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熱血的杜甫懷著滿心抱負來長安,沒想到高門貴族和普通百姓之間竟然過著天壤之別的日子,從此一首絕句流傳千古,那就是《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清楚地描述了當時饑荒是什麼樣。
天災人禍中,人禍還可以避免,可天災是想避也避不開,每一次天災都會帶來饑荒,面對這樣的困境,古時候的人會怎麼做?
何不食肉糜的真相
一提到饑荒就不得不讓人想到晉朝晉惠帝的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年鬧饑荒,地方上的官員立即把情況上報給皇帝。正巧皇帝正在華林園賞景,聽到這個消息就問旁邊的人,"何不食肉糜?"。原話的意思好像在問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晉惠帝可能就是隨口這麼一問,卻被記錄在《晉書》中,從此之後無數人罵他無知昏庸。各種歷史典故中的晉惠帝都被描繪的有些痴傻,可他當真如此愚蠢,不知道饑荒的時候百姓根本吃不到肉嗎?
對於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說法,當時晉惠帝所問的問題中"肉糜"二字,並不是指尋常牲畜的肉,而是在說人肉!早在漢朝的時候就鬧過許多次饑荒,面對這種天災即便是朝廷也無可奈何。每每到了這種特殊時期,就會頒布一個法令,允許大家"易子而食"。
而到了晉朝,面對同樣的饑荒同樣的百姓,史書是這麼記載的:"關中飢,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可見當時食用人肉已經不再是罕見或者稀奇的事情了。了解到這麼重要的信息之後,再仔細想想晉惠帝的話,怎能不令人毛骨悚然?
畢竟食用人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既然如此將人肉做成肉糜就更容易理解了,為了避免傷感或者別的原因,做成肉糜恐怕是最簡單最普通的做法了。而當時晉惠帝問出這句話,想必已經決定好下一步要頒布希麼詔書,來允許"易子而食"這件事吧。
史書都是後人寫的,換句話而言,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而《晉書》更是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修撰的,他在《修詔》裡講過一句名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什麼意思?史書的用處太大了!
在唐太宗的授意下編寫晉書的作者一共二十一位,他們雖然人數眾多但在其中加了許多神怪故事和小說材料,這些嚴格意義上並不能充當史料研究。由此也可以看出關於晉惠帝到底是不是傻子這件事上,還是有待考證的。
吃觀音土騙自己
鬧饑荒的時候,不是人人都會 "易子而食",那些可憐的沒有辦法的窮苦百姓又要如何熬過這段時期呢?有人提出,可以去森林裡捕獵,或者找有河流地方找一些魚蝦裹腹,但當真可以如此嗎?
第一種情況,正好連年大旱的時候鬧饑荒,這個時候連平常喝的水都不一定能保證有,更不要說魚蝦了。第二種情況類似洪澇,面對這種天災,災民還是要去富裕的地方逃離,不然下場就是在河中淹死。
有人說古人可以捕獵,但鬧饑荒的時候,除了人會餓,難道動物們就不餓了嗎?一方面如果隨隨便便就能找到一片原始森林,那人們貿然進去之後到底能不能活著出來還真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鬧饑荒時候的人們需要用全部的力量忍住飢餓,再加上如果不是人畜罕見試問他們怎會做到"易子而食"的地步,可見當時的人面對饑荒基本沒了辦法。
這個時候,有些古人就會選擇吃土。大家肯定會問,吃土能消化?有一種特殊的黏土,也叫高嶺土或者糯米土,裡面有許多礦物質可以被人體吸收,吃一點點也能消化。這種土還有一種特殊的名字叫"觀音土"。
"觀音土"的特點是土質稀鬆,遇水粘稠變軟,像是糯米一般,這樣吃下去之後飽腹感是很強的。尤其"觀音土"總能讓古代的人聯想到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所以在很多能夠吃到觀音土的地方,即使形同飲鴆止渴一般,古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它。
觀音土吃一點點沒有問題,可如果大量吃頻繁吃,最後的結果就是"撐死"。但即便這樣,還是會有無數古人選擇"吃土",因為飢餓的感覺實在是太難忍了,可能對於一些絕望的人,能夠帶著飽腹感離開這個世界,也是一種好的結局。
可以吃的"土饃"
那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沒有條件的人當真無藥可救,只能等死嗎?其實還有一種神奇的食物,名叫"土饃",來源於河南濟源市王屋山,是豫家菜裡的特色名菜,不僅美味而且養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在饑荒時,有這個東西說不定能救自己一命。
說起土饃的來源,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唐朝某一年鬧饑荒,家裡有屯糧的還能勉強支撐,但那些在別的莊子上做工的人就要看莊子主人心底如何了。據說當時佔據王屋山的土財主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對手下做活兒的工人十分苛刻,不僅讓他們日夜趕工,而且一天只給一頓飯。
這種情況毫不亞於饑荒,做工的人敢怒不敢言心裡卻十分希望有一個人可以解決這個困境,這時,還真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去偷了一點白面,怕被人發現,就去旁邊挖了一些泥土把這些面包裹起來,之後把包裹好的一大團放在火上烤。
其他人半信半疑,看到這一團麵團慢慢發黃,散發出一陣陣清香,原本就飢餓難耐的人這下還怎麼忍得住,直接拿來就吃,沒想到竟然外酥裡軟,醇香美味,十分驚奇!他們吃的東西就是最早的土饃。
土饃漸漸成了王屋山走親訪友必備的一份禮物。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從王屋山的土中發現,裡面富含各種礦物質,對於改善人體機能,調節腸胃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土饃不僅可以做食物,還可以做藥材,適量食用養身健體甚至可以防止水土不服。
結語
從一份份歷史資料和許多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是十分有智慧而且堅韌不拔的,所以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