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彭兆偉、荊宇琦
視頻製作:彭兆偉
配音:劉一荻
央廣網北京11月14日消息(記者劉一荻 魏文欣 高藝寧)「堅持」、「靜心」,這是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說得最多的詞。
眼前的劉飛中等個頭,安靜而沉穩,說話不疾不徐。在教育生涯的前16年,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他,和學生打成一片,純粹又快樂。如今,作為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紮根當下、布局未來,堅定而又自信。
改革開放40年,教育的國際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劉飛覺得,有「小小聯合國」之稱的芳草地國際學校應該走在前列,為「教育國際化」提供「芳草經驗」。
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 荊宇琦 攝)
從冷場到從容:「教育者必須有一顆安靜的心」
1986年,剛從北京朝陽師範學校畢業的劉飛走進垡頭第二小學,思考著「教什麼」的人生課題。
人生是富有戲劇性的,本想成為數學或自然課老師的劉飛接受了校長的指派,成為一名語文老師,「拐」進了一條自己意料之外的人生路。
萬事開頭難。直到現在,劉飛還記得自己講的「人生第一課」。「我記得40分鐘的課我只講了20分鐘。」第一次走上講臺的他並沒有摸清楚講課的方法,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們保持課堂的互動,準備好的教案20分鐘就被劉飛完整地讀了一遍。剩下的20分鐘做了什麼?劉飛笑著說自己已經記不清了,但那種尷尬的感覺仍然記憶猶新。
這個小小的曲折並沒有動搖劉飛成為一名語文老師的決心。劉飛靜下心來思考,研究講課方法,常常擠出時間聽師傅的課,認真琢磨、吸取經驗、反覆練習。對這段既當老師又當學生的日子,劉飛說:「如果一個老師真正能夠致力於學、致力於教、致力於課,那他的事業會不一樣,他的工作的質量也會不同。想教好語文就要不斷地涵養自身,你自己得真正地去讀書,你自己得真正地去作文。通過這個過程促進自身的提升,自身提升之後才能夠把更好的一面帶給孩子,所以我想校長的一個決定可能使我和孩子們都會受益。」
從一開始的尷尬冷場到後來講課時的從容自信,16年的一線教師生涯讓劉飛收穫頗豐。在他看來,「靜心」是一名教育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關鍵所在。「作為教育者必須要有一顆安靜的心,你如果不秉持這份安靜,跟著風走,那有可能轟轟烈烈,但會所得有限。」
劉飛很認同一種說法:教育工作是在重複中螺旋上升的,「不在重複中升華,就在重複中消沉」。其中會有枯燥、會有激動、會有失落,也會有豐收。作為教育者,秉持靜心,堅持做一件事,這是劉飛最為看重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真能夠靜下心來關注到他最本真的東西之後,或者說能夠關注更本真的東西促使他靜下心來,能夠堅持下來長時間地做一件事,我想沒有什麼事做不成,」劉飛說。
芳草地國際學校雙花園校區。(央廣網記者 劉一荻 攝)
從教師到校長:幹一行愛一行
1994年,劉飛「轉學」執教垂楊柳中心小學,2002年開始擔任該校副校長,2010年3月9日擔任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小學校長,一直和學生們打交道的「劉老師」變成了「劉校長」。這次偶然的轉崗讓劉飛的人生軌跡又一次發生偏轉。他坦言,在最初的階段,自己更傾向於教課,或者成為一名教研員,「做一線我能夠從孩子身上體會到那種純真,這就是我的樂趣。」
能愛一行幹一行無疑一種幸運,但大多數時候,幹一行能否愛一行對普通人來講更為現實和重要,劉飛覺得自己偏偏有一種「幹一行愛一行」的勇氣。他坦言,既然自己最終選擇了學校管理崗位,就應該愛上它,並且靜下心來做好它。「做了校長之後,你的好想法有可能影響到一個學校,你能夠在一個更大的局面中去思考學校教育的問題,思考教育的本質,又能夠獲得另外一種快樂。」
從小到大:「小小聯合國」裡的國際交融
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中國第一所公辦國際學校。從1956年建校伊始,「國際化」和「開放」便是這所學校最顯眼、也最特殊的標籤。目前擁有來自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被譽為「小小聯合國」。通過集團化辦學,芳草地國際學校如今成為了擁有14個校區,8000多名學生的「教育航母」。
芳草地國際學校規模大、涉外活動多,「所以我覺得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努力使自己靜下心來,研究芳草地國際學校近60年的發展,把握住它的脈絡,清晰它的使命。」
