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ar
導讀: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心理學教你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2021年不知不覺就來了,在我還在回味2020的時候。再一看日期,好像又快過春節了。我到現在還記得去年的年我就在老家急急忙忙地呆了兩天,第三天就趕回工作的城市,很怕出不來沒法上班。#時間管理#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上網的時候,網上的大部分焦點都在打工人和996,不上網看書的時候發現市面上大部分心理學管理學書籍都在寫一件事: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時間都去哪兒了?被你浪費掉了,或者你並沒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時間。
本文講的是時間,為了不浪費大家時間,提前打個預防針,就是全文從頭到尾都不通俗易懂,因為時間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但是本文涉及到的時間相關的心理學或者其他科學確實會讓你有所收穫,如果你可以堅持從頭看到尾。
本文我的2020的生活感想,也包含我對自己和對各位的未來殷切祝福。我是Bear,希望你在這篇文章上花的時間值,也希望我們可以通過文章共用某一個時空,謝謝。
第一部分 普通的時間管理——客觀時間管理
時間的客觀性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時間,也就是你盯著鐘錶看著它滴滴答答流逝的聲音。普通的時間管理就是客觀時間管理,比如流程管理和有效社交。
01 流程管理中的節約時間先說流程管理。作為一個持證(精益六西格瑪黑帶LSS Black)的曾經的運營人員,這篇文章可以先發一點乾貨,希望大家運用精益生產的核心思維DMAIC,提高一下工作效率和生活節奏。
精益六西格瑪的精髓叫做消除浪費,本篇文章寫的是時間,那麼你就假定這個思想可以消除時間浪費。精益六西格瑪核心管理思想是DMAIC,也就是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
,也就是你需要對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下定義,量化每個具體步驟所需的時間,分析每個具體步驟涉及的相關時間分類發現浪費時間的關鍵步驟進行改善設立目標值,最後通過生活實踐進行逐步改善,最終達到節約時間。
02 有效社交目的也是為了節約時間什麼是有效社交。就是你微信聯繫人都在聯繫,你每天工作見的同事也都是你日常工作需要見的同事,你的老闆是真的可以領導你和你可以去匯報的老闆。你和父母的相處時間確實是在親情維繫而不是談什麼人生理想社會問題;你和你對象相處的時間確實是在說感情升華感情讓小兩口日子變得更好而不是你也不高興我也不高興大家每見一次就恨對方多一點。
網上看到一句話,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就是特別直接的有效社交。而最高級的有效社交,叫做每次溝通都有用,每次交流都走心。
挺難的,所以不是每次社交都是有效社交。確切地來說,大部分社交都不是有效社交。所以,才產生了「自殺式單身」,「獨居」,「性冷淡」,「君子之交淡如水」,甚至我之前看過一句特別網易雲的話,叫做:無論是多麼好的朋友,都會有背叛你的一天。
話說回來,如果真背叛了,那就是徹徹底底的無效社交,當然你從這段曾經的友情中學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看過了很多人生風景那就另當別論。因為,畢竟你收穫了成長,也有了看人的經驗。
03 DMAIC關於有效社交的案例演示那麼怎樣有效社交,節約除了自己獨處以外的時間,我再回到DMAIC進行一個友情大篩查。事先說明,我個人並不太建議運用工作思維對待情感,也從來沒在自己生活中用這個方法。
DMAIC如何解決你的問題?
Define下定義:假設被你每星期需要花費14個小時見朋友你覺得太多了,你希望完成7個小時見朋友7個小時學習的目標,也就是把社交簡化為7個小時,節約7個小時。
Measure量化:每天包括工作日休息日需要花多少時間在朋友上,這裡分為兩個部分見面和不見面,把時間按照每天寫出來,比如每天花多少時間微信或者遊戲,花多少時間和朋友吃飯等娛樂活動,按照天和小時來記載,記錄一個月,得出每個星期的平均社交時間。
Analyze分析:找出最花時間的社交方式比如微信講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廢話,講的都是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這跟友情升華沒關係。那麼就需要減掉。
Improve提高:通過之前的量化記錄,發現微信聊天每周花費六個個小時,那麼你這裡就可以節約兩個小時。這時距離你每周七個小時的時間節約還有五個小時的餘地,怎麼辦。你又發現了你很喜歡和朋友喝下午茶,一喝就是大半天。那麼你還是很喜歡朋友,不能不見,怎麼辦。很簡單,把兩頓下午茶變成一頓中飯一頓下午茶,然後選擇的茶餐廳或者餐館在兩人住所的中間位置,選擇的吃飯喝茶時間避開熱門爆款,那麼你花費在見朋友的路上時間大大縮短,你排隊等號等待上菜時間也大大縮短。和朋友聊天的時間大大延長。
Control控制:你用一個星期來實踐你的方案,你發現好像成功了,而朋友變得更喜歡你了。為什麼社交時間縮短社交結果並沒有變差,因為你花費的平均單位社交時間變得更有價值,而且真正的溝通和更走心的交流有助於友情的升華。
第二部分 高級的時間管理——相對時間管理
01 物體的絕對運動導致了我們用靜態的思維思考時間
客觀時間管理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作為一向被公認有流程思維和執行力的小編覺得這個不屬於真正的心理學範疇,因為就純粹的客觀時間來說,由於每個人的角色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我不能用一個靜態的分析方式幫大家發掘問題的本質。因此,小編在本片時間管理把重點放入了和時間相關的心理學,也就是如何真正的掌握時間。
02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利於我們理解時間在時間心理學之前,先提一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畢竟愛因斯坦是把帶領我們超越時空邊界的那個人。在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世界裡,宇宙生生不息,物質意識沒有鴻溝。
人可以通向未來,人在某一種程度上通過不同的時空疊加存在。發現問題必須要從問題本質出發,時間的可控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我們能否改變時間的長短。答案是可以的,人是有意識的人,意念可以扭轉時間。
03 最通俗易懂的相對論來自於愛因斯坦自己的例子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曾經解答過學生關於相對論的問題,「相對論這麼複雜,您能不能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呢」?
