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而不呆板,字多但不冗雜,《史記》的成書無愧「絕唱」二字

2021-01-09 新聊舊史

前言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能夠使得本民族、本國家的歷史得到傳承,這樣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國家歷史才能夠流傳到後世。最能夠起到這個作用的就是史書的編寫,文字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古代國家歷史的書寫和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才會有人說文字是文明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就是商朝時期的甲骨文,雖然對於現在來說能夠實現全部對甲骨文的解密還存在著較大困難,但是從已經解密出來的甲骨文當中,我們能夠認識到眾多關於商朝的神靈信仰、社會情況。商朝是中國三千多年前的一個奴隸制國家,正是因為其流傳下來數量龐大的甲骨文才能夠幫助我們揭開商朝的神秘面紗。

甲骨文

著名歷史學家王國維先生曾經發明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來進行古史研究,也就是將地上文字的記載與地下出土的考古資料進行相互印證,如果兩者能夠相互符合,自然就具有更高程度的真實性,對於古史研究也就有更大的幫助,更大程度上地還原歷史面貌也就能夠成為可能。中國自古以來的各個發展時期都十分注重對於歷史的編寫和總結,當然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後,這種歷史情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過程中,歷代君王都十分注重對於前朝或者本朝建立之前歷史的書寫和總結,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向後世表明自己對於歷史的關注性。在唐朝確立了官修史書的原則之前,歷代封建王朝都還沒有形成由統治者組織編寫史書的習慣,並且沒有專門修史的機構。司馬遷通過私人著史,寫成了震鑠古今的《史記》,對於中國的史學發展可謂影響重大。

《史記》載:"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古本竹書紀年

秦朝時期的歷史書籍的損失以及司馬遷的的主要生平經歷

秦朝建立之後由於王朝統治時間維持得較短,因此在文化思想上並沒有什麼相較於後世相當出彩的地方,尤其是對其繼任者西漢來說更是如此。秦朝不僅在文化思想上沒有什麼突出成就,反而更加粗暴地限制原來十分活躍的思想局面的發展,大搞焚書坑儒,思想專制,嚴重影響了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文化的傳播和對後世的影響,這是中國古代學術史以及思想史的一大損失。

《史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秦既焚書,六蓺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

到了西漢時期,由於初期的特殊環境,前幾位皇帝只是非常注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努力維持封建統治的基礎。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各方面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此時已經擁有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因此漢武帝更加注重對於思想文化的發展。漢初的黃老思想此時也不再適於封建王朝的發展需要,進而開始了獨尊儒術的思想改革。

司馬談

儒家思想在西漢的封建統治思想中佔據了主流地位,這也是董仲舒經過改良的新儒學,由此也引發了經今古文之爭。這也就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在秦朝時期僥倖沒有被焚毀的滄海遺珠在發揮作用,說得直接點也是先秦的歷史在西漢重新得以流傳。這樣漢武帝就更加重視對於之前歷史的總結,時任西漢太史令的司馬談熟讀先秦諸子百家的經書,對於先秦史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解。

並且司馬談非常注重培養司馬遷的歷史意識,司馬遷從小就跟隨父親到全國各地考察。20歲的司馬遷已經開始獨自前往全國各大山水名地,進行實地採訪,並且不斷依據實際情況和他人的敘述進行記錄。公元前104年,繼承父親的太史令,開始著手根據自己記錄的信息編寫史學名著《史記》。

司馬遷

《史記》的編寫過程及主要內容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接替父親的工作,除了編寫著名的《太初曆》,司馬遷更是在自己的閒暇之際開始了《史記》的編纂。司馬遷有了自己能夠廣泛閱讀皇家藏書的機會,並且將在書本上所記錄的歷史和自己在民間走訪記錄的歷史相互印證,找出其中的不合情理的地方,力圖以最公正客觀的立場去編寫每一段歷史。

公元前109年,司馬遷人生中最黑暗的經歷在此時出現,由於他和當時遠徵匈奴的將軍李陵關係十分要好,李陵兵敗被俘,朝中都說他叛國投敵,只有司馬遷相信李陵的人品,為他求情。漢武帝十分憤怒,直接將司馬遷亞押入大牢,並處以宮刑,這段遭遇幾乎擊垮了司馬遷本人的意志和身體。但是他牢牢記住父親的意志,在牢獄中仍然筆耕不輟,繼續編寫《史記》。

