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街邊,當時的越秀牌公共汽車。】二十年代初期,蔣壽石(旅加華僑)從加拿大購回十餘輛舊貨車,後被改造成八座的客車,其創立了廣州城首家公交公司。六十年代初,廣州客車廠生產出越秀牌國產客車;越秀客車構造為鋼架鐵車廂,是廣州市公交系統主力車型。
【廣州街頭,部隊的BJ212型吉普車。】六十年代中期,北京汽車製造廠自主設計、生產出純國產的BJ212型吉普車。在那個年代,這種吉普車主要是軍隊首長、地方領導的坐車;亦是那個年代身份的象徵。該車為軟頂(可拆卸式),方便軍隊指揮員使用;並可運載武器。
【廣州市北京路,正在逛街的情侶。】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雙門底(北京路中段)成為熱鬧的商業區。2002年,廣州市北京路整飾工程施工時,現場發現了地表下有層層疊壓的路面(十一層);自上而下屬於民國、明、宋、漢、唐時期。同時,還發現了拱北樓基址。
【廣州中山一路附近,傳統的廣式騎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位于越秀區的中山公路建成;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該路改名中山一路。廣州的騎樓建築並非照搬西式建築,其融合了中式建築風格;形成了嶺南地區特色建築。廣州老城的騎樓,多建於二、三十年代。
【廣州沙面,正在路邊休息的婦女與兒童。】宋元時期及明清時期,沙面曾是中國對外的通商、遊覽地。1861年(清朝鹹豐十一年),沙面地區成為英國、法國租界。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先後有近二十個國家在此地建立了領事館;並修建了教堂、住宅等歐式建築。
【廣州人民橋附近,橋下的女孩子們。】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廣州擬建西堤鐵橋(位置在現人民南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僅選取了橋式、西堤鐵橋並未築成。1965年-1967年,跨越珠江的人民橋落成。五十餘年中,廣州市人民橋曾經被多次改建、擴建。
【廣州老城區的街巷民居,巷內的養雞人家。】在骨子裡,廣州是平民化的城市;小巷裡長大的廣州人熟悉自家巷口的爆米花、記得自家街尾的食品店、自己學校門口的糖果攤,這些曾經是廣州人的童年味道。廣州老城街巷的市井生活,已逐漸淡去,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廣州老城區的傳統民居內景,牆上有1978年的年曆,右邊有老式的竹梯。】民國初期,廣州城經歷了首次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三十年代初期,又開始了第二次城市改造;九十年代,第三波大規模城市改造啟動。因廣州地鐵建設,中山路上長長的騎樓街,近乎被全部夷平。
【廣州街邊,正在存放自行車的長髮女孩。】拍攝此組圖片的攝影師對此圖這樣描述:我那次去中國廣州,這位小姐是唯一的留長頭髮而不編辮子的當地女孩子;這位小姐從頭髮到鞋子,是1978年時,我在廣州見過的最時髦女子。《廣州老照片,1978年。攝影:葛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