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麼是自利性偏差
著有《邁爾斯直覺心理學》的美國霍普學院心理學教授 戴維·邁爾斯(David G. Myers)是這樣解釋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對自己評價很高,這種現象就稱之為「自利性偏差」。這是一種我們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學現象,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雖然它有時很有趣,但更多時候是有害的。 自利性偏差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02都是別人的錯!
有這麼一種說法,就是自己成功的話,絕大部分人會歸因於自己的聰明、努力、勤奮等好品質,而對於別人的成功,則很多會歸於運氣。
對生活中經歷的好處和獎勵,我們全盤接受,並且認為自己理應受到如此待遇。而當失敗來臨時,則歸咎於有人作梗、別人沒有眼光不懂欣賞,用範偉飾演的老領導的說法就是:群眾裡面有壞人!
在那些贏得或輸了比賽的選手身上、考了高分或者考砸了的同學身上、獨角獸CEO或者創業失敗者身上,包括身邊的你我他身上,都能看到這種歸因謬誤,把錯誤和失敗歸結到外部原因。
這樣會導致我們在跟別人打交道或者處理事務時,過於主觀,不能實事求是地從現狀出發解決問題。
03自己高於平均值
在美國大學理事會一項大調查中,對超過80萬名高中生發放了調查「與他人相處能力評估」的調查問卷,結果所有人對自己的評價都高於50%,並且這裡面有6成的學生認為自己處於排名前10%,25%的人認為自己在前1%。這個結果太令人吃驚,原來我們竟然可以這樣自戀!
在普遍的調查當中,一般人都認為自己相比同齡人,更聰明、更好看、更公正、更有道德、更負責任、更健康!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和偉大的段子手,弗洛伊德曾講過一個段子:他的鄰居老王,曾經跟王嫂有過這麼一段對話:「如果我們其中的一個人死掉,我就搬家去巴黎。」
開車的都有這麼一種覺悟,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等偏上,真的有機構做過類似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司機認為自己駕駛水平要比平均水平要高。
04認識自我並妥善安置我們的自尊
對自利性偏差現象的研究,讓我們認識到:盲目樂觀、自我驗證和群體偏差這些導致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人類的驕傲和自滿。
積極認識到自利性偏差的無處不在,可以減弱我們自身背負的壓力,遠離抑鬱,避免自我膨脹和自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