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災年鬧饑荒時,為何百姓寧可啃草根也不去捕魚?原因發人深省

2020-11-29 騰訊網

中國古代有很多所謂的「盛世」出現,距離現在最近的自然就是「康乾盛世」,這也是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體制下,社會發展所能夠達到的最高峰,然而這個所謂的「盛世」在英國訪華使者馬戛爾尼眼中,卻是「居民大多瘦弱不堪,面有菜色,爭相搶奪著我們拋棄的食物……」

可見哪怕是在所謂「盛世」之年,中國古代的老百姓們其實也依然處於一種「飢餓狀態」,盛世尚且如此,其它的年代自然就更加了。尤其是遇到災年的時候,很容易就會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例如說旱澇災害、蝗蟲災害等等,早在戰國時期,政治家李俚就在《平桑法》中區分了災年與豐年,其中災年的區分標杆為「小飢,中飢,大飢」。

小飢就是國家小部分地區人口遭遇饑荒,通常不會超過國家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中飢不會超過國家人口的二分之一,大飢則基本上覆蓋了全部人口,不過歷史上國家級別的大飢很少出現,但是地區性的大飢卻經常出現,如「河北大旱,赤地千裡,是歲大飢」之類的記載數見不鮮。

一旦地方性的大饑荒出現,那麼就會有大批的災民難民出現,他們有的人會逃難,也就是跑到其它地方去,如歷史上著名的「走西口」,但哪怕是逃難也不一定能夠活得下去,總還有大量的人無法成功離開,他們靠吃什麼生活下去呢?

在上世紀拍攝的古裝影視劇《還珠格格》中,小燕子與五阿哥在看到很多衣衫襤褸,瘦成了黑骷髏架的百姓們在那裡啃著一些草根,以及一種土壤,甚至有人為了草根而大打出手,小燕子特別生氣,說吃土對身體不好,但其實已經到了那一個地步,又有什麼人會去管對身體不好呢?

這種土的名字就叫做觀音土,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它是寺廟中牆壁上的土,放在鍋中炒制以後,可以讓食用的人產生飽腹感,但其實它確實對身體很不好,因為無法消化,所以在災荒年代,就有人明明很餓,但是因為吃了觀音土,而把肚子脹得很大,最終把自己給活活餓死的例子。

觀音土與草根對身體不好,那麼人們為什麼不去河裡捕魚呢?畢竟我們小的時候,看河流中是有非常多魚的,古代沒有經歷大規模的環境汙染,河流中的魚只會更多,為何古人不去抓呢?原因其實特簡單,但也很發人深省,所謂「災年、饑荒」,那就是影響到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巨大災害。

在蝗災、旱災之類的自然災害下,河流中自然不會有什麼魚,甚至河中連水都沒有,哪怕是河中有魚,它的儲藏量也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很容易就會被飢餓的人們給吃光,引起河流中整個食物鏈的崩潰,所以說河流中的魚能夠養活的人很少,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饑荒根本就發揮不了什麼大作用。

