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孫雯 通訊員 郭楠
還有3天!2021年1月1日下午2點,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錢江晚報主辦,浙江圖書館特別支持的2021「書香迎新 閱享美好」TALK SHOW,將揭開新一年的大幕。
這幾天,一個「橙色的邀請」,已經遍布杭州大街小巷。
作家劉醒龍,浙江博物館館長、鳥類學博士陳水華,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掬水月在手》學術顧問及聯合製片人張靜,作家徐則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音樂人陳曦,編劇馮筱揚,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周暘,他們將以「時間」為名,與愛書人開啟2021年的第一場相約。
時間意味著什麼?他們的時間歷經了怎樣的雕琢,而立於歲月的河水之上,時間又生發出怎樣的意義?
今天,我們將繼續請8位嘉賓陸續爆自己演講的料——Part.2來啦!
周暘:10年與5000年——尋找絲綢起源
絲毛棉麻是長期歷史上,人類穿衣利用的天然纖維。
周暘要講的是,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如何在十年裡追尋5000年前絲綢起源的。
完成一件事,前後花費10年,不能算短了,但是他們實證了絲綢的5000年,跟10年比起來又是滄海與一粟。
要確定最早的絲綢,首先要明確絲綢的定義,什麼是絲?那就是蠶吐的絲。什麼樣的蠶吐的絲呢?吃桑葉的蠶。所以桑蠶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絲綢原料。
確定好定義,他們開始尋找野蠶馴化為家蠶等起點,最終找到了證據,把人類製作絲綢的起源找到了。
絲綢起源於何時?為什麼絲綢起源於那時候?古代蠶民和官方都有哪些文化?
陳水華:鳥兒如何選擇自己羽毛的顏色
陳水華是鳥類學者,他將與大家探討:人能辨識美,鳥也具有審美能力嗎?他分享了一本書,耶魯大學著名的鳥類學家理察·普魯姆的《美的進化》。
他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分享這樣的觀點:鳥類的羽毛之所以如此絢麗多彩,完全是鳥類出於審美的需要。也就是說,審美能力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是所有的動物、包括鳥類都具有的能力。
那麼在漫長的歷史中,鳥類如何選擇自己羽毛的配色?對於鳥類非常熟悉的陳館長,帶大家欣賞下鳥的美。
陳曦:時間都去哪兒了
「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在2014年央視春晚上感動了無數人,唱出了每個人的心聲。這首歌的詞作者就是陳曦。
她的作品還有《山河故人》《一次就好》《一秒鐘》等,她曾為《人民的名義》《扶搖》《歡樂頌2》《老牛家的戰爭》《私人定製》等影視作品。
為什麼在她的歌曲裡,總能發現時間的命題?為什麼在她的歌曲裡,能寫出故事的張力?她會告訴我們,她是如何感悟時間的。
6位嘉賓已經曝光內容了,明天我們還將曝光最後兩位重磅嘉賓,他們關於「時間」的體悟。
關於「時間」,想必你也有話說。那麼,2021年的1月1日,浙江圖書館,約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