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3D列印技術 102歲老人腰椎注入「骨水泥」成功出院

2020-11-26 鳳凰網江蘇站

「我又能回家過大年啦,感謝這麼多醫生為我手術」,今年102歲老人戎奶奶高興地說。2月2日,她不慎跌倒致胸腰部疼痛不堪,在腰椎裡就注入了「骨水泥」,不到20分鐘的時間,「水泥」就成功凝固,將裂縫的骨頭徹底粘牢了。戎奶奶臉上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戎奶奶2017年1月份曾經由於腰椎第2椎體骨折,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數字骨關節外科中心行微創手術治療,因此本次受傷後即再次聯繫當時的主刀醫師王黎明和姚慶強教授。

因為是102歲的老人,專家組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骨科主任醫師王黎明說:「我院骨科採用三維可視化與3D列印導向模板技術,進行高齡脊柱骨質疏鬆症骨折的微創治療,精確地輔助術中骨水泥的注入,實現精確快速的椎體成形術手術治療,特別是對於像戎奶奶這樣的高齡患者,由於不能夠耐受長時間的俯臥位,這種快速精準的手術極大降低手術風險,提高了手術的療效。」

術中,主刀醫生通過小孔修復變形的脊椎關節,然後注入骨水泥使其固定。據悉,整個過程操作嫻熟,只用了二十分鐘便完成了手術,僅僅存留一個針眼大小的創口。手術切口小,出血約10-15ml,最令她及家人沒有想到的是,術後第二天,戎奶奶腰部疼痛的症狀就得到了明顯緩解。

據了解,和戎奶奶同時期手術還有一位96歲的林奶奶,2月3日因「不慎跌倒致腰背部疼痛伴活動受限六天」入院。查核磁共振顯示:胸12椎體壓縮性骨折。入院後完善相關檢查,在局麻下行椎體成形術手術治療。手術後林奶奶疼痛顯著緩解,也獲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王黎明介紹,骨質疏鬆是一種以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徵,導致骨質脆性增加和易於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本病常見於老年人,但各年齡時期均可發病。骨質疏鬆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質疏鬆係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繼發性骨質疏鬆則是由於各種全身性或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骨組織量減少。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強度的經歷不同階段,青少年時期骨量逐漸增加,到30歲前達到高峰,以後逐漸下降,每年大約流失1%,女性於閉經後骨量流失明顯加快,在絕經後的5年內骨質丟失最快,約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歲以後骨量丟失最快,骨質流失是歷經數十年的過程,骨量流失達到一定程度就是骨質疏鬆。

近十幾年來,在骨質疏鬆領域取得很快進展,通過骨密度檢查,尤其是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DEXA)可以早期發現和診斷骨質疏鬆症,並且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從而有效避免骨折的發生。椎體X線平片異常遲於骨密度提示,但是早於症狀體徵的提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椎體壓縮骨折,也可因咳嗽、打噴嚏、輕微外傷等誘發椎體骨折。新鮮椎體骨折的數周內,出現局部疼痛,體徵出現叩擊痛。多個椎體壓縮者,出現駝背(羅鍋),身高變矮。

隨著新型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經皮球囊擴張椎體後凸成形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該技術主要作為治療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的新型微創手術,能夠迅速緩解疼痛, 促進患者早期功能鍛鍊。(通訊員/章琛)

