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如何靠「小人」治天下的?

2021-01-08 私房大歷史

本文轉載自 寧胡閼氏 在公眾號的原創文章,已經得到作者授權。

班固在史書中盛讚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的興盛景象,云:「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完寬 ;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驀、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遣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

與歷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漢武帝大概是最少受「傳統」約束的一位,也許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必須遵循的「傳統」。武帝本人的頭腦其實是多元的混合體,其中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權謀治術,也有方術神仙家的迷信,處處折射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多彩和生機。他崇尚文學,也醉心於武功,追求長生不老更是他一生的夢想。他身上既體現了那個時代最為「精英」的文化,也集中了那個時代最為「底層」的愚昧。作為天下至尊,他從不缺乏勃勃雄心、豐富的想像力和堅強的意志;於是,在他身邊很快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非常「小人物」。

武帝按照前朝成例,下詔求賢。凡有一技之長者,幾乎都能找到進身之階,或由地方諸侯、官員舉薦,或隻身闖京城,拉關係,找門路,只要能想方設法讓皇帝知道你是個人物,多少都能撈到一官半職。當時的熱鬧景象,用班固的話來說,那是「群士慕向,異人並出」。這樣的求賢詔在武帝時期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一道,各地的「異人」也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朝中。這些人最初多是在皇帝身邊做侍從顧問,以後逐漸因材施用,委以各種要職。

漢武帝用人,不為傳統觀念所束縛,而是任人惟賢、不拘一格、不問出身。漢朝人的家族、門第觀念非常重,若依據這種習慣思維,桑弘羊(商人)、衛青(奴隸)、卜式(牧民)、金日磾(俘虜)都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但是, 漢武帝都提拔並發揮了他們的能力,做到知人善任、量材使用。

漢武帝的影視劇形象

布衣

從漢武帝對公孫弘的任用上,更可以清楚地看出漢武帝的人才思想。公孫弘建元年間曾被地方推薦到中央,封為博士。但在他出使時不能勝任而遭冷遇,於是公孫弘稱病還鄉。元光五年 ,公孫弘再次被舉,但這次是漢武帝親自測試。據史料記載,「時對者百餘人,太常奏 (公孫 )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漢武帝以其獨具慧眼,為西漢政府物色到一位傑出的丞相人選。

按西漢政府歷來的規定,擔任丞相的人選,必須在具備列侯爵位的人選中選拔。平民出身的公孫弘哪來爵位? 為此,漢武帝以其非凡的氣概,衝破陳舊的束縛,先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後封爵位 ,從此開創了平民擔任丞相之先河。特別是漢武帝為此下的詔書,更反映了他用人唯賢的人才觀:「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召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廣德以行。」

事實證明,公孫弘確實是一個能夠擔當丞相之任的大才,而非一般官吏的小材。從這裡更能看出漢武帝不以偏見取人,既不嫌他出身低微,更不以他曾經不堪出使就草率定論,而是審其究竟有無真才實學,「量材而授官 ,錄德而定位」。這是漢武帝人才思想中最關鍵的核心。正是在這樣的人才觀指導下,出身卑微的莊助、朱買臣、司馬相如、主父偃等具有真才實學的各種人才 ,都聚集在漢武帝的周圍,猶如眾星捧月一般,維護著漢武帝開創的大業,形成了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的大好局面。

公孫弘的

郎中主父偃,原為臨淄人,中年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易》和《春秋》,元光元年 (公元前 134年 )因投書自薦,被漢武帝封為郎中。主父偃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郎中,但他竭盡全力為漢武帝出謀劃策。「內實京師,外銷奸猾」 ,強遷幾十萬豪強於茂陵,就是主父偃的主意;不發一兵一卒 ,不多用一寸土地,而將諸侯的力量全部削弱的「推恩令」 ,也是主父偃的主意;冊封出身卑微的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的反叛陰謀,更是主父偃的功勞。為此,主父偃深得漢武帝的青睞,自從被召見後,一年之中四次提拔,從郎中升為大夫,一時成為美談。如此慷慨的封賞、知遇之恩,怎能不讓這些官員們拼死效力,拼命「盡用」 ,為漢武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武帝 36 歲那年遇到一個很特別的小馬夫,這個少年身高八尺二寸,相貌端嚴,他養的馬特別肥壯。當他牽馬走過皇帝面前時,沒有像其他馬夫那樣偷看侍立左右的殯妃們。經詢問,才知道這少年是休屠王子,與母親、弟弟一起被俘,沒入宮中為奴 。漢武帝立即封這少年做馬監,然後又讓他隨侍左右,還賜給他一個漢姓「金」,就是金日磾。

