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有多恐怖,不只吃草根和樹皮,連土都吃出新花樣

2020-12-01 騰訊網

一腔熱血的杜甫懷著滿心抱負來長安,沒想到高門貴族和普通百姓之間竟然過著天壤之別的日子,從此一首絕句流傳千古,那就是《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清楚地描述了當時饑荒是什麼樣。

天災人禍中,人禍還可以避免,可天災是想避也避不開,每一次天災都會帶來饑荒,面對這樣的困境,古時候的人會怎麼做?

何不食肉糜的真相

一提到饑荒就不得不讓人想到晉朝晉惠帝的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年鬧饑荒,地方上的官員立即把情況上報給皇帝。正巧皇帝正在華林園賞景,聽到這個消息就問旁邊的人,"何不食肉糜?"。原話的意思好像在問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晉惠帝可能就是隨口這麼一問,卻被記錄在《晉書》中,從此之後無數人罵他無知昏庸。各種歷史典故中的晉惠帝都被描繪的有些痴傻,可他當真如此愚蠢,不知道饑荒的時候百姓根本吃不到肉嗎?

對於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說法,當時晉惠帝所問的問題中"肉糜"二字,並不是指尋常牲畜的肉,而是在說人肉!早在漢朝的時候就鬧過許多次饑荒,面對這種天災即便是朝廷也無可奈何。每每到了這種特殊時期,就會頒布一個法令,允許大家"易子而食"。

而到了晉朝,面對同樣的饑荒同樣的百姓,史書是這麼記載的:"關中飢,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可見當時食用人肉已經不再是罕見或者稀奇的事情了。了解到這麼重要的信息之後,再仔細想想晉惠帝的話,怎能不令人毛骨悚然?

畢竟食用人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既然如此將人肉做成肉糜就更容易理解了,為了避免傷感或者別的原因,做成肉糜恐怕是最簡單最普通的做法了。而當時晉惠帝問出這句話,想必已經決定好下一步要頒布希麼詔書,來允許"易子而食"這件事吧。

史書都是後人寫的,換句話而言,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而《晉書》更是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修撰的,他在《修詔》裡講過一句名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什麼意思?史書的用處太大了!

在唐太宗的授意下編寫晉書的作者一共二十一位,他們雖然人數眾多但在其中加了許多神怪故事和小說材料,這些嚴格意義上並不能充當史料研究。由此也可以看出關於晉惠帝到底是不是傻子這件事上,還是有待考證的。

吃觀音土騙自己

鬧饑荒的時候,不是人人都會 "易子而食",那些可憐的沒有辦法的窮苦百姓又要如何熬過這段時期呢?有人提出,可以去森林裡捕獵,或者找有河流地方找一些魚蝦裹腹,但當真可以如此嗎?

第一種情況,正好連年大旱的時候鬧饑荒,這個時候連平常喝的水都不一定能保證有,更不要說魚蝦了。第二種情況類似洪澇,面對這種天災,災民還是要去富裕的地方逃離,不然下場就是在河中淹死。

有人說古人可以捕獵,但鬧饑荒的時候,除了人會餓,難道動物們就不餓了嗎?一方面如果隨隨便便就能找到一片原始森林,那人們貿然進去之後到底能不能活著出來還真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鬧饑荒時候的人們需要用全部的力量忍住飢餓,再加上如果不是人畜罕見試問他們怎會做到"易子而食"的地步,可見當時的人面對饑荒基本沒了辦法。

這個時候,有些古人就會選擇吃土。大家肯定會問,吃土能消化?有一種特殊的黏土,也叫高嶺土或者糯米土,裡面有許多礦物質可以被人體吸收,吃一點點也能消化。這種土還有一種特殊的名字叫"觀音土"。

"觀音土"的特點是土質稀鬆,遇水粘稠變軟,像是糯米一般,這樣吃下去之後飽腹感是很強的。尤其"觀音土"總能讓古代的人聯想到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所以在很多能夠吃到觀音土的地方,即使形同飲鴆止渴一般,古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它。

觀音土吃一點點沒有問題,可如果大量吃頻繁吃,最後的結果就是"撐死"。但即便這樣,還是會有無數古人選擇"吃土",因為飢餓的感覺實在是太難忍了,可能對於一些絕望的人,能夠帶著飽腹感離開這個世界,也是一種好的結局。

可以吃的"土饃"

那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沒有條件的人當真無藥可救,只能等死嗎?其實還有一種神奇的食物,名叫"土饃",來源於河南濟源市王屋山,是豫家菜裡的特色名菜,不僅美味而且養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在饑荒時,有這個東西說不定能救自己一命。

說起土饃的來源,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唐朝某一年鬧饑荒,家裡有屯糧的還能勉強支撐,但那些在別的莊子上做工的人就要看莊子主人心底如何了。據說當時佔據王屋山的土財主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對手下做活兒的工人十分苛刻,不僅讓他們日夜趕工,而且一天只給一頓飯。

