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臨近春節了,作為我國的傳統的節日,春節時期有很多事情要忙碌。猶記得在小時候,早一個月就為了春節做準備,熱鬧的集市,喜慶的聲音,都成為春節的記憶。儘管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快,但是我們對於春節的重視的一如既往。
在春節期間,貼對聯,拜年,壓歲錢,都成為了不變的回憶。小學時期的寒假作業,永久不變的收集對聯差點成為噩夢,當然,現在有網就能搞定了。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貼春聯,又有哪些忌諱呢?
宋代詩人王安石曾寫過一首《元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面的桃符其實就是最早的春聯。據說,這是因為早期的人們認為桃木可以驅邪,可以趕走鬼祟,現在還流傳著一些傳說呢。慢慢的,就形成了習慣。要追溯春聯的歷史,可以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那個時候的人們,會在春節時期在門上掛上桃符,寓意著來年萬事如意,是一個勞動人民的精神寄託。到了漢朝時期,就形成了在桃符上畫神的畫像,寫神的名字,然後放到大門兩側。
到了五代時期,就演變成寫一些東西,放到門口了。據說,第一幅春聯是在一千多年前由後蜀主孟昶完成的,對聯上書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還被掛在了門上。後來,春聯在明朝時期興盛。不過,這可能和文人沒多大關係了。
據傳,當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在這裡度過的第一閣春節,就下了一道旨意:「公卿世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朕自親觀。」當然,朱元璋不僅下了令,還親自動手寫了。不得不說,真是一個省錢的皇帝。
諸位臣民得知不僅要寫了春聯貼在門上,還要皇上親自監督,這樣一個展示的機會,自然誰都不會放過。於是,當朱元璋除夕夜出巡時,看到的就是一派祥和,簡直就是盛世之相,朱元璋十分高興,畢竟這是他的功勞。沒想到,還有一戶人家門上空蕩蕩的,問了才知道是一家屠戶,沒認識字,這寫春聯的事情就耽誤了下來。
朱元璋自然不想讓這件事壞了興致,就親自寫了一副殺氣騰騰的對聯。此後,春節貼春聯就此流行開。
當然了,貼春聯不是簡單地將對聯按在牆上就好了,是有講究了,如果常識都做錯了,是會被人笑話的。
首先,就是左右位置。不熟悉對聯的人,經常會把左右的對聯貼反了,雖然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徵兆,但是會引人笑話的。應該怎麼分辨呢?大家都知道,上下聯是長聯,字數相等,可以按照平仄來區分,可以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
其次,就是不能不貼橫幅。作為對聯裡面的短橫幅,很多大門比較高的人,就直接忽略了,其實這是不對的,沒有橫幅的春聯是不完整的。在早期的時候,橫幅是從右到左的寫法,隨著現代的改進,大多數都變成了從左到右的寫法了。
接著,就是春聯字數的講究了。春聯最好是單數的,比較吉利,還有,春聯裡面如果有「春」字,最好不要貼在大門口,這在古代是青樓之地才會貼的。
還有,貼春聯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有個俗語叫「二十八,貼花花」,「大年三十,貼門對兒」,什麼時候貼哪,老祖宗早以告訴我們了。當然,最好在除夕的早上六點到十二點之間貼,在貼的時候,順便將舊的換走,也罷過去一年的糟心事帶走,有除舊迎新之意。
當然,有特殊情況的人,還是得特殊對待的。如果走在街上,看到一戶人家貼的是白色春聯,也不要驚訝,是因為他們家庭在辦過喪事。畢竟,在過年的喜慶日子裡,貼紅色是為了高興,這是不合適的,而素色則是為了緬懷先人。
歸根究底,春聯是我們對於新的一年的期盼,對來年新的嚮往,在新一年的開端,還是認真的一點為好。
過春節的時候,對於貼春聯的忌諱,你還知道哪些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