貴戚們對皇帝寵信一個 「 胡兒 」 頗有怨言,武帝的回應則是待他更好。武帝喜愛金日磾沒有什麼理由,出於直覺而已。而其後的歷史表明,武帝確實慧眼識人。金日磾的忠心和正直說明漢武帝的直覺不錯。金日磾不肯靠裙帶關係邀寵,拒絕了漢武帝想納金女為妃的美意。他也曾親手擒獲企圖行刺皇帝的馬何羅,救漢武帝一命。武帝臨終前,金日磾與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起受遺命輔佐八歲登基的幼主漢昭帝,為大漢王朝保駕護航。

霍光的影視劇形象

酷吏

鹽鐵官營建立之後,漢代財政制度為之一變。從以土地稅為主,變成了土地稅,鹽鐵收入病重。土地稅和戶籍都是固定的,容易徵收,而商人和貨物確是流動的。所以,政府逐漸細化了有關商業稅的規定:商人們擁有價值兩千錢的資產,就要繳稅一算,稅率是百分之六。手工業稅率為百分之三。對於不好計價的貨物就按車算,有一輛車要繳納一算的稅,有五丈以上的船也要繳納一算的稅。商人的稅收還要加倍。

由於規定的過於苛刻,沒有人主動繳納。於是,皇帝必須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僱傭大批的幫手——酷吏去徵稅、武帝時期成為西漢王朝酷吏最多的時代。一時間刀斧手雲集。御史大夫張湯。御史中丞減宣、杜周,以及推崇嚴刑峻法,官至九卿的義縱、尹齊、王溫舒等人相繼而出。

為了配合商業稅的強制徵收,漢武帝頒布了告緡令,鼓勵互相揭發別人財產。民間社會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告密熱潮。許多人熱衷於打聽地方豪強的財產,告發他們,獲得分成。在這種吃大戶風氣下,全國中等資產以上的地方豪強大部分被告發過。

該法令由一個叫楊可的人推行,而主持審判工作的就是著名的酷吏杜周。杜周當廷尉時,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腐運動,逮捕的郡守,以及九卿以上的官吏俸祿兩千石以上不下百餘人。每年由地方上交審訊的案件不下千份。一個大案子所牽連的人數動輒數百人,而小案子也有幾十人。為了查證案件,辦案人員來回折騰數百裡甚至千裡,遇到有不服審判者,獄吏則採取嚴刑逼供的辦法來定案。後來,有些人一聽到惹上官司了,就立即逃跑,以免落在杜周手裡。

在杜周的主持下,沒收的財物以億來計算,奴婢以千,萬計算,沒收的田地,大縣有幾百頃,小縣也有上百頃。打擊了地方豪強,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武帝後來準備對外戰爭戰爭積累了經濟基礎。

理財

漢初規定,商賈之人不得佔有土地,不得衣絲乘車,更不得入仕為吏。從儒家正統思想出發,同樣主張重農抑商,把商業視之為低賤的職業。但漢武帝完全不受祖宗之法的約束,大膽起用精通業務的商賈來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並且大見成效。如南陽大冶孔僅、洛陽賈人之子桑弘羊,以及東郭鹹陽,都被武帝提拔到經濟部門擔任要職。

漢武帝一朝,有兩項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是均輸,平準。這兩項改革措施,就是由著名的理財高手桑弘羊提出,其目的也是增強政府的財力和對經濟的控制力。

所謂均輸,是一種讓政府插手商品運輸和銷售的做法。漢代的土地稅主要是以糧食的形式上繳,但把糧食從地方運到京城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與物力。均輸法規定,地方政府可以靈活處理這些糧食,在當地賣掉,換成錢,或者購買當地的土特產品,把土特產品運輸到外地高價出售。糧食價格低又笨重,換成土特產品價高量輕,而且土特產品往往在產地很便宜,但是在外地很貴。這樣,政府就可以減少運輸成本的同時,吃買賣的差價。理論上來說,均輸是一種市場調節機制,如運行得當,各地產品分配會更加均衡。