愛因斯坦舉了個例子:「如果你和一個美女坐上兩小時,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只坐了一分鐘;但是要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邊,哪怕只坐一分鐘,你也會感覺像坐了兩小時一樣。這就是相對論。」
04 相對論的宗旨是你需要有自己的參考系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而絕對的是一個它們的整體——時空,在時空中運動的觀察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參照系,可以定義「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而不同的觀察者所定義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說的是光速恆定,你的時間和光速相比,你的運動速度越接近光速,你越接近靜止。
05 相對時間如何欺騙人類2007年有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測試,讓人們從50米的高度墜向一個個安全網,然後在事後問他們的感受。心理學家發現,除了感覺到明顯的恐懼,人們還覺得他們經歷的時間比實際時間要長,這主要是由我們的身體對危險的反應方式造成的。
我們受到生命威脅時,我們會的大腦由於防衛機制啟動大腦皮層產生腎上腺素讓自己更加集中精力,幫助我們轉危為安。
這個時候你可能想問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永遠滯後嗎,不是的,在我們沒有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我們的相對時間是可以比絕對時間短的。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那個男人是誰?博爾特。假設博爾特參加百米賽跑,旁邊的人為他加油過去一秒鐘後,博爾特只感覺到過去了不到一秒(三十萬分之299990秒),而這其中的微小差距就是因為博爾特在高速運動,而節約的時間來自於博爾特的運動速度和光速之間的相對值。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裡面,如果有人或者物可以達到光速(每秒三十萬),他的時間或者物體運動的時間就是靜止的。
06 越焦慮,時間越長為什麼同樣都是在運動,前面的例子人們會覺得時間特別長,後面的時間博爾特自己覺得特別短。因為前面的人們是被動的恐懼,而這個不是從自己出發的消極意念,拉長了相對時間。而後面的博爾特因為在認真積極地情況下進行運動,所以他跑贏了時間。
就如同前面愛因斯坦舉的例子一樣,當你幸福時比如你和美女坐在一起,你的時間加速了。但當你感覺到折磨的時候,比如和爐子坐在一起,你的時間變慢。
心理學家也有過類似結論:也就是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更加關注於時間的流逝,這就讓極其焦慮的時刻更加漫長。
07 正確運用意念控制相對時間這也證明了意念的作用。你的時間快慢和你的付出的意念多少成正比。也就是當你沉浸其中,你的時間就是接近光速。你沒有走心,或者被動行動,你的時間將會長到你受不了為止。
真正幸福的人,是可以運用自己的意念,合理的控制時間快慢,讓自己的生活處在一個相對舒適的感覺。而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有時間流逝的焦慮,一位內時間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第三部分 時間心理學
01 時間心理學簡介時間心理學(Psychologyoftime)是研究個體大腦對客觀事件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的科學。時間心理學的研究是圍繞著時序、時距和時點這三個時間信息的基本屬性進行的。
時間心理學研究包括時間知覺與意識,主要研究時間知覺和意識過程的關係,特別是探討意識過程的時限和時間整合問題。
P Fraisse在《Perception and estimation of time》一文中提到時間知覺與意識時間知覺即「知覺到的現在」(perceivedpre-sent),和時間估計不同,它強調的是離散的心理事件只有在一定的時間限度內(其上限約為3秒鐘)才能形成知覺上的整體。
02 津巴多《時間心理學》讀書分享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榮譽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將多那年的研究寫成《時間心理學》,表明你、個人對時間的認識決定了你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決定了你的生活。
而如果人可以了解屬於自己的「時區」,就可以讓自己不被時間困住,進而更好的生活。你就可以管理你的生活,讓它更精彩。
書中談到了六種時間觀: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關注過去的積極時間觀、關注當下的宿命論時間觀、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關注未來的時間觀、超越未來的時間觀。
書中闡明時間觀決定了人生觀,也道出了理想的時間觀由是在現在享樂主義和積極的過去時間觀念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未來的時間觀。這本書特別經典,我就截取書中的第一章時間的六個悖論,讓大家對時間心理學有個初步的認識。