相關焦點

  • 注入「骨水泥」 粘合骨折處
    晨報訊近日,祁門縣人民醫院骨科在黃山市率先採用「骨水泥」介入療法,為兩位70多歲的患者成功施行手術,患者已經重新站立起來康復出院。  「骨水泥」全稱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經皮椎體成型術是在X線定位和監測下進行的一種微創介入療法。
  • 椎體注入「骨水泥」 微創治療讓83歲老人站起來
    新晚報 2010年12月17日 05時52分 【顯示字體:小 中 大】【列印】【關閉本頁】       哈爾濱新聞網訊(徐勁松 胡月飛 記者 楊茉)一位因脊椎壓縮性骨折而臥床半載的83歲朝鮮族老大娘,日前在省醫院脊柱外科,進行了雷射減壓和椎體成形「雙重」微創治療。
  • 一屁股坐在地上腰痛20多天 注入「骨水泥」30分鐘除痛
    日前,家人將依姆送到福州中德骨科醫院,醫生為她做了經皮椎體成形術(PVP),通過一個5毫米切口,將「骨水泥」(一種醫用材料)緩緩注入骨折椎體,塌陷的椎體逐漸恢復到原來的高度,疼痛很快就消失了。 壓縮性骨折痛了20多天打「骨水泥」半小時解除 王依姆今年65歲,身體還算健康,平時也注意鍛鍊,當天在家裡做家務時,起身得太快扭傷了腰,一時沒站穩,又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 2毫米小針孔注入「骨水泥」 半小時解除壓縮性骨折疼痛
    最近,福州中德骨科醫院率先開展經皮椎體成形術,正是針對性解決這一骨科難題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該技術通過一個切口,將「骨水泥」緩緩注射入骨折椎體裡面,逐漸恢復椎體骨折、塌陷所喪失的高度,疼痛可以很快消失。 小切口注入骨水泥 腰椎塌陷快速恢復 近日,蘇奶奶因為扭傷致腰背部劇烈疼痛20餘天,不能站立行走。到醫院拍片一看,是「腰椎壓縮骨折」。
  • 注入骨水泥撐起塌陷腰杆
    本報訊今年40歲的福州王先生,胸椎體骨質受損,並伴有病理性骨折。他一直臥床不起,並靠嗎啡類鎮痛劑維持。昨日,記者從省立醫院獲悉,院方近日為其實施了我省首例的椎體成形術,將一種名為「骨水泥」的化學製劑注入患者病變椎體。  這樣一來,可以提高椎體的強度和穩定性,達到緩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 老人腰椎骨折劇痛難忍 注入「骨水泥」粘牢裂縫,不疼了
    術中,主刀醫生通過小孔修復變形的脊椎關節,然後注入骨水泥使其固定。整個過程醫生操作嫻熟,只用了二十分鐘便完成了手術,僅僅存留一個針眼大小的創口。術後第二天,李奶奶腰部疼痛的症狀就得到了明顯緩解。&nbsp&nbsp&nbsp&nbsp據王黎明主任介紹,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是一種操作相對精細、損傷小、療效好的微創脊椎外科技術,就是通過鑽頭、導管,將「骨水泥」植入壓縮性骨折椎體部位,達到治療目的,適用於老年患者骨質疏鬆性胸腰段骨折、椎體血管瘤、骨髓瘤、椎體轉移性惡性腫瘤及原發惡性腫瘤等,安全性高、療效確切、併發症少。
  • 全國首個3D列印人體仿生骨骼模型面世 應用術前診斷
    西部網訊(記者 李媛)「這項技術最大的突破是打破傳統的二維CT診斷,把人體骨骼1:1還原,重大疾病下,醫生可根據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有針對的制定手術方案。」研發人員李欣培說,目前這是全國首個3D列印的仿生骨骼模型,主要應用於術前診斷。
  • 老人遇車禍 醫生計算錯誤將骨水泥注入健康部位
    針對這件事,南方醫科大學醫院醫務科介入調查,並於11月21日給出調查結果:醫生術中透視計算椎體錯誤,誤將骨水泥注入胸11椎體,存在缺陷。
  • 留英女生學習面料設計 畢業作品運用3D列印技術
    中新網7月24日電 據BBC英倫網報導,3D列印技術是近年來逐漸為人所了解的快速成型技術,其應用範圍也非常廣泛。來自中國江蘇省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面料設計碩士畢業生張嫕婧(Ejing Zhang)的畢業作品中就包含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單品。本周五(7月26日)晚,她將在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對公眾做講座,談自己的畢業作品。
  • 3D列印骨骼成功應用 他為患者脫下金屬「鎧甲」
    那年,他53歲,在外科治療與研究領域已功成名就。為患者脫下金屬「鎧甲」這些年,骨科醫療技術的進步,內固定器材的作用功不可沒。過去,病人骨折後,往往要長時間躺在床上,通過打石膏或做牽引的方式讓局部骨骼保持穩定,慢慢癒合。到上世紀80年代後,內固定金屬器材逐漸進入臨床,可幫助患者進行骨骼結構重建,大大縮短了康復周期。
  • Carbon利用3D列印數字光合成技術,快速鼻咽拭子用於COVID-19檢測
