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進寶天天報·探營記①|跟著標識導覽,第一次來「四葉草」也不會走冤枉路
圖說:進口博覽會場館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國慶長假七天,你哪幾天加班?」「天天都上班。」作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地,隨著展會開幕倒計時進入30天,節日期間的國家會展中心不但沒有空蕩蕩,反而越發人來人往,車流不斷。四色導覽標識基本完成安裝,人流車流進館動線優化,綜合部門變身「啄木鳥」為業務部門挑刺……全員在崗的國家會展中心裡,進口博覽會成為唯一的關鍵詞。
優化標識導覽 讓客商不走冤枉路
「良心推薦!國慶假期,人少不堵還便宜的好去處——單位。」長假期間,朋友圈裡瘋轉的段子在國家會展中心的辦公室裡卻失靈了。隨著進口博覽會進入臨戰實戰階段,這裡滿是實戰氣氛。
「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現場。」指了指腳上的運動鞋,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有限責任公司運營中心高級經理李晶晶告訴記者,他每天都要走上1.5萬步到2萬步。因為整個展館置換及新增的落地、吊掛、貼牆等各種標誌標牌總數達到近6000個點位,每個點位是否安裝到位,標識是否準確,都需要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審核。
「前期還有不少展會在這裡舉辦,所以之前部分點位不方便安裝標識標牌,趁著國慶期間,要全部安裝完畢。」上午10點,李晶晶站在東登陸廳的下方,看著工人們安裝朱紅色的燈箱立柱。「這個牌子錯了,往左邊指應該是『距離辦公樓C座300米』,快點更換正確標識。」早已對館內各個方位爛熟於心的他一眼就看出了錯誤。
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和會展綜合體,如何讓第一次到來的客商不走冤枉路,以最短的路徑抵達他想去的場館?去年下半年,國家會展中心就對館內的標識系統進行重新梳理和規劃,聘請專業公司全面優化升級展館標識導覽系統。「首先是增加色彩辨識度,將國家會展中心的四片葉子用紅、藍、黃、綠來劃分。這樣即使客商難辨東南西北,也能快速說出自己的所在位置。此外,我們還給館內的幾十條道路命名,分為外環、中環、內環,並在入館處著重突出登錄廳的指引,標出了場館之間或道路之間的大致距離。」
一邊安裝一邊自查,為了確保所有標識準確無誤,李晶晶和他的同事每天一有時間,就會在展館內「蕩馬路」。「我們儘量把自己當做第一次到展館的人,走到哪兒,看到哪兒,目前90%以上的標識我都看過一遍了。」他告訴記者,白天工作太忙,通常他們都是利用夜間時間來檢查。「設計方案的時候只能在圖上推演,箭頭的指向、兩點之間的距離肯定有偏差,這都需要後期仔細糾正。」
因為任務重、時間緊,李晶晶和他的同事每天8點多上班,10點多下班,早已沒有了雙休日和節假日的概念。「知道國慶期間我沒法休息,老婆孩子已經出去旅遊了。」李晶晶笑稱,回到家也是一個人,那就在單位多幹點活。
演練復盤調整 確保各環節銜接流暢
10月4日,進口博覽局和國家會展中心舉行首場全要素合成演練,開幕式當天的各項流程一一「走場」,其中就包括持證車輛進入國家會展中心區域、通過車檢,最後停車完畢的流程,嘉賓在國展中心行車路線的合理安排,各類參展人員的安檢流程等。演練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演練後調整改進,安保部的工作同樣緊鑼密鼓。
「我們日常的安保崗位是500多個,在展會高峰期會達到1300人左右,但在進口博覽會期間,為保證大客流下的平穩有序,可能會配置更多的安保力量。」國家會展中心安保部高級經理葉小舟告訴記者,各個環節的銜接和磨合,是安保部在倒計時30天後的工作重點。
「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當天的流線安排,人、車怎麼進來,在哪裡進,在哪裡停,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什麼位置引導嘉賓進入論壇區,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流暢,是我們近階段的工作重點,要經過多次演練和修正,達到『無縫銜接』。」他說,每一次的演練過程都會拍攝下來,以便復盤。