撰寫《史記》

公元前96年,司馬遷被赦免出獄。此後司馬遷一心撲在了《史記》的編寫上,他從遙遠的傳說時代黃帝寫起,直接向下按照時間寫到了自己生活的漢武帝統治時期,他奮筆疾書14年才完成了這部史學名著。整整上下3000多年的歷史全部展現在這部史書當中,從他遊歷全國搜集資料,再到執筆完成修書工作,耗費了畢生心血。

《史記》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立功名於天下,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在時間跨度如此之廣的歷史空間書寫情況下,司馬遷並沒有大體略過,而是利用他頗具文採的史筆對於任何階段的歷史大事都進行了具體的書寫。在史書體例上,司馬遷吸取之前一些史書的特點,並且根據現實需要進行了創新。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以及列傳共130篇,總計50多萬字。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天文曆法,從三皇五帝到民俗風情,《史記》全部囊括在內。

司馬遷祠

《史記》一書所體現司馬遷的著史原則和方法

《史記》一書涉及的時間和空間都非常廣大,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紀、世家和列傳部分,這些內容描寫了重要人物的言行舉止,對於後世史書的編寫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這些人物的書寫和刻畫,司馬遷完全不是憑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而是靠他在編寫之前充分到各地去遊學所作的工作基礎所完成的。

他在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重要事件描述當中,將自己所閱讀相關資料、民間遊學的資料以及自己的理解綜合起來進行闡釋,相對來說是更加具有客觀性的。3000多年的歷史事件以及資料是非常龐雜和瑣碎了,司馬遷能夠運用畢生精力和心血去將這些東西整理、排除,力圖還原一個更為準確的歷史面貌,這體現了司馬遷本人具有廣闊的歷史胸懷和歷史視野。

遊歷民間

《世紀》中最為吸引讀者眼球的當然是人物傳記的部分了。司馬遷在重新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書寫過程中就面臨這一個問題,這些歷史人物基本上都已經不在人世了,有的甚至還是距今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人物,如何更準確地把握對他們事跡的描寫和人物的評價的確非常有難度。

司馬遷秉承的書寫原則就是客觀公正、愛憎分明,比如在對秦始皇的書寫當中,通過史料的集結來表明秦始皇對於廣大人民的殘暴統治。對於陳勝的評價,一般的統治者都會認為他是王朝的反叛者,但是在司馬遷的眼裡,陳勝是一個能夠為百姓請命的有功之人,因此將他分到了世家部分,充分表明了司馬遷對於陳勝的肯定。

《史記》載:"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陳勝

評價

《史記》一書的出爐不僅僅標誌著中國古代史學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更加表明了隨著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以及封建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關於歷史記述已經開始有了意識形態的蘊涵。司馬遷那種公正客觀、不偏不倚、愛憎分明的史學原則在《史記》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那些紮實的史料編纂基礎,對於複雜繁瑣史料的過濾都體現出了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學家的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司馬遷不愧為中國古代一代史學大師,將上下3000年之多的歷史運用精闢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他又不是僅僅簡單地在敘述歷史,更是在這個敘述的過程中體現了自己的史學思想,每一篇之後都附有太史公書,這就是他作為歷史學家對於該時段、事件的感悟。

司馬遷這種比較成熟的史學思想,試圖運用儘可能客觀、不摻雜個人情感的方式去還原歷史,但是正如後現代主義史學流派所講的,認識通過人來記述的歷史都不能是百分之百客觀公正的,任何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都不可能得到完全還原。司馬遷作為距今近兩千年的史學思想家和撰述家,我想在記述歷史、評價歷史方面也一樣離不開自己個人的情感。

但是我們對於司馬遷的評價,對於《史記》的評價同樣不也是應當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進行嗎?在那個封建整體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司馬遷已經能夠運用最大程度的客觀角度去記述、評判歷史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另外在編寫史書那種積累各方面史料的過程,同樣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所以說一代史家司馬遷以及他的《史記》為中國古代史學的編纂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等