你的時間觀就是你的人生觀時間和金錢沒有可比性,相比於花在物質享受上的時間,人們更能從精神享受的時間消耗以及發展有意義的社交關係的時間花費中得到滿足感。時間的機會成本: 無論你做出何種選擇,你都失去了其他機會。 我們不能控制物理規律,但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看待時間的參照物。有些時候,時間視角是社會強加於你的但你仍然可以發現自己的時間視角,了解它是如何影響你的想法、感受和行動的。最後,選擇最利於自己的時間視角。 時間不僅在物理上是相對的,在心理上也是相對的。 過度以未來為導向和過度以現在為導向一樣都是有害的 當下導向的人更願意幫助他人,但在關懷自己方面則表現出更少的意願或能力。掌控過去的人也掌控著未來過去、現在和未來,對於每一個人都同樣重要,而你審視時間的能力,決定了你能否擁有心理和情緒上的健康。而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強調不同的時間維度的重要性,例如,精神分析強調過去的重要性,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強調現在的重要性,而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則強調未來的重要性。所以建議大家參考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形成自己合適的時間觀。
03 中國時間心理學第一人黃希庭中國時間心理學第一人黃希庭在《時間心理學的新探索》中闡明了自己的研究結論,也就是不同自我同一性得被試對其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時間體驗不同;在時間洞察力的力度、方向和關聯性等方面。
高自我認同的被試有較大的現在廣度、較積極的遠景開放的未來取向及較強的時間整合;低自我認同的被試則比較注重過去,較易發生與未來中斷的傾向。而自我觀念、成就動機、社會情緒以及社會幸福感和時間洞察力一起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部分 如何提高自我認同感
前文談到,三秒鐘是你單個意識的極限,但人腦可以整合多個意識整體。而人的意識深刻程度和人的自我認同有巨大的關聯。
高自我認同可以從過去預測未來,以及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認識事物的本質,並且對自我的群體社會有著較為全面的認識。而低自我認同大多沉溺過去,而且思維較為零散,沒有辦法感知未來。
也就是,只有你真正認同自己,你才能感知世間,才能不被時間控制。而你的意識你的無限潛能則由於和時間緊密聯繫才可以被發揮出來。
結合時間心理學中的高自我認同有助於感知時間,我又對心理學中的愛情心理學,婚姻心理學,公司心理學和個體心理學從意識的層面進行時間管理建議。
愛情心理學建議找到和自己意識同頻的人;婚姻心理學建議選擇和自己習慣一致的人;公司心理學建議找到自己認同並且認同自己的公司;個體心理學建議發現自己的真實人格找到自己的價值。
01 愛情心理學建議找到和自己意識同頻的人物質在1秒內完成周期性變化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相同或接近,就叫同頻。同頻共振原理指的是那些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也會產生共鳴或走到一起。也就是有著相同意識的人會彼此心有靈犀,不受時空阻撓。而吸引力法則說的也是兩性關係中的「同頻共振」原理。
男人和女人在同一個環境下,他們自身的魅力就是各自擁有的頻率,那些具有相似價值觀和意識的男人和女人,就會產生一種彼此的吸引。
02 磁場和能量公式除了兩性關係,吸引力法則可以擴展到宇宙的一切方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磁場。
我們的某個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而冥冥之中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而看不見的能量在愛因斯的公式裡面是e=mc。
這個公式,很簡單,我用文學的思維給它寫了一個定義:
你的能量,需要你迎著光。
而我們生存的意義,需要你知道時間。
小編確實不是理工科出身,但是越學心理學,越被科學所吸引。為了表達我對科學家的致敬,我從這裡開始都會寫一個數學公式表達我對時間心理學的看法。
假設吸引力是平均加速度Δa,Δa=(v1-v2)/(t2-t1),假設相似的價值觀和意識的人(v1-v2);(t2-t1)在這兩項數值均小於1。那麼Δa也就是兩人的吸引力將會因為兩個人的同頻達到最大值。
03 婚姻心理學建議選擇和自己習慣一致的人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學原理》裡面寫道:意識沒有元素,而是一條溪流。而意識又是個人的,持續的,不斷變化的,選擇性的以及機能的(意識可以適應環境)。
而對於習慣,詹姆斯也有自己的定義,他認為:行為是遺傳的,是一種本能。但是習慣,是有機體的一生中可以習得和改變的。當一種行為被激活時,大腦的神經通絡就會被一次又一次地激活,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行為操作起來就會變得越發容易和流暢。
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和態度長期作用導致了習慣。由於人類在進化時必須有足夠多的精力去面對更多的未知,所以人具有惰性本能。因而,我們的意識會選擇讓我們舒適的行為,並且強化這一行為,使得他們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的習慣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認同感。
那麼夫妻雙方為什麼需要一樣的習慣,因為共同的習慣可以讓兩人儘可能地步調一致。因為人受意識和行為的影響,而行為多來自於遺傳和本能,但是行為的修正和新的行為養成需要習慣的力量。因此我們為什麼會有夫妻相,而好的夫妻其實也是對方的鏡子。說的就是在時間的累積中,兩人的共享的相對時間越來越多。
而習慣的數學假想
假設婚姻生活是指夫妻雙方的同向而行的數學問題,而兩人共享的人生為1,兩人的速度差為v1-v2,兩人的相對時間為t
S=(v1-v2)t.
