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整日為名利錢財奔波的人和一個佛性修行之人的差別是什麼?

2021-01-16 大頭娃娃的腦洞錄

哈嘍,你好,我是大頭娃娃,歡迎來到我的腦洞故事錄。

今天準備聊一個,自己好奇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整日奔波在名利錢財路上的人,和一個雖沒有大富大貴,日子還算可以,卻踏上了靈性修行之人,差別會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再簡單直接些,就是一個追求外在物質享受的人,和一個追求內在喜悅的人,兩者會有什麼區別?

首先指出這個問題存在的兩個讓人疑惑的點。

1)靈性修行或是修佛性不是指,要吃素,要坐在路邊乞討,或是活成苦行僧一樣,不該享受生活,只能盡情地去吃苦,折磨自己。並不是,這跟外在的環境一點都沒有關係,不管是住金窩銀窩還是狗窩,因為人人都具有靈性或佛性。不是還有一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2)追求物質享受和追求內在喜悅,不可以兼得嗎?當然可以,只要願意,沒啥不可以。但這個問題有意誇大強調,特指那些為了滿足沒有盡頭的物質需求,整日整夜的忙碌之人。

不管是何種選擇,全靠個人願意,沒有對與錯,好和壞,都是在追求喜悅和幸福,這也是人之天性。

如果認為這份喜悅和幸福,來自於外在的某樣東西或是人,那必少不了想得到的欲望。看看活到現在的生命軌跡,成長時期的上學,長大後的掙錢,接著戀愛,買房,結婚,生孩子,一路上的付出,只因為內心懷揣著一份希望,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收穫喜悅和幸福。結果呢,被太多的東西塞滿了內心,絲毫感覺不到任何的喜悅和幸福。而欲望卻是無止盡的,生生不息。

當發現外在的一切都不能獲得喜悅時,或是經過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開始找尋其他的出路時,才有可能踏上修行之路,比如修佛,或是修道。那這是不是絕望到佛性了?畢竟由外轉內,一定要先經過一個外在過不去的坎。尤其現在,結不起婚,買不起房,生不起娃。

是不是絕望到佛性,要先知道,怎麼才能踏上靈性修行之路呢?不設目標活在當下。 不設目標,不是與世隔絕,逃避起來,也不是混吃混喝,等待死亡。不設目標,是指全身心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情。這難嗎?對於我來說,難,比如靜坐,根本不能全身心地關注呼吸,腦子裡的思緒亂天飛舞。

你如果可以,就把你的心專注地投入到這一刻,不念念追憶過去,不沉浸在未來的幻想中,活在當下,身心都投進此時此處。然後去體驗,去感受,或是問自己,此時此刻有能解決的事情嗎?不要想過去將來,只想現在。

總之,當欲求由心而生時,都以為滿足它就會獲得快樂,而夢想成真之時,心又空虛如昨,知道為什麼嗎,生起欲望就像在做一個夢,一旦得到滿足,就失去了那個期待已久的夢,生命的瞬息如指間水流,所以人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對嗎? 是啊,忘記塵世的欲望幻想吧,不隨你生死,給不了你任何東西,畏懼生命流逝,先要否認它的存在,去捕捉那個潛藏的「我」。這是修行。

所以,一個追求靈性的人跟一個追求物質的人,差別是什麼?前者為自己贏得了一切——愛,安寧和喜悅,他甚至可以乞討食物,因為這不重要。而後者要掙錢餬口,其他一切——喜悅,安寧和愛,他得去跟外在的事物或人去乞討。

