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寧胡閼氏 在公眾號的原創文章,已經得到作者授權。
班固在史書中盛讚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的興盛景象,云:「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完寬 ;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驀、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遣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
與歷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漢武帝大概是最少受「傳統」約束的一位,也許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必須遵循的「傳統」。武帝本人的頭腦其實是多元的混合體,其中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權謀治術,也有方術神仙家的迷信,處處折射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多彩和生機。他崇尚文學,也醉心於武功,追求長生不老更是他一生的夢想。他身上既體現了那個時代最為「精英」的文化,也集中了那個時代最為「底層」的愚昧。作為天下至尊,他從不缺乏勃勃雄心、豐富的想像力和堅強的意志;於是,在他身邊很快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非常「小人物」。
武帝按照前朝成例,下詔求賢。凡有一技之長者,幾乎都能找到進身之階,或由地方諸侯、官員舉薦,或隻身闖京城,拉關係,找門路,只要能想方設法讓皇帝知道你是個人物,多少都能撈到一官半職。當時的熱鬧景象,用班固的話來說,那是「群士慕向,異人並出」。這樣的求賢詔在武帝時期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一道,各地的「異人」也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朝中。這些人最初多是在皇帝身邊做侍從顧問,以後逐漸因材施用,委以各種要職。
漢武帝用人,不為傳統觀念所束縛,而是任人惟賢、不拘一格、不問出身。漢朝人的家族、門第觀念非常重,若依據這種習慣思維,桑弘羊(商人)、衛青(奴隸)、卜式(牧民)、金日磾(俘虜)都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但是, 漢武帝都提拔並發揮了他們的能力,做到知人善任、量材使用。
布衣
從漢武帝對公孫弘的任用上,更可以清楚地看出漢武帝的人才思想。公孫弘建元年間曾被地方推薦到中央,封為博士。但在他出使時不能勝任而遭冷遇,於是公孫弘稱病還鄉。元光五年 ,公孫弘再次被舉,但這次是漢武帝親自測試。據史料記載,「時對者百餘人,太常奏 (公孫 )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漢武帝以其獨具慧眼,為西漢政府物色到一位傑出的丞相人選。
按西漢政府歷來的規定,擔任丞相的人選,必須在具備列侯爵位的人選中選拔。平民出身的公孫弘哪來爵位? 為此,漢武帝以其非凡的氣概,衝破陳舊的束縛,先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後封爵位 ,從此開創了平民擔任丞相之先河。特別是漢武帝為此下的詔書,更反映了他用人唯賢的人才觀:「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召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廣德以行。」
事實證明,公孫弘確實是一個能夠擔當丞相之任的大才,而非一般官吏的小材。從這裡更能看出漢武帝不以偏見取人,既不嫌他出身低微,更不以他曾經不堪出使就草率定論,而是審其究竟有無真才實學,「量材而授官 ,錄德而定位」。這是漢武帝人才思想中最關鍵的核心。正是在這樣的人才觀指導下,出身卑微的莊助、朱買臣、司馬相如、主父偃等具有真才實學的各種人才 ,都聚集在漢武帝的周圍,猶如眾星捧月一般,維護著漢武帝開創的大業,形成了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的大好局面。