參考資料:《飢餓的盛世》、《古代的饑荒有多可怕》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一官振饑荒,一官覆水旱。——《枕上》在過去經常會發生饑荒,很多人以現代的思維就會覺得是因為封建制度的影響,皇家剝削才導致百姓沒有食物。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全面,畢竟很多統治者也不希望自己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中國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捕魚打獵?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小農經濟體制下,百姓都能夠自給自足,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小農經濟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生產力水平低;抗災害能力弱;經濟地位不穩定;在土地私有制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若是農民遇到自然災害,一年的收成可能全完沒有,最終引發饑荒。 漢朝名士賈誼便說:「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在古代社會,經常會發生饑荒,輕則餓殍遍野,重則引發農民起義。
  • 古代經常鬧饑荒,為什麼老百姓吃樹皮草根,而河裡的魚卻不吃呢?
    民以食為天,中國古代是電信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受到天災影響比較大,雖然說自給自足,但是弊端就是年景不好出現了旱澇的情況就會造成大量減產,百姓就要鬧饑荒,其實這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比較常見的,碰到盛世的時候會好一些。
  • 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不打獵捕魚?說出來你別不信
    晉惠帝時期,天下發生了大饑荒。最後連草根都吃沒了,只好去吃觀音土。消息傳到皇宮之後,晉惠帝問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沒有米飯充飢,為什麼就不能吃肉呢?同理,為什麼鬧饑荒的時候不去捕魚呢?晉國有一年發生大饑荒,很多百姓沒飯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 古代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呢?
    山川河澤不是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就是地主豪強的地盤,你進去打獵捕魚試試,估計還沒吃飽肚子就丟了性命!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山川河流湖泊的重要性,漢高祖劉邦就曾明令: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
  • 古代饑荒連觀音土都吃,為何很少有人去吃魚充飢?古人其實並不傻
    引言‍ 步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國內沒有聽說過哪個區域出現過饑荒,仿佛饑荒就是上世紀以前的產物一樣,其實饑荒並沒有從這個星球上消失,海外的許多國家依舊是經常鬧饑荒導致許多人死於這種災難。
  • 古代鬧饑荒有多恐怖,不只吃草根和樹皮,連土都吃出新花樣
    各種歷史典故中的晉惠帝都被描繪的有些痴傻,可他當真如此愚蠢,不知道饑荒的時候百姓根本吃不到肉嗎?對於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說法,當時晉惠帝所問的問題中"肉糜"二字,並不是指尋常牲畜的肉,而是在說人肉!早在漢朝的時候就鬧過許多次饑荒,面對這種天災即便是朝廷也無可奈何。每每到了這種特殊時期,就會頒布一個法令,允許大家"易子而食"。
  • 1942年民國大饑荒,草根樹皮為食,個個瘦骨如柴,觸目驚心!
    【1942年民國大饑荒,草根樹皮為食,個個瘦骨如柴,觸目驚心!】一位瘦骨如柴的小男孩正在展示他的食物,樹皮雜草和觀音土。 1942年民國大饑荒:睡覺,是這些難民唯一能抵禦飢餓的方式
  • 地多人少的古代,還是會鬧饑荒,挨餓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很重要
    地多人少的古代,還是會鬧饑荒,挨餓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很重要民以食為天,無論什麼時候糧食都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吃飽了好辦事,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地廣人稀,按道理說是不會挨餓,況且各種資源都很豐富,可偏偏就經常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於是飢不擇食的人們開始扒樹皮和草根。這些東西雖然難以下咽,但是飢餓關頭,百姓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有很多人在食用這些東西不久後去世。圖為一位母親在砍樹皮,旁邊的孩子在幫助撿拾。當時樹皮草根都吃完了,迫於無奈的人們開始吃觀音土。但是觀音土吃後便秘,不少人慘死於此。還有人撿拾大雁的糞便來食用,因為裡面殘存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在如今看來不敢相信,卻是當時真實存在的。
  • 1942年河南鬧饑荒,為什麼災民一路向西,直奔陝西,原因很簡單
    當時由於戰爭頻發,以及天公不作美,許多的地方鬧起了饑荒,於是許多農民百姓被迫離離鄉,去尋找更能夠適合生活的地方當農民百姓的機箱鬧饑荒,或者是發生什麼自然災害的時候,那個時候不比現在,平民百姓能不能生活得很好,全靠老天爺能不能夠成全。如果風調雨順,自然百姓安居樂業,如果天公不作美,為了活下去的人們,只能背井離鄉,尋找更好的棲息地。
  • 1942年,河南爆發嚴重的饑荒,李培基為何不上報?原因有三
    1942年,河南地區大面積爆發了嚴重的饑荒。而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為了解決饑荒,解救難民。他與一線戰鬥人士一起尋找解決災情的方法,不辭辛勞的私下走訪安撫人心,帶頭節約糧食,把食物讓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民。不論怎麼看他都是當代活雷鋒,人民心中的好官員。
  • 【歷史】民國共38年,就鬧了38年饑荒,無一日不饑荒,餓死2億人
    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期間極端糟糕的經濟與民生,是其喪失大陸政權的最主要原因,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軍事因素也只是客觀作用,喪失民心天怒人怨才是最根本的
  • 人禍大於天災的越南大饑荒,令當地百姓不堪回首的1944年
    然而在76年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越南百姓卻遭受了他們人生中最為悲慘的年月。那一年越南當地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到處都是餓殍滿地,一片荒涼景象。回顧這場嚴重的災害,日軍的佔領和法國殖民者的不作為才是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一、成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在二戰的陰雲籠罩在越南上空前,這個農業大國早在幾百年前成為了法國殖民者的熱土。
  • ...荒:近代中國第一大旱災,北方五省持續近4年大旱,1000萬人死於饑荒
    有些是人禍,但是也有很多是不可控的天災,其中有地震、洪水、乾旱等等。在近代有一次大旱災,給百姓帶來慘痛記憶,這次旱災被評價為「大衩奇災,古所未見」,被稱為「丁戊奇荒」。旱災引發的蝗災也非常嚴重,農作物被啃食一空。《山東通志》記載這一年全省「大旱,民飢」,大旱已然引發饑荒。而1876年12月11日的《申報》報導,因為旱災,山東出現很多災民,紛紛逃荒、祈雨。對於災情的慘狀記載為「飢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
  • 光緒年間鬧饑荒,餓殍遍野,他運來糧食救災,可百姓寧餓死也不吃
    光緒二年(1876年),「丁戊奇荒」席捲晉、豫、陝、魯、直隸五省,餓死人數多達千萬。山東青州的饑民開始「吃大戶」—結夥佔領某個富戶的家,在那兒生火做飯,吃空這家再去另一家。但饑民到底膽怯,想找個靠山。作為「朝廷不敢得罪」的存在,外國傳教士成了他們努力爭取的對象。曾有兩個秀才趕來拜訪當時在青州的傳教士李提摩太,跪求他做饑民的首領,組織他們暴動搶糧。李提摩太拒絕了,因為暴動一旦開始便難以收場,將帶來更多苦難。李提摩太在山東做了一年多的賑災工作,於1877年秋天來到災情更重的山西。
  • 上色老照片:1928年濟南大饑荒,戰亂之下的百姓眼中滿是絕望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1928年濟南饑荒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從1927年開始,山東境內由於水旱蝗災接踵而至,進而演變成為了一場大饑荒,大饑荒遍布山東60%的區域,超過2000萬人成為難民。
  • 晚清的這場大饑荒有多可怕?為了能夠活下來,出現了吃人的現象
    接下來講到的就是發生在晚清時候的一次天災-大饑荒。這次天災大饑荒發生在戊寅年和丁丑年之間,所以清朝晚期的這次天災又被稱作丁戊奇荒。這場災難的巨大危害性我要用很多具體的數據來給大家說明。晚清時期的這場丁戊奇荒波及範圍涉及到中國的山西和陝西等多個省,持續時間長達4年,受到這場饑荒災難影響的黎民百姓人數到達了一億人數上下,其中根據相關史冊紀錄中寫道的,在這次災荒中餓死的人口數量有一千多萬。
  •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這只是冰山一角,百姓們要遠比我們想的更艱苦。鄧雲特所著《中國救荒史》統計:自商湯十八年至1937年,一共3703年,期間卻發生了5258次天災(只統計記載在史書上的災難)。而且自1644年至1937年,這期間短短294年卻發生了1198次天災。將近四千年,幾乎無年不災。史書會怎麼記載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