可以發現最長的兩人在有限的人生(S=1)時間永恆需要速度差趨向為零。
04 馬斯洛需求理論下對工作的思考—— 你自己越認同的工作你收穫的認同也越高人的一生大半部分時間都在工作,所以人的價值多通過工作體現。以下是我獨創的工作的五個層次(花瓶理論)。
中國人最喜歡花瓶,於是Bear根據花瓶的樣子和馬斯洛需求五個層次寫了Bear工作五個層次。花瓶理論有五個關鍵點:
1.中國的花瓶各式各樣,這個花瓶不僅僅反應的是質量也是數量,但具體每個層次的人員比重是個流動的過程,發展的過程。2.工作的人一定是整個系統中人數最多的。3.而花瓶的瓶口直接決定了是否能插花。通俗的來講,偉大的工作者決定了所有的工作人群是否發揮效用,也就是整個社會系統可不可以正常運作。4.所以每一個時代的推進,必須有偉大的工作者出現。5.餬口的人也非常關鍵,因為它是整個花瓶的底盤。無論哪個系統模式,餬口的人是一定存在的,而餬口的人需求是一定需要重視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部分人員的訴求,那麼花瓶不是花瓶,也就是整個工作系統無法建立。Bear工作五個層次(花瓶理論)而工作的五個層次,餬口,工作,事業,成就,偉大,依次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個層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
真正幸福的工作其實是已經不是工作而是一種境界。
餬口解決的是溫飽不餓,這裡跟人的情感任何關係,也就是說當你對工作有了情感,那已經不叫作餬口,已經變成了工作。
由此可見,大部分人工作的時候還是有感覺,儘管很多時候是不滿的感覺,那也是情感,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是工作。
工作解決的是安全需求,換一句話來說。你為什麼會去上班,你覺得上班是個最保險的生存方式。工作給你帶來滿滿地存在感,這就是安全感。我們從上班感覺到了安全,是因為我們和一群人呆在一起做事,我們覺得集體的力量大,所以安全。
再往上走是事業,也就是工作到了一定水平形成了一定地社會效用,也就是你成為公司技術骨幹或者小老闆,總之你有了影響力,儘管這個影響力不大。而事業參照的是社交需求。可以這麼理解,你和別人出去玩特有面兒,所以你的工作變成了事業。
事業往上走是成就,這也是低認同感和高認同的分水嶺。為什麼在成就和事業中間設這個分水嶺而不是工作和事業之間。因為只有到了成就,你才會有成就感,你才會有真正的意識。
而事業累積地財富和名望並不能說明這個人取得了成就,因為成就者的當下是可以不從工作形式或者工作結果從工作本身找到價值的。
成就對應的是尊重需求。很多人工作到最後都是沒有那麼按照自己的心意,所以儘管到了事業的頂峰,依舊不快樂。
最後再說偉大,這個詞我們經常說但是放到個人身上特別少。我們會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很少說偉大的企業家;我們也會說一個好的領導者但我們很少說偉大的領導者。
其實我們在用偉大這個詞的本身,其實就知道了自己不偉大,但是那個人是可以影響我們一輩子的。而那個人為什麼偉大,其實是個人能量到了一定的高處,而這個能量輻射到了地球的很多地方,也不受時間影響。
所以偉人的作用是會隨著時間空間逐漸增強,而成就者的作用會隨著時間空間慢慢削弱。物理學家那麼多,為什麼大家現在包括我還在說著愛因斯坦,因為愛因斯坦用自己的意念構想了整個宇宙,而他的意念散發出的能量還會隨著人類對時空的探索進一步強化。
在時間心理學裡面有時間洞察力這一說法。時間洞察力指的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體驗和行動的人格特質。時間洞察力亦可以作為個體的人生經歷差異的主要研究參考。
因此,小編將時間洞察力化為加速度帶入牛頓第二定律F=ma,假定你社會對你的壓力為F,你的行為是m,你的時間洞察力是a,也就是在恆定的壓力下,你的時間洞察力越強烈,你受到的束縛越小。
05 發現自己的真實人格找到自己的價值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 「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等。
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使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人格相關的心理學覆蓋面太廣,我也就不拿某個分析理論進行闡述。大家可以通過學習精神分析或者人本主義心理學發現自我的人格。
06 相對論的個人思考和「入定」的聯想這篇文章講的是時間的作用,那麼我就把我對時間和人格的理解用數學的方式寫出來。這一部分可以直接看結論,因為推導公式我是用意念替換掉速度帶入狹義相對論的公式得出的。
為什麼我把意念(意識)比作速度,因為意識是在大腦運作的時候形成的結果,而強大的意念需要大腦更高速地運作。