郎中主父偃,原為臨淄人,中年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易》和《春秋》,元光元年 (公元前 134年 )因投書自薦,被漢武帝封為郎中。主父偃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郎中,但他竭盡全力為漢武帝出謀劃策。「內實京師,外銷奸猾」 ,強遷幾十萬豪強於茂陵,就是主父偃的主意;不發一兵一卒 ,不多用一寸土地,而將諸侯的力量全部削弱的「推恩令」 ,也是主父偃的主意;冊封出身卑微的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的反叛陰謀,更是主父偃的功勞。為此,主父偃深得漢武帝的青睞,自從被召見後,一年之中四次提拔,從郎中升為大夫,一時成為美談。如此慷慨的封賞、知遇之恩,怎能不讓這些官員們拼死效力,拼命「盡用」 ,為漢武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武帝 36 歲那年遇到一個很特別的小馬夫,這個少年身高八尺二寸,相貌端嚴,他養的馬特別肥壯。當他牽馬走過皇帝面前時,沒有像其他馬夫那樣偷看侍立左右的殯妃們。經詢問,才知道這少年是休屠王子,與母親、弟弟一起被俘,沒入宮中為奴 。漢武帝立即封這少年做馬監,然後又讓他隨侍左右,還賜給他一個漢姓「金」,就是金日磾。
貴戚們對皇帝寵信一個 「 胡兒 」 頗有怨言,武帝的回應則是待他更好。武帝喜愛金日磾沒有什麼理由,出於直覺而已。而其後的歷史表明,武帝確實慧眼識人。金日磾的忠心和正直說明漢武帝的直覺不錯。金日磾不肯靠裙帶關係邀寵,拒絕了漢武帝想納金女為妃的美意。他也曾親手擒獲企圖行刺皇帝的馬何羅,救漢武帝一命。武帝臨終前,金日磾與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起受遺命輔佐八歲登基的幼主漢昭帝,為大漢王朝保駕護航。
酷吏
鹽鐵官營建立之後,漢代財政制度為之一變。從以土地稅為主,變成了土地稅,鹽鐵收入病重。土地稅和戶籍都是固定的,容易徵收,而商人和貨物確是流動的。所以,政府逐漸細化了有關商業稅的規定:商人們擁有價值兩千錢的資產,就要繳稅一算,稅率是百分之六。手工業稅率為百分之三。對於不好計價的貨物就按車算,有一輛車要繳納一算的稅,有五丈以上的船也要繳納一算的稅。商人的稅收還要加倍。
由於規定的過於苛刻,沒有人主動繳納。於是,皇帝必須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僱傭大批的幫手——酷吏去徵稅、武帝時期成為西漢王朝酷吏最多的時代。一時間刀斧手雲集。御史大夫張湯。御史中丞減宣、杜周,以及推崇嚴刑峻法,官至九卿的義縱、尹齊、王溫舒等人相繼而出。
為了配合商業稅的強制徵收,漢武帝頒布了告緡令,鼓勵互相揭發別人財產。民間社會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告密熱潮。許多人熱衷於打聽地方豪強的財產,告發他們,獲得分成。在這種吃大戶風氣下,全國中等資產以上的地方豪強大部分被告發過。
該法令由一個叫楊可的人推行,而主持審判工作的就是著名的酷吏杜周。杜周當廷尉時,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腐運動,逮捕的郡守,以及九卿以上的官吏俸祿兩千石以上不下百餘人。每年由地方上交審訊的案件不下千份。一個大案子所牽連的人數動輒數百人,而小案子也有幾十人。為了查證案件,辦案人員來回折騰數百裡甚至千裡,遇到有不服審判者,獄吏則採取嚴刑逼供的辦法來定案。後來,有些人一聽到惹上官司了,就立即逃跑,以免落在杜周手裡。
在杜周的主持下,沒收的財物以億來計算,奴婢以千,萬計算,沒收的田地,大縣有幾百頃,小縣也有上百頃。打擊了地方豪強,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武帝後來準備對外戰爭戰爭積累了經濟基礎。
理財
漢初規定,商賈之人不得佔有土地,不得衣絲乘車,更不得入仕為吏。從儒家正統思想出發,同樣主張重農抑商,把商業視之為低賤的職業。但漢武帝完全不受祖宗之法的約束,大膽起用精通業務的商賈來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並且大見成效。如南陽大冶孔僅、洛陽賈人之子桑弘羊,以及東郭鹹陽,都被武帝提拔到經濟部門擔任要職。
漢武帝一朝,有兩項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是均輸,平準。這兩項改革措施,就是由著名的理財高手桑弘羊提出,其目的也是增強政府的財力和對經濟的控制力。