相關焦點

  • 《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這一特殊的歷史價值與地位,使《史記》成為中國人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典籍。司馬遷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對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中華民族產生了很長遠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梁啓超先生說:《史記》應進入高校課堂。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開設了《史記》專修課。國學大師陳垣先生也說,高等院校文史兩系不讀《史記》的學生是不合格的大學生。 《史記》如此重要,如何評價它呢?
  • 男人想做人上人:圈子次之,悟透王陽明的「七字真言」,能成大器
    下面給大家總結了王陽明的七字真言,希望對大家有用一、誠持純粹心,做至誠人。王陽明認為,誠信的人務本求真,懷真情而講真話,重承諾而守信用,這樣的男人是最值得敬佩的,也是最能成大器的二、知立志由心,人貴自知。王陽明指出,立志一定要正確,要認識自己的能力,立一個符合自己的客觀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的志向。
  • 關於「秦」字的由來
    (見中華書局北京1959年版《史記》第一冊第173頁)這正是後來秦國國君的始祖。何來「秦國原作琹國」之說?  第二,「秦」字起源很早,甲骨文就有(見馬如泰《殷墟甲骨文引論》第469頁)。「琹」是後起字,不但已識甲骨文中未見,《說文解字》中亦未見。許慎去秦未遠,如果「秦」字原作「琹」,《說文》不當不收。
  • 未來7天,書不成字,紙短情長,徒手摘星,信步向你,餘生皆可期
    未來7天,書不成字,紙短情長,3星座徒手摘星,信步向你,餘生皆可期,一起來看看吧!射手座向來不喜歡說話辦事遮遮掩掩,他們一向有話直說,不論經歷了什麼,都始終懷抱一顆赤子之心。在射手座看來,是非善惡涇渭分明,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溫潤可愛如射手座也絲毫不會心慈手軟。射手座重情重義,一直都羨慕嚮往俠客般的生活方式。面對愛情的時候,射手座也是敢愛敢恨,習慣了跟從本心,絕不會因為別人的話而懷疑自己的情感。
  • 分析《史記》的歷史人類學
    不過,單就史書來說,我們無法忽視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其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的寫作模式為後世史家開創了封建王朝正史的編撰方法,太史公筆下的歷史人物更是充滿血脈、栩栩如生,正因為如此,歷代學者均對《史記》做出高度評價,說它:「貫穿經傳,馳騁古今」(《漢書·司馬遷傳》),「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 楊拴明一筆空心字助力二青會 「八百米折頁書」挑戰成功
    不僅僅因為這一天是國際奧林匹克日,還因為在這一天,山西呂梁嵐縣楊拴明以毛筆書寫一筆空心字的獨特形式,在寬1米、長800米的巨幅宣紙折頁上,用一根完整線條勾勒而寫就的巨幅《毛澤東詩詞》經典詩篇,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現場認證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稱號最大的折頁書」榮譽,為即將在山西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獻上一份厚禮。
  • 從小就讀史記的孩子,早就贏在了格局上!
    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感受到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特別是對於一些社會現象,不讀書的人常常會站在道德制高點馬上就肉眼所見判斷誰對誰錯;而常讀書的人,有思辨的思想,從多方角度考慮問題、分析問題,看到一些不讀書的人看不到的東西。而常讀史書的人,能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考量、理解知識。能夠做到從大局出發,看穿事物的本質。
  • 70歲老人的忠告:人生不順時,謹記這二個字,早晚時來運轉
    忍能遠禍,存有生機,這就是我爺爺這位70歲老人的忠告:人生不順時,謹記這二個字,早晚時來運轉。一、忍很多人都有一種觀點,就是一個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樹立遠大的志向,然後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的積極進取。只有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才能接近成功。這個說法當然非常正確,但是古人還說過一句話:「欲速則不達。」很多時候,我們渴求成功的心,如果太過急迫,做事就容易莽撞衝動。
  • 別讓《史記》等書給騙了,那時他才三十出頭