這種情況毫不亞於饑荒,做工的人敢怒不敢言心裡卻十分希望有一個人可以解決這個困境,這時,還真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去偷了一點白面,怕被人發現,就去旁邊挖了一些泥土把這些面包裹起來,之後把包裹好的一大團放在火上烤。

其他人半信半疑,看到這一團麵團慢慢發黃,散發出一陣陣清香,原本就飢餓難耐的人這下還怎麼忍得住,直接拿來就吃,沒想到竟然外酥裡軟,醇香美味,十分驚奇!他們吃的東西就是最早的土饃。

土饃漸漸成了王屋山走親訪友必備的一份禮物。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從王屋山的土中發現,裡面富含各種礦物質,對於改善人體機能,調節腸胃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土饃不僅可以做食物,還可以做藥材,適量食用養身健體甚至可以防止水土不服。

結語

從一份份歷史資料和許多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是十分有智慧而且堅韌不拔的,所以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如果遇到極端天氣,他們完全沒有拯救的方法,就只能沒有收成,這就會造成饑荒。據古籍上記載,我國發生過幾次重大的饑荒,而且每一次的饑荒都是慘不忍睹的,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在《備陳大飢疏》中記載過關於饑荒時的一些景象:「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從這句話就可以知道饑荒時期百姓的生活有多艱難。
  • 古代經常鬧饑荒,為什麼老百姓吃樹皮草根,而河裡的魚卻不吃呢?
    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碰上了饑荒,為什麼人們寧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撈魚上來吃呢?其實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研究一下古代饑荒發生的主要位置,從整個中國歷史上來看,其實饑荒多半都是發生在我國的北方,不同的歷史時期,引發饑荒的主要原因也就那麼幾種,旱災,戰亂,蝗災、洪災等等。
  • 古代饑荒連觀音土都吃,為何很少有人去吃魚充飢?古人其實並不傻
    古代中國的生產活動幾乎都圍繞著農業進行,一次饑荒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國家的興衰。比如在崇禎年間陝西省連續四年少雨導致農作物收成不好,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甚至波及到了浙江一帶,直接導致了明朝人民起義,明朝滅亡。
  • 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不打獵捕魚?說出來你別不信
    路有凍死骨,何不食肉糜?晉惠帝時期,天下發生了大饑荒。最後連草根都吃沒了,只好去吃觀音土。消息傳到皇宮之後,晉惠帝問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沒有米飯充飢,為什麼就不能吃肉呢?同理,為什麼鬧饑荒的時候不去捕魚呢?晉國有一年發生大饑荒,很多百姓沒飯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 古代災年鬧饑荒時,為何百姓寧可啃草根也不去捕魚?原因發人深省
    ,以及一種土壤,甚至有人為了草根而大打出手,小燕子特別生氣,說吃土對身體不好,但其實已經到了那一個地步,又有什麼人會去管對身體不好呢? 這種土的名字就叫做觀音土,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它是寺廟中牆壁上的土,放在鍋中炒制以後,可以讓食用的人產生飽腹感,但其實它確實對身體很不好,因為無法消化,所以在災荒年代,就有人明明很餓,但是因為吃了觀音土,而把肚子脹得很大,最終把自己給活活餓死的例子。
  • 中國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捕魚打獵?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賈誼《新書·無蓄》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
  • 晚清的這場大饑荒有多可怕?為了能夠活下來,出現了吃人的現象
    天災的來臨一般都是難以避免的,大自然的魔力非常巨大,人們在天災面前顯示的十分渺小和無力。不管在什麼時代,天災的降臨對於無力與之抗衡的國度和老百姓而言的傷害和打擊都是無法抹除的。特別是在科技和經濟以及醫療水平都比較落後的封建王朝時期,比如明朝時期發生的天災(鼠疫)、東漢末年的瘟瘟疫其他時期的大地震等的天災,這些天災給不同時期的人們帶了很痛苦的經歷和損失。接下來講到的就是發生在晚清時候的一次天災-大饑荒。這次天災大饑荒發生在戊寅年和丁丑年之間,所以清朝晚期的這次天災又被稱作丁戊奇荒。這場災難的巨大危害性我要用很多具體的數據來給大家說明。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把人餓到何種地步?只要能入口就能吃
    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意思就是一天三頓飯,一頓不吃都會感到很餓,現在我們的社會豐富多樣,各種美食都非常的多,完全不需要為食物發愁,但是,在1942年,河南曾經爆發了大饑荒,那場饑荒餓死了無數的人,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來看一看,河南爆發的那場饑荒。1942河南大饑荒:這才是餓!
  • 1942年民國大饑荒,草根樹皮為食,個個瘦骨如柴,觸目驚心!