所謂均輸,是一種讓政府插手商品運輸和銷售的做法。漢代的土地稅主要是以糧食的形式上繳,但把糧食從地方運到京城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與物力。均輸法規定,地方政府可以靈活處理這些糧食,在當地賣掉,換成錢,或者購買當地的土特產品,把土特產品運輸到外地高價出售。糧食價格低又笨重,換成土特產品價高量輕,而且土特產品往往在產地很便宜,但是在外地很貴。這樣,政府就可以減少運輸成本的同時,吃買賣的差價。理論上來說,均輸是一種市場調節機制,如運行得當,各地產品分配會更加均衡。
所謂平準,是在地方上興建平準倉,當本地豐收時,政府就收購糧食放入平準倉庫;到了本地出現災害缺糧時,政府再把倉裡的糧食拿出來接濟社會。但接濟不是免費的,而是採取一個低於市場價格,高於收購價格的中間價,這個價格既可以保證政府盈利,又保證民間獲得較為平價的糧食,打擊不法商人的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稼穡
漢武帝時期,一場農業革命正在悄然進行。
重用專業人才,是漢武帝用人策略中的另一個突 出特點 。對於文臣武將 , 漢武帝能做到知人善任, 對於精通農業、 商業、 水利、 科技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漢武帝也能做到這一點。漢武帝在位期間,親自過問農業 、 冶煉、 商業等經濟方面的事情,制定了許多政策,並且提拔、 重用那些精通本業的專業人才,改變 了過去那種任用文官管理經濟、 商業 、 農工事務的傳統。
倪寬精通水利, 漢武帝任他為左內史。他在任左內史期間,親自指揮民工在鄭國渠上開了六條小渠,使原來澆灌不了的高地受到灌溉。這六條水渠就是著名的 「 六輔渠」 。徐伯原是個普通的水工,元光六年 (公元前129 年) 漢武帝命他主持修建水利工程 ,「 發卒數萬人穿潛渠 」。用三年時間開鑿了從長安到黃河的渠道三百多裡 , 使關東到長安的水路縮短了一半,並使萬頃農田得到 了灌溉 。
漢武帝重用科技方面的專業人才,比較著名的還有唐都、落下閎二人。他們精通天文律歷,是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因此,漢武帝把他們招至宮中修定律歷,使他們在天文學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如著名的《太初曆 》就是他們參與下修訂出來的。
對於農業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尤其是漢武帝,為了興文治,建武功,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作基礎,因而他對農業更為重視。他在晚年就明文下詔曰:「 方今之務,在於力農」 。
武帝末年,任用趙過擔任搜粟都尉,大力推廣代田法。而在此之前,由於土地的肥力不足,人們往往需要採取休耕的措施,典型的休耕有三塊土地,每年耕種其中的一塊,讓另外兩塊拋荒積攢地力,三年輪一遍。而趙過則提出在一畝地裡挖出三條壟溝,每年在其中一條裡種糧食,另外兩條留著積攢地力。如果土地肥沃,還可以每年種兩條留一條。用這種方法種地,每畝土地比過去可以多收一石的糧食。
另外,這一時期也是耕牛逐漸普及的時期,許多地方用牛力來替代人力,獲得了更高的收成。趙過本人通過改進犁的構造,一頭牛可以拉三個犁頭,還有新型播種工具——筒車,大幅度的提高了耕種的效率。趙過的農業革命進展很快,由最初的關中地區,逐漸向全國擴散。精耕細作提高了產量和效率,從而使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結語
雖然漢武帝在位時期,身邊的人才猶如走馬燈一樣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有些人是他始終倚重的,在漢武帝一朝,三個方面的人對漢武帝一直都很重要而不擔心被拋棄,一個是軍事人才,這是國家的重要保障,是漢武帝的重中之重,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一個是思想控制,提供他集權做法的合法性,以董仲舒為代表。還有就是理財,以桑弘羊為代表,這是保證他戰爭和好大喜功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不但知道什麼人該怎麼用,也知道哪些人只能用一時,哪些人可以用一世,每個人都可以在漢武帝手中發揮對漢武帝最大的價值。漢武帝表面上是因為做了很多大事而被稱為大帝,但是這背後,漢武帝最突出的,是他對人才的運用,這種能力,在古代帝王中也是屈指可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