我們往往把造物主設想為價值最大的那個人,而造物主的恆定標準叫做時間永恆。也就是無論其他物質怎麼變,它都保持不變。我們作為個體的人,如何實現最大價值,也就是時間靜止,成佛了。如何在肉身的前提下成佛或者接近成佛,這裡小編大膽地把有關時間的狹義相對論的公式放了出來,並假設你的意念為v。
你的意念足夠強大,強大到接近光波,你就可以接近永恆。而人自身是有能量的,當物我合一,你將超越時間的束縛。
現實生活中有靈魂出竅的例子,多指高僧的「入定」。也就是時間沒有了。
但是現代社會對「入定」還是存在打坐修禪的誤區。因為「定」有千百種,不是你坐在那裡與世隔絕昏昏欲睡叫做定,而是雖日理萬機,分秒都沒有休息,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干。
也就是你的靈魂和軀幹互不影響。你依然在做著凡塵依舊需要做的事,但是你的純意識是獨立的,不受外界幹擾。你的意念,達到了永恆。
而入定其實也反映的是當大腦高度運作,意識絕對集中的情況下,會出現人靈魂和軀幹相脫離卻依舊可以獨立運作的奇妙景象。
第五部分 外面的時間太嘈雜,如何傾聽自己的聲音
我們不是佛,我們也很想成佛,因為佛可以大愛無疆,佛可以靈魂不滅。更主要的是,佛用自己的善念和外面的善合為一體。
現實生活中,不要說我們本身的善念,我們很可能連自己念什麼都不太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活得非常空虛,儘管並不孤獨。
外面的時間太嘈雜,如何傾聽自己的聲音,有兩個方法,一個叫心流理論,一個叫尤利西斯公約法。
抗幹擾的方法:心流理論和尤利西斯公約法
01 心流心理學家米哈裡·齊克森米哈裡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流是思考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獲得某種極致技能的必備模式。思考的最高境界叫心流,學習的最高境界叫做忘我。
沒有了時間的束縛,所有的挑戰都不是挑戰,你在思考或者努力過程中有著滿滿地幸福體驗。
現代人的心流體驗基本上很短,因為動機不純。本篇文章不寫心流如何產生,我可以寫你為什麼沒有心流。心流產生不了來自於你其他非心流體驗太多!
你的生活體驗因為挑戰感和技能水平高低有八個區,分別是:心流、控制、放鬆、無聊、冷漠、憂慮、焦慮和激勵。而我將會用最簡單的語句描述這八個體驗
心流: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換裝備直到有一天隨隨便便把大BOSS給KO了激勵: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換裝備直到有一天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大BOSS給KO了控制: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換裝備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大BOSS把它分析了個遍放鬆: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換裝備然後算著大BOSS該出現了焦慮: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換裝備怕被別人超越無聊: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換裝備持續升級中憂慮: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想著需不需要換裝備冷漠:每天不吃不喝打怪升級從上面的遊戲分析中你可以看出最低效最不開心的玩法叫做冷漠。而生活中最不幸福的體驗也叫冷漠。
什麼是冷漠,就是你無所謂也不想做,別人做了也影響不了你。冷漠會讓生活沒有任何情感和動力,所以冷漠的人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不知道何時可以有活的感覺。如何「破」冷漠,那就是多一點心生活。
02 尤利西斯公約法(The Ulysses Pact)史詩《奧德賽》中,徵服特洛伊的英雄尤利西斯,為了抵抗女妖塞壬的歌聲誘惑,先用蠟封住同伴的耳朵,再命人把自己綁在桅杆上。因為能夠自我約束,他得以平安返鄉。「尤利西斯公約法」以特洛伊木馬戰爭中的那位英雄而得名,說的也是自律的作用。
尤利西斯對自己確實狠,但一想,成大事者不是都需要「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的麼。我們不需要成大事,但是能做好自己,可能都需要費很大的功夫。
你可以做到不去盲聽麼,你可以做到不盲從麼。
03 小編的心理學寫作心得寫到這裡,我特別想寫一下自己在這兩個月以來的心理學的寫作心得。我曾經看到過一條評論,非常有感想。評論是這麼說的:心理學必須以生活科學和社會大環境為基礎,要不割裂地學心理學是無用的!
