是先秦時代是很普遍的,凡事都要佔卜一下吉兇。而梅花易數是眾多佔卜方法中其中的一個。梅花易數已起卦簡單著稱,上手容易,理解起來也不難,深受周易愛好者以及佔卜愛好者喜愛。那麼梅花易數卜卦預測的準確度到底有多高呢?首先這個準確度取決於對卦象的理解,以及內涵的理解上。
  • 清華校友預測美國疫情發展,準確率達 96%,網友:病毒都聽...
    在接受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專訪時,李志斌表示,他從 2012 年開始進入數據分析和預測領域,由於易經公司的香港中文大學背景,李志斌也從教授們那裡耳濡目染學了不少東西。另外,從技術層面來說,李志斌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習經歷,也讓他在軟體建模、大數據分析等方面已經形成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同時,清華大學的理工科學風和背景,也讓他更加重數據、重證據、重例舉,而不是重結論。
  • 美國FBI打擊「深網」犯罪 中國或已有人涉足
    有專家分析,與現在能夠索引的數據相比,深網的信息量要龐大得多,其中包含了100億個不重複的表單,包含的信息量是可搜索網站內容的40倍,有效高質內容總量至少是可搜索網站的1000倍到2000倍。有人將當今網際網路上的搜索服務比喻為像在地球的海洋表面拉起一個大網的搜索,巨量的表面信息固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被查找得到,可是還有相當大量的信息由於隱藏在深處而被搜尋引擎錯失掉。
  • 大數據與網絡意識形態治理
    利用大數據手段,對人們的生活樣態進行分析和挖掘,分析和預測人們的生活樣態趨勢,捕捉到生活樣態與意識形態的相關性關係。通過大數據的相關性原理和技術手段,可以把複雜的生活樣態與意識形態的關係以規律性的方式揭示出來。2016年的美國大選就是利用大數據挖掘出選民的生活樣態,通過生活樣態分析了民粹主義走向,美國共和黨利用民粹主義使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 1984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每一次他都預測對了
    他叫艾倫·利希特曼(Allan Lichtman),是一位美國歷史學教授。歷來對美國大選結果的預測有很多,但從來沒有哪一個人、哪一個機構能像利希特曼教授那樣,從1984年以來,連續9次預測美國大選結果,都被他預測中。
  • 1984 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每一次他都預測對了
    他叫艾倫·利希特曼(Allan Lichtman),是一位美國歷史學教授。歷來對美國大選結果的預測有很多,但從來沒有哪一個人、哪一個機構能像利希特曼教授那樣,從1984年以來,連續9次預測美國大選結果,都被他預測中。
  • 從頭部企業看人工智慧:雲測數據將AI數據做到了極致
    2020年的最後一天,人工智慧數據採集標註頭部企業雲測數據發布了《2021年人工智慧數據採集標註行業四大趨勢預測》。據了解,這是雲測數據結合多年人工智慧數據採集標註實踐,在積極參與協會機構與高校之間前沿探討的同時,關注了眾多合作夥伴的數據需求變化之後做出的預測。雲測數據分析認為人工智慧在經歷了算法研究、技術擴張和商業落地的發展,對人工智慧數據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