所謂平準,是在地方上興建平準倉,當本地豐收時,政府就收購糧食放入平準倉庫;到了本地出現災害缺糧時,政府再把倉裡的糧食拿出來接濟社會。但接濟不是免費的,而是採取一個低於市場價格,高於收購價格的中間價,這個價格既可以保證政府盈利,又保證民間獲得較為平價的糧食,打擊不法商人的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稼穡

漢武帝時期,一場農業革命正在悄然進行。

重用專業人才,是漢武帝用人策略中的另一個突 出特點 。對於文臣武將 , 漢武帝能做到知人善任, 對於精通農業、 商業、 水利、 科技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漢武帝也能做到這一點。漢武帝在位期間,親自過問農業 、 冶煉、 商業等經濟方面的事情,制定了許多政策,並且提拔、 重用那些精通本業的專業人才,改變 了過去那種任用文官管理經濟、 商業 、 農工事務的傳統。

倪寬精通水利, 漢武帝任他為左內史。他在任左內史期間,親自指揮民工在鄭國渠上開了六條小渠,使原來澆灌不了的高地受到灌溉。這六條水渠就是著名的 「 六輔渠」 。徐伯原是個普通的水工,元光六年 (公元前129 年) 漢武帝命他主持修建水利工程 ,「 發卒數萬人穿潛渠 」。用三年時間開鑿了從長安到黃河的渠道三百多裡 , 使關東到長安的水路縮短了一半,並使萬頃農田得到 了灌溉 。

漢武帝重用科技方面的專業人才,比較著名的還有唐都、落下閎二人。他們精通天文律歷,是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因此,漢武帝把他們招至宮中修定律歷,使他們在天文學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如著名的《太初曆 》就是他們參與下修訂出來的。

對於農業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尤其是漢武帝,為了興文治,建武功,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作基礎,因而他對農業更為重視。他在晚年就明文下詔曰:「 方今之務,在於力農」 。

武帝末年,任用趙過擔任搜粟都尉,大力推廣代田法。而在此之前,由於土地的肥力不足,人們往往需要採取休耕的措施,典型的休耕有三塊土地,每年耕種其中的一塊,讓另外兩塊拋荒積攢地力,三年輪一遍。而趙過則提出在一畝地裡挖出三條壟溝,每年在其中一條裡種糧食,另外兩條留著積攢地力。如果土地肥沃,還可以每年種兩條留一條。用這種方法種地,每畝土地比過去可以多收一石的糧食。

另外,這一時期也是耕牛逐漸普及的時期,許多地方用牛力來替代人力,獲得了更高的收成。趙過本人通過改進犁的構造,一頭牛可以拉三個犁頭,還有新型播種工具——筒車,大幅度的提高了耕種的效率。趙過的農業革命進展很快,由最初的關中地區,逐漸向全國擴散。精耕細作提高了產量和效率,從而使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趙過推廣的代田法

結語

雖然漢武帝在位時期,身邊的人才猶如走馬燈一樣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有些人是他始終倚重的,在漢武帝一朝,三個方面的人對漢武帝一直都很重要而不擔心被拋棄,一個是軍事人才,這是國家的重要保障,是漢武帝的重中之重,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一個是思想控制,提供他集權做法的合法性,以董仲舒為代表。還有就是理財,以桑弘羊為代表,這是保證他戰爭和好大喜功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不但知道什麼人該怎麼用,也知道哪些人只能用一時,哪些人可以用一世,每個人都可以在漢武帝手中發揮對漢武帝最大的價值。漢武帝表面上是因為做了很多大事而被稱為大帝,但是這背後,漢武帝最突出的,是他對人才的運用,這種能力,在古代帝王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相關焦點