對於我來說,這句評價十分中肯。因為心理心理是人的心理,如果不從人本身的價值意識出發,得不出人的結果。而如果心理學知識單純把人作為實驗中的人來看待,一定對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沒什麼多大幫助,搞不好可能還會引起社會恐慌,這就違背了人本身的向善本能。
其他學科可以從物質的結果上給人類帶來進步,唯獨心理學很難,因為沒有參照物。也就是你可以說今天的科技確實比以前的發達,但你能說今天的人思想比過去的人更高級嗎。
不一定。所以當下我們依舊沿用好幾百年前的心理學體系,這個和只有幾十年卻已經統治全世界的人工智慧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已經研究出了更好的工具,但我們沒有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所以我寫的心理學不太傾向於照搬照抄,把前人的理論複述一遍,因為那不是真正適用於當前社會的心理學。心理學作為人的學科,更應該有心理研究者自己的思考和內涵,否則不是心理學,最多就是生物學或者醫學或者歷史學或者經濟學。
我在心理學寫作對自己的自律就是無論別人怎麼想,我還是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是真善美的想法。
因此,我儘量減少別的心理學相關軟文和相關資訊對我心理學認識的影響,多看心理學經典或者其他學科的知識,並且積極地從當下文化氛圍和社會群體進行思考,多採納不同人的想法不管他對心理學認識有多少,防止割裂地寫心理學。
而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生活的熱愛也讓我多了一份純粹寫我自己理想中的心理學的責任感。
第六部分 良好的時間觀對現實生活的意義
01 科技對我們的生活進行了提速卻對我們的大腦進行了降速科技使得我們對需要花時間的事情失去了耐心,也讓電腦代替了人腦的思考。所以現代人的思維往往都是直線化簡單化,甚至對實物的認知往往也是從表象或者實驗數據或者前人理論的經驗而來,並沒有從事物的本質出發,也很難有本質的突破。也就是,我們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我們也變得越來越像人群中某個勝利者,而不是某個有價值的獨立的人。
02 內捲化——人類越來越沒有時間內捲化來源於人類的永動機願望——Bear
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到達某一個確定的發展階段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內捲化效應是指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複沒有發展的增長的現象。
說白了,就是你的某種技能因為不斷重複越來越高熟練,但是你只是一個特別熟練的技術工,你不是一個有技術的人。因為技術的革新,需要思考。
而思考需要時間,現代人都沒有時間。所以內捲化效應下所有的打工人連同老闆一起都在為實現永動機的願望努力著。
為什麼我用永動機來做比喻而不是機器人,因為機器耗電需要升級需要給他定期修正,永動機不需要,只需要一個初始能量,而且結構簡單操作簡單。
03 內卷之王——網際網路內卷這裡不得不談一個內卷之王,網際網路內卷。因為當前是網際網路的天下,而網際網路相關的網絡科技,網絡傳媒公司的經營模式也可以被稱作內捲化效應的典型。
內捲化的主要標誌就是越來越熟練,直到自動化。
「快」成了網際網路公司的真實寫照,也成了網際網路一代人們的生活寫照。
這裡要提到《時間心理學》中對快節奏生活的危害預警。書中通過「善良的撒瑪利人」實驗發現,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的居民,最不願意為他人提供幫助。比較慢的生活節奏是利他主義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因此快生活讓很多人變得更自私,而越來越自私的結果就是大家儘管生活水平提上去了,但依舊不快樂。想知道原因嗎?
因為幫助別人會比自己得到更快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福賽斯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幫助別人時,即使是很小的幫助,人的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血液中複合胺的含量也會升高,而這兩種物質都會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
而這篇文章寫得非常長,但我還是想在我有限生命裡給大家多一點心理學方面的新的思考。你可以在閱讀本文的時間中慢慢靜下心來,去思考時間的價值。我們再回到網際網路內捲化,看一下網際網路公司的人是如何與時間賽跑。
工作節奏快,強度大,拼命試錯(而不是如何創新),不斷挑戰人們底線,從紅海到藍海反正都離不開海(我在想我們明明可以從海裡轉向沒有邊界的天空呀)。每個人都是戰戰兢兢,每天都在為機器的某個小崩潰進行不斷地修正。
而產品迭代其實說的也是產品地快速複製,於是你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公司無論是科技公司還是媒體公司只要有一家推出了某個成功地產品,就會有無數家仿照者直到整個市場被佔滿然後大家的利潤從吃飽喝足到難以為繼。