今天就這樣,歡迎你來。

腦洞會繼續。

相關焦點

  • 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佛性,最講究一個「善」字,不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要心存善念,因果的循環,總有一天會讓你也得到善報。禪境,最講究一個「淡」字,遇到的所有事或人,都要有一顆淡然的心,淡定的去面對遇到的所有的事情。眾生皆有佛性。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參禪,二者並不矛盾。「善」是發心,是行為。「淡」是當遇到各種環境時,依舊能保持「善」的方法。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許多人看心經,直言看不懂。其實不管你看不看得懂,當你看了心經之後,你都會對它有一個反應。這種情形,就像真正念佛的人,會得到阿彌陀佛的感應一樣。《金剛經》中說:「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就是這個道理。一般說來,看心經的人,會出現三層境界。如果有興趣,大家不妨看看,自己在哪一層。
  • 修行人轉世就是活佛嗎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第六品中講應成熟佛性種子。無垢光尊者也講到,佛性種子成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月稱菩薩所講,一種是堪布菩提薩埵所講。我們經常說「活佛」,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活佛呢?很多人會想:活佛要先舉行坐床儀式,然後娶空行母……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活佛應該是佛菩薩的轉世,或者是修行人的轉世,並且佛性種子已經成熟。
  • 經歷了一次禪七修行,體悟了禪宗直截了當的佛性
    佛法稱為空門,修行學佛,世間上任何事情,應該統統都不要才對,這樣的理解,把空解釋成什麼都不要,身體也不要,性命也不要;卻不了解,假使沒有契悟本心本性,就算統統都不要,也還不是佛法。不論布施錢財、甚至布施性命,都必須做到三輪體空,最後空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契悟本心。所以「前空轉變」,不管是轉變到哪一種空,都是妄見。「不用求真」,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外求。
  • 把握好機緣,契入佛門,做一個修行人
    這也是修行人一開始的目的。如果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天天吵鬧、身體不好、也沒有精力工作,事業每況愈下,這就違背學佛的初衷。修行是為什麼?就是為了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佛法的要義,發起勇猛之心,這樣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修行了,佛時時刻刻在心中,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念佛。如果沒有發願、沒有發心,就是整天在佛堂裡念阿彌陀佛,那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
  • 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棄只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
    摘要:什麼是真正的放下?面對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人,面對自己耿耿於懷的那件事,能夠以平靜的內心去面對,做到內心不動如山,就是放下了。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所做到的只是放棄,放棄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如果不能感到輕鬆,心裡還是沉甸甸的就不是真正的放下。
  • 壇經十六:五逆重罪和一闡提是否仍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接下來詢問之中印宗法師得知他就是五祖當年挑選的衣缽傳人,自然想要親身驗證一下他的境界,是否貨真價實,畢竟這是整個禪宗的大事,不能不慎重。01五逆重罪之人是否仍有佛性?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譯文:印宗法師又問道,什麼才是佛法的不二法門呢?
  • 《天道》修行勿取真經,悟道休言天命
    人生何處不修行,生老病死苦都是修行,酸甜苦辣鹹也是修行,貪痴嗔慢疑也是修行,順境逆境都是修行,順流逆流都是人生。玄奘法師悟道了,真經不在西天,不在佛祖哪裡,而是在自己心中,心中有經,名不見經傳,心中無經勝有經,萬法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也沒有,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 十修行
    ,忘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二修行舍丈夫不能相逢,忘不了夫妻的一場恩情三修行舍兒女比比真情,忘不了小嬌兒抱在懷中四修行舍姐妹好修真人,忘不了姐妹是一母所生五修行出遠門明光大道,有仙人來指路直往前行六修行出遠路離開家門,一路上受苦難誰人知情七修行受盡了千辛萬苦
  • 佛教:一生磨難重重,因為前世修行不好嗎?
    佛教是非常注重因果的一個團體,在佛門的理念中,人們今生之所以富貴,是因為過去世種下了布施行善的種子;而人貧窮,是因為過去種下了偷盜慳貪的種子。在傳統文化中,也常常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常常行善的人家,多會福慶綿長,而經常作惡的人家,則災殃不斷。
  • 和觀世音菩薩做兄弟——一個程序猿的學佛體會