    【1942年民國大饑荒,草根樹皮為食,個個瘦骨如柴,觸目驚心!】一位瘦骨如柴的小男孩正在展示他的食物,樹皮雜草和觀音土。 1942年民國大饑荒:一位因為飢餓而暈倒在路邊的小孩,在垂死線上掙扎,沒有一個人來管他,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挨餓
  • 回顧四川大饑荒「人吃人」 活人肉每斤賣一千二
    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飢餓。更有人大膽推斷,民國時代,累計餓死的人口突破兩億大關!而爆發於1936-1937年,導致3700萬人受災的川甘大饑荒,僅是民國災荒歲月的一個悽慘片段而已。  1936年,四川旱災進入高潮,土地龜裂,溝渠乾涸,炎炎烈日下,連耐旱的玉米也葉卷黃枯,甚至發生自燃,燒成一片大火。
  • 當年的大饑荒到底有多可怕?看看這些老照片,真的慘不忍睹
    當年的大饑荒到底有多可怕?看看這些老照片,真的慘不忍睹。但是在當年的大饑荒年代,其實是我們很難想像的,因為他們過著的生活,讓人看到這些老照片,都覺得慘不忍睹。
  • 民國42年大荒災下的辛酸鏡頭,你知道樹皮怎麼吃嗎?(多圖)
    吃樹皮我們只在電視裡見過,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吃樹皮你見過嗎?看電視劇《天下糧倉》應該記得這部劇就是以「千裡餓殍圖」開頭的。千裡餓殍,樹皮都被吃完了,民不聊生何其之慘!你或許會說,那是百年前的事了,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今天我們要看的是百年內發生的一場大荒災。
  • 1943年中國發生大饑荒,生活太慘,老百姓吃的都是樹皮野草
    如今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減減肥,瘦下來一些,為了減肥速度可以快一些,不少人都選擇節食的方法,這種方法減重的速度很快,只是飢餓的感覺是真的很難受,難以想像,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有一群人卻因為沒有吃的而忍受著飢餓,甚至有人餓死了。這張照片中就是餓死的老人和孤苦無依的小孩子。
  • 年代文:回到嚼樹皮吃草根年代,她帶空間輕鬆產出4萬斤糧食!
    這次推薦要推薦的是年代文,要說著4本中最有看點的就是第四本了,回到嚼樹皮吃草根年代,她帶空間輕鬆產出4萬斤糧食!快來看看吧!第一本:《重生七零年》——剪韶精彩劇情:但是,這些都不是閆雪現在關心的。看看自己眼前的冷鍋冷灶,閆雪覺得自己重活一世,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真的看清了這些人的冷血。自己在怎麼說也是閆家的閨女,再怎麼說也是親生的吧。
  • 78年前河南大饑荒:15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看到後連飯都吃不下
    從1942年7月份開始到1943年春,中國有150萬人在這場大饑荒中餓死和病死了。今天筆者就帶著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那一年的大饑荒。而這個時候,河南的旱災已經有預兆了,可當地的政府為了免受責罰,將這一情況隱瞞了下來。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熾熱時期,中日雙方都消耗了大量的糧食,國民政府為了保證戰士的溫飽問題,開始進行全國徵收糧食。
  • 地多人少的古代,還是會鬧饑荒,挨餓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很重要
    地多人少的古代,還是會鬧饑荒,挨餓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很重要民以食為天,無論什麼時候糧食都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吃飽了好辦事,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地廣人稀,按道理說是不會挨餓,況且各種資源都很豐富,可偏偏就經常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
  • 1942年的饑荒有多恐怖?四袋米就可以買到一個婦女,餓死無數
    在我國成語中,有一個詞非常殘忍,叫做易子而食。按照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說餓到了一定的程度,人會吃了自己的孩子。又不捨得直接吃自己的,那怎麼辦?就互相交換,吃別家的孩子。可能有的人會覺得這哪裡還有人性可言?連孩子都不放過!可是餓到了那個程度上,動物本能就會高於一切,什麼道德之類的都要退到一邊去。
  • 1942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腿不由自主發抖
    於是飢不擇食的人們開始扒樹皮和草根。這些東西雖然難以下咽,但是飢餓關頭,百姓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有很多人在食用這些東西不久後去世。圖為一位母親在砍樹皮,旁邊的孩子在幫助撿拾。當時樹皮草根都吃完了,迫於無奈的人們開始吃觀音土。但是觀音土吃後便秘,不少人慘死於此。還有人撿拾大雁的糞便來食用,因為裡面殘存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在如今看來不敢相信,卻是當時真實存在的。
  • 一場連續四年的災難,中國兩億人深陷其中,貪官發橫財,餓到吃人
    但這其實還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因為在古代農業領域,乾旱實在是太常見了。以往的乾旱時間最長的也會在六個月之內有降水,雨來了,乾旱的問題就自動解決了。可是後來這場原以為算正常的乾旱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結束,而是迅速擴散了。許多地區一年到頭都沒有絲毫降雨,當時愚昧的人們用傳統的土方法來求雨,但是這樣的做法一點用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