04 快節奏生活下文化氛圍的擔憂不敢評價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我是個寫的,就說東西的,就簡單說一下我對文化產業甚至寫作現狀的思考吧。
因為忙,所以學習改成線上從知識付費再到知識付費焦慮;因為忙,所以沒時間讀書更沒時間思考於是現在的資訊主要是以吸引眼球為主,更快速更便捷的知識很快的把那些很深刻很豐富的知識文章迅速地拍在了沙灘上。
所以現在的文化氛圍基本上都是由快餐資訊所引導,而真正想走文化的公司比如傳統老字號或者大型出版社因為市場不允許而陸續走向了生死存亡邊緣。沒辦法,誰叫東西太古老不網紅,誰叫書太厚別人沒時間看也不想看。
05 沒有了個體的意識也就失去了時間管理的角色於是人活著活著,就沒有了個體的意識。就跟最開始介紹的相對時間需要以自己作為參照系來說,沒有主體意識的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做主掌握時間的權利。
那麼主體意識的人,變成什麼樣子呢?越來越有公司使命感,越來越沒個人價值觀。越來越忙,但是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忙。而在高速運轉的背後,逐漸冷漠,也感受不到勞動的價值和生活的快樂。
06 時間管理大師小編的工作領悟作為在企業中工作效率最高執行速度的人,我對自己的時間管理一直都有著錯覺。
我最開始以為是因為我的愛學習和不斷自我思考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節約了工作時間。
但是後來我發現,一個好的執行者不在於把流程設置得多麼完美,而是你有沒有真正和你一起共事的人產生同頻效應。我通過個人的信譽以及同理心和對企業的責任感讓和我一起共事的人不自覺地照著同一個目標進行努力。
也就是當別人還在運用技術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的時候,我已經運用人的意念實現了工作的相對自動化。
說到底,還是人的意識,而不是公司制度或者流程。制度是死的,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把自己當成一個沒有感情沒有智慧的生物進行工作,一定收不到真正勞動的樂趣。
07 網際網路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對社交的影響再說回社交,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社交也和感情交流越來越遠,和利益交換越來越密切。個人認為,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我們都沒有了真正的感情,我們也不相信愛。社交意思是社會交往,交往需要付出代價,也要得到回報。
當下,由於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用於社交上的時間都需要精打細算。精打細算的部分我已經在文章第一部分舉例說明,這裡說點走心的東西。
個人認為,如果不能從心出發,你的孤獨不會因為交朋友而得到緩解;你感受到的愛也不會因為你的獲得的實物增加而更多一些;因為物質和意識本來就是相互作用。擁有的如果都不是真心想擁有的,那麼也不會真正的擁有。
網際網路時代的透明化和全球化也讓把人放在更為寬廣的環境和更複雜的群體中。於是人 變得越發的渺小和無助,而人也變得越來越脆弱。有一個成功而又極其脆弱的人,叫川普。川普作為當今世界強國美國的現任總統,絕對是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為什麼還會脆弱,因為川普在任期間作為國家總統,被網際網路巨頭生生剝奪了發言的權力。從心理學方面分析,無論作為社會的人還是個體的人,活潑擅長社交也喜歡說話經常有誇張行為的川普最怕的不是被打敗,而是不給說話,因為網紅總統川普沒有網,活不了。
08 請從虛擬的時空中適當地出來一下感受真實的生活綜上所述,網際網路內捲化讓所有人變得疲憊不堪的同時,也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不便利,越來越無助。最可怕的網暴不叫網暴,最可怕的網暴叫做你連被審判的資格都沒有。
作為曾經的網紅,沒有比不能上網發言更能讓現任總統難過的了。但是想想看,如果川普在過去的職業生涯多走出網絡,多運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心得和對社會的貢獻,會不會網際網路其實沒有辦法把他封死。
當然我們沒必要為川普操心,但是我們通過這件事是不是該反思一下對網絡社交的運用和網絡媒體的依賴。
我們不太可能被所有網際網路巨頭聯合消滅,但是我們會不會因為網際網路時代網絡媒體和網絡社交在空間和時間的不連續,對資訊和感情的認知產生了偏差,形成了誤解,影響了我們本身的價值觀和人生信仰。
畢竟,網際網路還有個名字,叫做虛擬世界。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虛擬世界上面而不是真實世界?
當你自願選擇把自己變成了某個工具的執行者,你將會淪落成了某種工具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而我們的生活中工具有很多,比如貨幣是一種工具,科技也是一種工具。」
儘管單個時間知覺耗費的時間很短,但是將片段的時間知覺整合成連續的思考認知需要時間,因為只有通過不斷強化神經迴路,我們的思考才會變得越來越廣,我們的認識才會變得越來越深刻。
細想,你的真正朋友會因為你不經常聯繫而離你而去嗎?
細想,你的真正實力會因為你不經常報告而被人忽視嗎?