    這根本不符合生理科學。所以,周文王死年,決不是九十七歲。《大雅大明》篇中又說「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即周文王在繼位之初就與太姒結婚了,將之與《尚書無逸》所記文王「享國五十年」結合起來看,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歲。同樣道理,《史記》載:「周王崩,成王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即武王死後,成王因為年幼,周公不得不親踐天子之位,攝政治理天下。
  • 讓人細思極恐的《史記》揭露人性現實,字字珠璣,別等到40歲才懂
    從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的哲學思想,到《春秋》、《史記》的歷史故事,再到屈原、李白、杜甫的詩歌,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也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老祖宗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戒來提升自己,所以,要讀就要讀最經典的,那就是非《史記》莫屬了,相信只要一提起《史記》,就會想起魯迅的高度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史記》為何能稱為二十四史之首?
    有人質疑《史記》錯誤有一千多處,為何能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對於這種質疑,必須非常不客氣地指出來,任何結論都應該要有事實作為依據,真不知道題主所說「史記錯誤一千多處」這個結論從何而來?有何確鑿證據?這些證據得到過史學界的公認嗎?如果沒有任何依據,哪裡來的勇氣如此菲薄、指摘司馬遷的《史記》?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福氣,靠的不只是人脈,建議記住七字真言
    生活在社會中,人際關係能幫你辦成個人辦不了的事,能幫助你更快地走向成功。欲成大器,離不開人脈的幫助,但關鍵還在於自身,在這一點上,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說法很具有代表性,王陽明告誡後世:想要讓自己後半生有好的福氣,除了必不可少的人脈,修煉「七字真言」,註定會成為人上人。1.「心」: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縱觀王陽明心學,最核心就是一個「心」字。
  • 《史記》等書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這本書還很難讀懂,二千多年來的註解注釋,已經有成千上百種,但這麼多的解釋,反而讓很多人越看越糊塗。《易經》的內容就更加奇怪了,書中不但有古樸深奧的文字,還有數字和許多神秘的符號,似乎書中真隱藏著什麼精深的道理和神秘的規律。
  • 原來,《史記》裡藏著這麼多秘密
    比如古印度,它的文字現在印度人不認識。還有古埃及,謎一樣的金字塔,到現在人類也沒有多少了解。只有中國的文明是一脈相承下來的。《史記》成書於2000多年前,記載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全世界想要了解人類的歷史,就必須來了解《史記》。」  不僅如此,《史記》還包羅萬象。
  • 街上乞丐的字很漂亮,為什麼成不了書法家?專家的解釋很現實
    街頭不時都會碰上一兩個乞丐,很是認真在地面寫著字,若是有心停下腳步,細細一看,那字還真寫得不賴,規整不說,橫撇豎捺還挺有形。只是,大家更多就是匆匆路過,很少有關注的眼光逗留。客觀說,那些字真的要強於很多人,那為何得不到大家的認同呢?
  • 一理通,百理明,舉一反三,5至7字對聯的創作技巧
    五字聯只有十個字,不允許展開太多,只能抓主要的起筆。瞿宇輝。2、六字對聯的創作技巧。六對聯實際是在四字、五字對聯基礎上增加主語或加大程度,或增加新元素而已,其格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一三有時不論。一是在四字聯上加內容的,如:人壽年豐福滿,花香柳綠春榮;原聯是花香柳綠,人壽年豐。
  • 書字寶寶取名字 有書卷氣質的寶寶名字推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夠帶給我們廣闊的新天地,改變我們的容顏,增長我們的見識,增加我們的財富。那麼給寶寶取一個帶書字的名字,那麼多有文化內涵呀,今天跟著小編來看看都有哪些帶書字好聽的名字吧!
  • 煙臺地名萊字多,「萊」是什麼意思?
    鄭玄註:「萊,休不耕者,郊內謂之易,郊外謂之萊。」也指田荒廢生滿雜草。《詩小雅楚茨序》:「政煩賦重,田萊多荒。」毛傳:「田萊多荒,茨棘不除也。」孔穎達疏:「田廢生草謂之萊。」在膠東這塊地方,有不少帶有「萊」字的地名,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在昔日黃縣(今龍口市)和牟平縣(今牟平區)境內,還有兩座同名的山———萊山。
  • 筆畫又少又難寫的6個字,一次性分享給你,學會了嗎
    學習楷書,什麼樣的字最難寫?我相信筆畫比較少的獨體字肯定難倒了不少朋友。作為獨體字,筆畫雖然少,但是安排起來難度卻一點也不小,要想寫的好,是非常考驗功力的。在書寫這類字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方法和技巧呢?小編今天挑選了其中的6個字,筆畫又少又難寫,一次性分享給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