  • 巫蠱之禍中太子被冤殺,漢武帝得知真相後,如何處置那批小人的?
    在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就因「巫蠱之禍」慘遭滅門。事後漢武帝幡然醒悟,才明白是有人挑撥了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那漢武帝又是如何懲治這些小人的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公孫敬聲的母親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姐姐衛君孺,靠著這一層關係,公孫敬聲經常做些違法亂紀的事。在接替父親擔任太僕後,公孫敬聲驕橫奢侈,不守法紀,擅自動用北軍軍費一千九百萬錢。事情敗露後,公孫敬聲被捕入獄。當時恰逢漢武帝下令緝捕陽陵大俠朱安世,於是公孫賀便請求漢武帝,讓他負責追捕朱安世,來為兒子公孫敬聲贖罪。漢武帝答應了公孫賀的請求。公孫賀挺賣力,沒過多久便抓住了朱安世。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漢武帝晚年時,因巫蠱之禍,聽信小人讒言,害死了自己的親人
    漢武帝即位以來,漢朝在其治理之下走向了繁榮,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國家選出多位優秀的代表,致力於抗擊匈奴,為國家清理周邊的障礙,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漢朝與各地的聯繫,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驚人的壯舉,總之,他為漢朝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是,他一生的雄才大略,卻因為晚年時期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付之東流,引發了「巫蠱之禍」也因此冤枉了當時的太子劉據。
  • 公元前103年,漢武帝讓公孫賀升官當宰相,公孫賀卻痛哭流涕拒絕
    這就需要看一看, 在公孫賀拜相之前,漢武帝劉徹手下經歷過的10任宰相,結局如何。公孫賀之前,漢武帝手下諸位宰相的結局一、建陵侯衛綰:被免職。當時,漢武帝登基僅1年,羽翼未豐。衛綰因沒有為蒙冤入獄的囚犯申冤,被免職。倒也不冤。二、魏其侯竇嬰:被處死。竇嬰為搭救至交好友灌夫,得罪王太后同母異父哥哥田蚡,更被誣陷「偽造詔書罪」。
  • 治小人、防小人,就用這一招最管用!
    自古以來對於小人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輕者撥弄是非、挑撥離間、造謠是非,重者事業停頓、家庭破裂,名譽掃地,一生毀於此
  • 漢武帝得知「巫蠱之禍」真相後,是如何報復那些,殘害太子的小人
    常言道,父愛如山,但漢武帝卻在他人的設計下親手逼死了自己的兒子劉據。這就是西漢著名的政治事件——巫蠱之禍。事後醒悟過來的帝王,終是悔恨不已,而那些害死太子的兇手,也要承受天子的怒氣。巫蠱之禍西漢徵和元年,漢武帝因為上了年紀,身體愈發不好。而皇后衛子夫雖不如當年得寵,但朝廷之中衛氏一族的權利卻如日中天。朝中丞相公孫賀是皇后衛子夫的姐夫,他的兒子公孫敬聲也擔任著太僕一職。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漢武帝劇照何為諡號?諡號是如何評定的?  弄清楚諡號的含義和評定方式,再來看漢武帝的諡號,就很好理解了,漢武帝的諡號是「武」,屬於褒諡、美諡,諡法中對「武」的定義為: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
  •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本文是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發的求「茂材異等」詔。本年漢武帝50歲,登基稱帝已34年。也就在本年冬,一代名將衛青去世,漢武帝因此而感到「名臣文武欲盡」,所以才下發了這道著名的求賢令。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衛青在漢武帝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衛青謝世,漢武帝倍感人才凋零,所以才要以非常之舉薦拔人才。 漢武帝的功業早已彪炳史冊,無需贅言,但是,促成其功業的,除了漢武帝個人的雄才大略之外,還有圍繞在他周圍的無數傑出人才。
  •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是怎樣處置殘害太子那些小人的?
    江充家族:被漢武帝下令全滅。黃門蘇文則被燒死在橫橋上。泉鳩裡用刀傷到太子的那個人,先被封為北地太守,後來滿門抄斬。舉兵觀望的任安被腰斬。私放劉據出城的田仁被腰斬。丞相劉屈氂被腰斬,家人被梟首示眾。李廣利叛逃匈奴,其宗族被滅。參與鎮壓太子的馬通,與親近江充的兄長侍中僕射馬何羅行刺皇帝被處死。總之,直接或間接導致太子劉據死亡的人,最後都被漢武帝殺了。
  • 《易經》家人卦:家正才能天下治
