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前央視「一哥」,
新聞聯播主播張宏民,
因獨自坐在街頭吃雪糕,
又被炒上熱搜的新聞,
且被嘲笑是「失敗者」:
「一生未娶,活著有什麼意義?」
「再優秀,無兒無女也是失敗者」
......
這種用生育能力綁架人生高度的觀點,
再一次刷新三觀。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長輩說:
「在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年齡的事」,
具體可以體現為:該上學時努力上學,
考上一所好大學,大學畢業之後,
找一份被人認可的工作(穩定,朝九晚五最好),
拿著固定的收入,到了結婚的年齡時,
相親結婚,之後生兒育女,
晚年兒孫繞膝,此生無憾。
以上,就是所謂的大眾認可的
相對成功的人生模式。
如與其背道而行,
則被人詬病:失敗的人生!
這個世界,
對別人指手畫腳的人總是很多:
「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這樣做是正確的,那樣做是錯誤的……」
你的人生,總是被人輕易的否定。
不禁想問:
我們的人生,
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01
在自己的領域,找準自己的節奏
人生只有一種成功,
就是在自己的領域,
按照自己的節奏過完一生。
前些時日,又看到一則視頻:
視頻中的老師正在給臺下的學生
灌輸所謂的「人生規律」——
三年後上大學,十年後過上穩定的生活,
三十歲時,人生軌跡基本定型......
這種「統一」的人生模式,
真是無處不在。
我們總是習慣按著家人、
老師的期望去做一些事情,
習慣性在意別人的評價,
把外人的標準當成約束自己行為的標準,
生活的一切看似按部就班,
實則漸漸失去了掌控人生的權利。
大眾「認可的」人生模式,
適合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風景,
我們不必追求雷同。
《奈飛文化手冊》裡說:
「不要總是關注別人在做什麼,
多想想自己應該做什麼。」
讓自己過得好,
也是對人生負責任的一種體現。
@Zz耗子 :這一路走來,無數次被定義, 被要求,被選擇, 我跳出了那個原本可以舒適的, 拿著夠養活自己的工資,精緻的打扮好自己,然後有個合適的對象平平淡淡過日子的生活。雖然獨自承受了部分人都承受不了的許多可怕又危險的事情, 但我依舊覺得我是幸運的。
人生本就是靈活的,
不需要被規定的死死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不需要聽任何人擺布。
敢於跳出舒適圈,
才能遇見幸運的自己。
人生更是一個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
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和方向,
在自己的領域,找準自己的節奏,
欣賞自己,不斷成長,微笑向陽。
02
放慢腳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生活的本質就是以生為目的活下去,
過的每一天都是努力生存下去的動力。
當今快節奏的生活,
每天的我們,或許從一睜眼開始,
便奔波於各種排滿的行程,
甚至機械地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
可是生活真的本該如此快節奏嗎?
@夏天的麥田: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對很多事不大在乎。三十歲以前,我也活得比較隨意,凡事隨遇而安,並沒有很努力去追逐自己喜歡的生活......其實最主要還是因為沒有目標,不知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所以,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都覺得不對勁,都不在狀態。
很多時候,迫於環境的影響,
我們做著不想做的事情,
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卻又努力掙扎著,迫切地想要活出自己。
正如周國平所說:「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活成了普通人,
只有少數人活成了自己。
人生並非一蹴而就,
需要適時放慢腳步。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
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
在感嘆時光飛逝之際,放慢腳步,
才最接近生命的本真,更能彰顯人生的質感。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行走,
渴望抵達憧憬的美好,
任光陰不動聲色地變換,
觸碰人間煙火中最真實的自己。
不要試圖讓別人給你指路,
也不要復刻別人的生活。
如何生活,你自己的心裡最清楚。
現在開始,放慢腳步,
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重新遇見更好的自己。
03
人生百態,人生也理應百態
煙火人生,是一道多解題,
每個人生而不同,註定答案也不同。
人生從來就是千姿百態,也理應百態。
每個人都會為了實現
自己心中美好生活而奮鬥,
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
但季羨林卻說:「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
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對於個體來說,不完美才完美,
對於人生來說,不完滿才完滿。
只要活下去,
人生中,每一分鐘的過程都是目的。
人生沒有「應該」是什麼樣,
多樣性才是人生的本質。
我們只需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在人生這張白紙上,
書寫下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