    其實,在2020年疫情下,不僅來自美國矽谷的Carbon在應用3D列印技術快速反應抗疫行動,來自中國北京的SCRAT3D團隊,也幾乎同步快速的研發了拭子、面罩等3D列印產品。材料和方法格子NP拭子是使用DLS技術在M2印表機(192毫米x120毫米xy構建區域與75微米像素大小)上使用KeySplint軟透明樹脂3D列印。 格子NP拭子印刷在一個包裝密度間隔約6毫米的中心,使448拭子在2小時30分鐘內列印。
  • 5歲男童酷似「外星人」,3D列印實現顱骨整形
    (原標題:5歲男童酷似「外星人」,3D列印實現顱骨整形)
  • 老人表百歲決心!北京首例脫離ECMO新冠患者出院
    5月13日,北京首例成功脫離體外人工膜肺(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從北京地壇醫院出院。出院當天,79歲的康復患者馬奶奶及家屬向醫護人員送上鮮花,表達感謝。我一定爭取再活20年,100歲,101歲,102歲。」據醫生介紹,馬奶奶從2月5日入院,病情一度非常嚴重,2月9日晚,她的情況再次危急,北京地壇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景院率領團隊為老人安裝ECMO,開啟生命保衛戰。劉景院介紹,ECMO支持過程實際上一直是在「走鋼絲」,要各種各樣的平衡。比如說大量的血液引出來需要抗凝,如果抗凝的劑量偏大又容易出血,要不斷的去找平衡。
  • 3D列印,我們不能等——《3D列印,從夢想到現實》讀後感
    但是縱觀我國名著,不是古典小說便是歷史概論,鮮有叫得響的科普書,名氣最大的《十萬個為什麼》雖然能回答兒童心中種種疑問,但卻等於翻版已有科學知識,沒有對最新萌芽技術進行實驗研究做出前瞻性預測。  胡迪·利普森從第一次知曉3D印表機的情景寫起,隨著列印技術日漸成功,領域延伸擴展至人體器官、食物烹飪、教學模型、衣飾鞋物、珠寶玩具、飛機零件甚至武器毒品多個領域,其間波折起伏跌跌撞撞,摸著石頭過河,失敗、懷疑、再嘗試、再失敗,創新的艱難只有作者心裡最清楚。
  • 九院醫生精準手術、應用3D列印...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郝永強教授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為一名來自天山腳下的新疆哈薩克族骨盆巨大腫瘤患者,應用重建的基於3D列印「三位一體」個性化醫療模式,成功精準切除右側半骨盆腫瘤
  • 87歲、91歲、95歲新冠老人相繼治癒出院!為啥老人能頂住?
    病例二:男,80歲,湖北省漢川市 治療時間:11天 合併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史 抗疫心得:適時調整診療方案,加強營養 病例三:女,87歲,湖北省武漢人 治療時間:8天 合併疾病:細菌性肺炎
  • 相愛相殺的3D列印與VR路在何方?
    3D列印:製造方式的變革所謂3D列印,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者塑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3D列印並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這項技術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距今已有30餘年的發展歷史。
  • 8個月大小孩患上狹顱症 醫生藉助3D列印建模為其「補顱」成功
    在這裡醫生為了能夠使手術更加具有精確性,減小手術的風險,採用了3D列印技術等比例的還原了小宇的顱骨模型,在模型上劃下手術分割線,模擬了整個「補顱」手術的過程,並根據小宇父母的面容數據手術十分成功,術後的恢復也十分順利,目前醫生們已經為小宇拆了線,從拆線之後的效果來看小宇的頭顱不僅得到了完美的修復而且還顯示出了和父母都十分相似的特徵。
  • 79歲鍾景輝患大腸癌 手術成功出院休養
    鍾景輝網易娛樂11月14日報導 據香港媒體報導,「戲劇大師」鍾景輝年屆79歲仍熱愛舞臺劇與電視演出,最近卻很少見他現身。之前手術成功,上星期已出院回家休息。有關King Sir患病,眾人也低調以免影響老人家的治療,主辦單位於上周才公布換角,由劇團藝術總監兼本劇導演古天農代替King Sir出演慕理教授一角,同時安排退票選擇。陳國邦稱King Sir患腸癌第一期,是微創手術,所以他手術後一星期已可以下地行走,也不用化療,康復情況理想;希望他早日回到舞臺與熒幕演出。
  • 上海醫生用3D技術為狹顱症嬰兒重塑頭顱
    電話:010-66720615 郵箱:jfjb81tv@qq.com      jfjb81tv@126.com 視頻信息 日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專家們將3D列印技術運用於嚴重小兒狹顱症的矯治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