    都不會,但這和觀世音菩薩有什麼關係?大有關係。觀世音菩薩當初修行佛法,就是通過觀察世間萬物變化,聽聞海潮動靜起伏的現象,覺悟到了能夠展現這些現象而自身卻不生不滅的「超級電腦」——佛性。菩薩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物體,空代表空間,物體和空間怎麼是一回事呢?
  • 人和人之間,就憑一個字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和人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能不能遇見,只憑一個字——「緣」,是不是合適,就憑一個字——「緣」。有緣之人,無論相隔多久,終會遇見。無緣之人,不管離的多近,都會擦肩。緣來之時,誰也躲不開,緣走之後,誰也攔不住。
  • 「熱度流量錢名利我缺哪一個?」黃子韜霸氣否認蹭當紅藏族小夥丁真...
    丁真」11月27日深夜,最近幾天紅到發紫的四川藏族小夥丁真在微博上再度曬出自己的照片,唯一不同的就是手裡多了寫著這樣一段有趣自白的「說明」,似乎想為近日來圍繞自己的各種蹭熱度事件降降溫。但事情似乎仍在持續發酵中……僅過了一晚,11月28日上午,已經成了四川甘孜最佳形象代言人的丁真再度因為黃子韜的兩條微博成了全網關注的焦點——黃子韜先是直接喊話丁真拍完戲就去看他,並找他索要聯繫方式;在被網友直指蹭熱度之後,中午12點過黃子韜再發微博霸氣回應「熱度流量錢名利我缺哪一個?」
  • 高僧傳:死後肉身不腐,一生傳奇無數,達摩祖師為他預言並且應驗
    今天淨慧來為大家重新介紹一位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代高僧,那就是六祖慧能。他的故事可是名聞天下,可為什麼今天淨慧還要繼續講慧能祖師的故事呢,是因為六祖慧能一生傳法留下來的神奇故事太多了,總有你沒聽過的。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頓然有所了悟,便問客人讀的是什麼經。客人答道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向客人表述要決心修此禪法,客人觀他樣貌不凡當即給了他十兩銀子助他去學法。慧能禪師有了錢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東山寺尋找弘忍禪師了。到了黃梅東山寺初遇五祖弘忍禪師,弘忍禪師問到:「你從哪兒來?」慧能回答:「從嶺南來。」
  • 晴雅集:人和人的差別比人和狗都大
    真帥啊想想他們的帥氣,再看了我的猥瑣,真是應了那樣的一句話,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其實日本的很多服裝和城市風格各個方面都取法盛唐,所以如果唐朝人穿的像日本人,實際上不過是日本人穿的像唐朝人而已。---電影的開場一點也不突兀。有兩個詞,一個詞叫做意象imaging,一個詞是象徵symbol如果小範圍使用的一些修辭,往往構成意象,比如:「這個人真的像一條狗啊!」 這就構成了一個意象。
  • 佛法: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找到他,才算真正踏上了修行之路
    在《楞嚴經》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讓二十五位聖賢講述各自修行成就的因緣,然後又讓文殊師利菩薩評判一下,在這些得道者中,哪一個的修行方法最適合末法時代眾生,最能令眾生快速開啟自性光明。這段經文是說自性光明開啟後,光明能夠遍照幽暗之處,讓那些喜歡害人的鬼神都不敢直視你。也就是說人一旦自性逐漸開啟,就是一個發光體。當然,每個眾生身上都是有光的,心存正氣者的光強一些,而真正的修行人身上的光則更強更柔和。經文中所說藥叉,指的是男鬼,又叫做輕捷鬼;羅剎是指女鬼。藥叉和羅剎都是兇鬼,他們都吃人,以人肉為食。
  • 禪宗開悟到底是什麼?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聊到這裡,就又不得不提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究竟什麼是開悟呢?有的善信們認為開悟,尤其是「禪宗的開悟,乃是指佛法之啟悟;而徹悟,則指究竟之洞澈。故知,無論是啟悟(開悟)還是徹悟(洞澈)皆為恍然、頓然、豁然之悟,皆非「思想知見」虛妄分別之產物的。即使是「我們和佛想到一起了,思想知見交融了」也只是認知的交融,不能確定就是開悟了!」持有這樣觀點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 十二星座裡最淡泊名利的星座,不爭不搶,安樂隨性,卻能名利雙收
    ,表面熱衷名利,實際上那些非常淡泊名利的人,他們不知道怎麼體現自己的上進心,於是加倍的努力,不知不覺獲得了很多名利,其實他們想要的並不是這些,他們想要低調而平靜的生活,只有這種生活才會讓他們有安全感。當別人為了名利忙,身邊的人得罪了一遍,到了需要幫助的時候,無人幫忙的時候,天秤座的人脈卻顯得越來越好,他們整日的忙碌著,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忙什麼,天秤座不時地反省自己,他們有很多時間又來反思人生,總是思考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思考自己哪裡還可以對朋友更好一點,所謂患難見真情,天秤座在關鍵時刻幫了朋友一把,所以在自己危難時候也總有貴人幫忙,他們淡泊名利,捨得為朋友付出,收穫了一路好評
  • 人和人之間, 就憑一個字!(經典)
    ,  合不合就一個字,  「緣」!    有緣之人,  終會遇見,相伴一生;  無緣之人,  人和人相處,最舒服的狀態,  就是自然。  緣在,一切都美好,  緣盡,往事化成風。字;  久不久,就看一個「誠」字!
  • 修行檢查,判斷自己是否見性
    因為佛性盡虛空,無處不在。很多時候,修行到新的階段認為見性了,都是一點點,沒透徹。真見性,是心見,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就像喝一杯水,是涼的還是熱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真見性了,不會說自己見性,語言文字是形容不了的。A,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覺的心性;飲食起居,哪怕走路也知道避讓生命。睡夢中也能做到。B,善惡果報現前,貪嗔痴慢疑的心還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