除了人員安排,此次進口博覽會還將引入最新設備,太赫茲安檢儀。記者了解到,太赫茲安檢儀可以輕易穿透塑料、衣物、紙盒,識別出藏在包裹、信件和衣服裡的槍枝、毒品、炸藥等危險品。而且,太赫茲波因其光子能量小,對人體的輻射能量比X光小100萬倍,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輻射性傷害。目前在軌交二號線徐涇東站,已經後一臺太赫茲安檢儀試用了半年多,它比傳統安檢門體積大了不少,市民從安檢通道穿行而過,瞬間一旁的電子顯示屏上,透視圖已經顯現出來。
安保部高級文員陳炳森則負責辦理人員證件,從今年9月初開始,他收集、匯總、核對、辦理了近3000名工作人員的證件,還有兩三百張車證,每天晚上都要審核到10點。「要在進口博覽會核心區布展,每位工作人員都要辦理證件,登記的信息必須準確無誤。為了提高辦證效率,在提交信息前,我都要再審核一遍,身份證號碼是否是18位,戶籍地址有沒有寫到地級市,電子照片的格式、大小、解析度是否合規等等。」他告訴記者,因為白天還有很多事務性的工作要處理,這些考驗細心和耐心的工作只能放在晚上。「加班是常態,9月份我的加班時長是172.5小時。」
「逐木鳥」來挑刺 為進博會貢獻力量
走進國家會展中心的黨委辦公室,高級經理曾春豔和她的同事正在埋頭工作。作為行政部門,從上周開始,他們牽頭啟動「逐木鳥」行動,給業務部門「挑刺」。
「距離進口博覽會開幕還有30天,為了提高籌備水平,我們啟動了『逐木鳥』行動,要做到硬體設施排查、軟體保障檢測、安全保障保衛、演練準備跟進,通過實地查看、每日專報等方式,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她告訴記者,「逐木鳥們」利用碎片時間發現問題後,會拍照舉證,然後發進微信群。例如10號門穿行馬路沒有人行道斑馬線,人流車流混亂,部分館內牆體修補後出現明顯色差,不夠美觀,場館內很多通道沒有明顯的洗手間指引標識,WIFI標識牌也較少等問題,都是大家這周找出來的。光找出問題還不夠,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為此,黨委辦公室每天都會把群裡的圖文整理成工作專報,當天下班前交給領導批示,並發送到所有部門,儘快落實解決。
從早上8點到晚上22點,甚至是更早更晚的時間,國慶期間的國家會展中心忙碌依舊。中午12點,食堂裡排起長隊,晚上22點,辦公室裡燈火通明。而這樣的工作狀態不僅是在這個國慶,甚至早在去年春節時,就已經出現了。「我們的團隊中有來自商務部的同事,也有來自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的同事,他們有著籌辦廣交會等大型展會的經驗,所以都來支援了。一些長期志願者近期也融入我們的團隊開始辦公。」曾春豔告訴記者,這些「進博人」全都放棄了中秋國慶乃至於雙休日,最早一批開展招商的同事去年春節期間都在國外路演。
國家會展中心位於青浦,對於很多家住浦東、寶山、閔行的工作人員來說,每天的工作時間已經超過12小時,再在路上花上三四小時回家很疲累。因此,在進口博覽會籌辦期間,自掏腰包在附近租房的人不在少數,「兩點一線」成為他們的寫照。也有上班路特別曲折的,黨辦工作的孫修明每天都要倒5條地鐵線,從5號線、1號線、4號線換到10號線、2號線,單程就要2小時。
在這支以85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中,為了進口博覽會的籌辦而推遲婚期的年輕人也不少,安保部的陳炳森就是一個。「我的女朋友在福建工作,原本我們計劃在去年底結婚,但因為工作實在太忙,一拖再拖,遲遲定不下具體時間,在我做了好多思想工作後,她終於同意把婚期放在進口博覽會結束之後了。」這位29歲的小夥子告訴記者,進口博覽會時間緊、任務重,忙起來就沒有了白天黑夜,即使是女友飛到上海的那幾天,他也依舊早出晚歸上班忙,沒能抽出時間來陪伴,雖然很內疚但他並不後悔。「能參與籌辦進口博覽會這樣的盛事,是經歷更是榮譽,我相信她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