無論是社會人還是獨立個體的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管理,而是如何感知時間。
第七部分 偉人的人生觀和時間觀值得我們學習
01 理想和現實不矛盾的馬斯克理想和現實其實是一對矛盾,但是有一個人用宇宙思維打破了矛盾的物理特性,那個人叫馬斯克。馬斯克有著和現實不切實際的理想,而他的人生也是在理想的追尋中和現實越走越遠。
奇蹟的是,他的每一次改變都能找到一群幫他賣命實現理想的人,而他自己在實現自己不切實際理想的同時依然可以在世俗中依然活得風生水起賺的盆滿缽滿。
不過,人家不介意錢,人家的想法是發明其他的工具代替錢。所以馬斯克不會為錢所困,因為他自己就在前外面的世界裡。人家也不介意生存的地點,人家的想法是在不同的星球都可以生存。所以馬斯克不會因為地球而惱,一位內他自己的思維就在地球外面的其他宇宙空間中。
馬斯克的神奇在於他有自己的獨特的意念和信仰體系,並且把自己的理想付諸了實踐,並且還幫助很多沒有理想的人產生了理想,甚至用自己的理想幫別人實現了理想。
02 高能量的人可以改變世界以及改變你我的未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叫愛因斯坦,他用最深刻的靈魂預測到了宇宙的奧秘;當下有一個最大的自我夢想內驅力以及最豐富學識熱愛思考的人叫馬斯克。
因為高度自省以及對自己意識的高度認同,兩個領袖人物的生活軌跡領先了地球上其他人的,也就是在客觀時間層面,兩個人有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也影響了別人的時間。這就是意識的作用,意念化為能量影響了其他人,推進了社會的發展。
上面兩個都是做著未來的科學和未來的事業,因為他們感受到了時間。而除了他們兩個人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時間的束縛中惶惶不可終日,其實說到底,是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不夠強。也就是你的運行軌跡取決於你的意念,當你沒有辦法認清自己,你一定不會走出命運的安排。
03 我眼中的命運的安排什麼叫命運的安排,就是上一輩留給你的基因複製。
曾經有位朋友跟我說,其實你就是你就是你母親的生活再現。
想一想,確實是,就算我有我母親沒有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體驗,但是我的性格,我的信念,我的意識全部被母親影響,所以走著走著,就真的活成了母親的樣子。也就是踐行了墨菲定律,越不想的事情越會發生。
如何讓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深刻反映自己靈魂的樣子,我會用更多寫作以外的時間和更多有美好信念和純粹價值觀的人溝通交流(這群人也並不是說有多麼大地財富或者多麼厲害的技術,甚至是街頭早餐攤的小商販或者公園裡做義工的大爺大媽我都能學到不少東西),並且有選擇地去閱讀大量對人的思想思維有幫助的書籍。
這樣,我才可以保持原有的性格中真善美的部分並且在生活的不斷體驗中減少傲慢和偏見。
04 廣義相對論的形成過程也是個人信仰實現的過程最後我還是想把時空的巨作相對論寫完整,以此證明人的意識可以超越時間。文章前面說的相對論都是是狹義相對論,文章的結尾很想把相對論中的廣義相對論補充完整。
1907年,藉助黎曼張量的高維數學方程,愛因斯坦把在三維維世界中沒有任何聯繫的物理概念(例如物質和能量)結合起來,形成相對論。而廣義相對論講的是空間和時間可以相互旋轉,而且它們都是一樣的。
所以,你完全靜止不動,你也在時間中移動。
你在空間中移動得越快,你在時間中移動得越慢。
如果你以光速運動,或者如果你完全沒有質量,你會瞬間穿越時空或者你不會有時間。
那個幫助愛因斯坦把時空打通的數學家叫黎曼。然而,黎曼由於崇高的信仰和奇怪的思維一輩子不被理解,在1866年死於極端貧困和肺結核,而他的高維方程在死後幾十年才被愛因斯坦吸收成了經典。廣義相對論通過增加維度,把毫無關聯的物理概念(例如物質和能量)結合了起來。
第八部分 總結
01 我為什麼會不著調的寫數學公式想想看,我在前文稀裡糊塗地寫了一大堆奇奇怪怪地心理學的公式解釋,估計也是從某個方面證明了萬事皆有可能。而為什麼我可以從流程管理聯想到相對論再到時間心理學,估計也是因為我有信仰,對人類的信仰。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靈性和想像力,即使缺乏科學的證明,也可以產生一種思維,在科學原理缺乏信仰飛躍的地方,它可以作為一種延伸。也就是我們想像作為第四維度,將世界萬物進行統一,並且化繁為簡。
廣義相對論的公式被譽為最偉大的方程。初階方程都不太懂的小編當然也沒辦法解釋,但是它看上去特別美。Gab=8πTab
02 感謝和我一起看這篇文章的你想想看,我也確實被別人說是有靈性和有想像力,儘管智商一般,但是確實寫的東西經過大量的個人思考,也確實很有個人的風格。因而儘管寫作道路磕磕絆絆,卻還是有一群喜歡我的文章的人。或者說儘管並不能完全看懂我寫什麼,甚至誤解了我文章的本意,當大家拿出手機開始欣賞或憤怒地評價的時候,我都很開心。
畢竟,寫作是一個人的事情,看文章的是一群人。我和你並不是在一個時空裡面,我可能也不認識你,但是因為有了文字,我們的意念在某種程度上有了重合,而我們兩個不同的質量因為時空有了交集。所以感謝時間,感謝意識,讓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
03 如何生活才有意義你為什麼感到衰老,從你感受到時間的流逝開始。你為什麼珍惜生命,從你知道時間的流逝開始。你為什麼活得有意義,從你知道時間的相對性開始。時間管理,其實說的是你有沒有意念感知你自己,而已。
你為什麼會害怕網際網路?從你沒有自己的意識開始。網際網路其實也就是用通過劃分時間空間限制人的行為。可是人的意識是可以超越時空的,比如馬斯克用智慧和理想幫助人們的生存方式從支付方式到交通方式到生存空間有了無限延伸。那麼有意識的你,還害怕什麼呢?
說到我的2021年願望。今年,我想用現在的自己告訴未來的自己,過去的你願望實現了。
堅持看完文章的你,辛苦了。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