什麼是國際學校?什麼是國際化?這是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一直在潛心思考的問題。劉飛眼中的國際學校更強調中外文化共融互建,打造既具有東方傳統優勢,又能吸納西方教育精華的國際化教育模式,著力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優秀學生。僅僅有個國際部、有幾名外國學生、幾名外國教師遠遠不能稱為「國際化學校」。對芳草地國際學校來講,如何讓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孩子在這裡和諧共處,劉飛有著自己的理解。
「我們讓世界各地的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寫『你好』兩個字,根據孩子的筆跡我們再去雕刻,做成『你好牆』,傳遞一種友好、友愛。」在劉飛看來,芳草地國際學校就像一個國際大舞臺,每個孩子都可以在這裡盡情展示、交流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而自己作為校長,則會「幫助學生搭臺,讓家長,包括使館的資源進到學校,把各個國家的一些風土人情、文化、社會方方面面的信息通過這個平臺傳遞出來,讓更多國家的孩子了解。」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而劉飛驕傲地說,9月4日,芳草地國際學校裡也召開了一次完全由老師和學生們一起策劃的迷你「中非合作論壇」。學生們通過前期對中非合作論壇和非洲整體概況的研學,分組介紹北京峰會以及非洲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內容。來自蘇丹、喀麥隆、埃及、南非、甘比亞、加納等地的學生介紹了自己的國家。他認為,一次迷你的中非合作論壇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們感受中國和非洲各國的風土人情,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緊密聯繫,可以幫助孩子們成為一名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小小中非論壇傳遞的信息非常豐富,」劉飛心裡滿是藏不住的高興。
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前排左二)。(資料圖片)
從東到西:讓中外教育找到一個平衡點
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將中國帶入了全球的寬廣海洋,國際化教育成了難以迴避的發展潮流。如今,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孩子就讀於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國際部,不同的文化在校園裡百花齊放、相互交融,芳草地的學子遍布世界,將中國的文化和思想播撒到了世界各地,這一切無不凸顯著開放的中國教育。
著眼未來,中國教育應當如何發展?國際化教育的內涵是什麼?什麼樣的課程能讓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中國國內如何進行國際化教育?作為有著60年發展之路的國際化學校,芳草地「最有發言權」。
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外教育交融讓各自的優勢和特長更加明顯。劉飛覺得,這是中國教育發展、進步的好時機:「中國基礎教育課程的優勢非常明顯,科學性非常強,能夠在相對有限的時間給學生系統的認知。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國外的主題教學有機地融合進來,讓中西教育在中國大地上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適度點。」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芳草地國際學校在教育方面特別關注的一點。
劉飛用一系列的校本課程和創新教育詮釋著自己對於教育國際化的理解。緩緩轉動的地球儀給了劉飛靈感,他設計了地球主題探索課程,幫助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學生們打開國際視野,「轉動地球儀,瀟灑走世界」。清脆動聽的歌聲讓劉飛找到了一條國際交往的新思路,於是芳草地校園中多了一門歌劇課。稚嫩的童聲用英文演唱著中國歌劇,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
「我覺得有一種奮鬥叫堅持。」在教育行業耕耘播種的32年中,「堅持」兩個字始終是劉飛的奮鬥主題。劉飛覺得,奮鬥也許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但如果能在一件事情上堅持鑽研,無論是堅持「讓自己靜下來」,還是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行無愧於人,止無愧於心,能夠做到這四點,我覺得一生就沒白過。」
教育生涯的前16年,作為語文教師的劉飛,致力於把課教好、跟學生們打成一片。如今作為一名校長,他的願望並不複雜、依然單純:「成為一顆安靜的小草,在這個芳草園中散發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