    ,所以小家安寧幸福,天下才能興旺安寧。古人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一句話叫做家正而後天下治,只有人人各歸其位,各司其職,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寬嚴相濟,家道才能亨通。如果家中之人沒有禮法規矩,人人自私自利,個個隨心所欲,尊卑不分,重利輕義,年老之人無人奉養,幼小之人無人教育,那麼便會像天地之間失了常道一樣的無序,這個家庭也就家不像家了。
  • 職場上遇到小人怎麼辦?用這四招,把小人治得服服帖帖
    君子報仇,十年還為時不晚,小人報仇,只有早晚。任何人在工作場所遇到小人肯定都會很鬱悶,因為小人像口香糖一樣,如果被他粘上就很難清除。誣陷你,打你的小報告,影響你的工作等等。這些伎倆使你不舒服。許多人遇到小人,他們只能承認自己很不幸。
  • 2016除小人20個妙招治小人的妙招破解小人方法及妙招20
    2016除小人20個妙招治小人的妙招破解小人方法及妙招2016年小人太多2016年怎樣防小人如何化解小人2016年81年屬雞人2016年小人  人活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犯過小人。如果你碰到了以怨報德的人,便是「犯了小人」。許多人在過去的一年遭遇了小人,而且鄭博士相信一些朋友在2016年依然會遭遇小人官非。
  • 劉邦得天下是小人得志?別逗了
    劉邦和項羽的爭霸一直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有人說劉邦得天下是小人得志,更有不少文人墨客為項羽鳴不平。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劉邦其實一點都不小人,甚至可以說得上很英明的一個皇帝,之所以劉邦一直給人感覺是小人,主要還是《史記》中記載的事情讓人感覺很小人:項羽抓了劉邦全家,並且陣前對劉邦說,你再不投降,我殺了你爹。劉邦扭頭就說,我倆結拜過了,我爹就是你爹,你殺我爹就是殺你爹,記得給我分點湯。這分明是種無賴的表現。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的罵名不是惡意加給他的,本來就是事實。只不過窮兵黷武說的是晚年的漢武帝,對於漢武帝的綜合評價,也都是功大於過的。漢朝從劉邦開始,就被匈奴給欺負慘了,之後漢朝採取和親政策,得到邊境安寧,國內休養生息。漢朝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逐漸強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從已婚婦女到皇太后 漢武帝老媽王娡是如何逆襲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從已婚婦女到皇太后 漢武帝老媽王娡是如何逆襲的?說到漢武帝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真的是為漢朝開疆擴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的,但是我們今天不說漢武帝我們要說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娡了,話說這個人真的是超級厲害的,那麼在正史中也一樣的厲   原標題:從已婚婦女到皇太后 漢武帝老媽王娡是如何逆襲的?
  • 什麼樣的八字犯小人 風水如何防小人
    ,可很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小人是經常都存在的,而起也有可能會比較容易觸犯小人。那麼什麼樣的八字犯小人,風水如何防小人?下面讓本期風水知識大全為你解析。    風水如何防小人 背後不要靠著衛生間 在風水學中,衛生間是汙穢之所,衛生間內有穢氣,而衛生間在周易中為坎卦
  • 西漢歷代皇帝順序,漢武帝原來排第十位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都洛陽,三個月後定都長安。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今天我們來看看西漢歷代皇帝的順序。
  • 進擊的泗水亭長:劉家人的天下
    一時間,大半個天下風雨飄搖,逼得景帝不得不殺了晁錯來爭取主動。叛軍勢力浩大,但各打各的算盤,人多勢眾、尾大不掉。在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之後,於梁國(河南商丘)遭遇頑強抵抗,梁國是景帝的親弟弟劉武的封地,以此為據點,在漢將竇嬰、周亞夫的奇謀之下,叛軍潰敗,七國之亂得以平息。自此,權力收歸中央。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憑什麼喊出這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
    而漢朝確實讓我們倍感自豪的朝代,在那個年代,曾喊出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曾讓漢武帝時期的軍人,百姓都感到國家的強盛。即使現在,這句話也讓我們感到驕傲,而現在演變成「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更是現代社會軍人的職責。這話在吳京導演的《戰狼》裡出現過,當旅長說出那一刻,心都熱血了,領土的聖神不容外國人侵犯。那當初漢朝憑什麼底氣喊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