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APP:健康減肥社區打造自主產品獲盈利
2015-05-12 07:40 薄荷 盈利 產品
女性已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消費的主力,「她經濟」領域是當下各大商家爭奪的重要戰場。而「減肥」問題,恐怕是女性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剛立夏,穿裙子的季節即將到來,國內最大的減肥社區薄荷APP上已熱鬧非凡,女孩們都在咬牙跺腳發誓要減肥,薄荷上的自主品牌健康食品也成了搶手貨。從半年時間的電商嘗試,到如今的自主品牌健康食品的研發和銷售,薄荷走了一條垂直社區很少嘗試的經營模式。堅持「少數派」的薄荷在今年4月份已實現盈利,並力爭在2017年之前上市。
(薄荷網創始人馬海華)
馬海華在2008年創立了薄荷網。他的初衷是想用科技改善健康,而減肥則是最好的切入點。
當穿戴式健康智能硬體開始慢慢走進市場時,健康領域也邁入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黃金時期」。用馬海華的話說,「網際網路健康才開始真正啟動」。
對於薄荷網來說,現在正是最好的時代。
垂直社區的盈利模式,一直是網際網路探討的熱門話題。58到家CEO陳小華在黑馬營的演講中曾提到,做社區是最難的事情。社區以人的話題、人的興趣點為導向,但人的興趣點又經常轉移,因此社區存在「短期高頻,長期低頻」的特點。
而社區的盈利模式更是難上加難。薄荷網在2009年嘗試了在線收費減肥指導服務,作為「社區增值服務盈利模式」的最早先行者,薄荷網有不俗表現。到了2013年,薄荷網每年有一兩千萬的收入,基本實現了盈虧平衡。
但馬海華看到了這個模式的瓶頸。「減肥這個事,營養師的指導服務,說白了屬於錦上添花。哪怕再牛逼的私教指導,如果你不動,也減不了肥。這種模式沒有把握用戶最飢餓的點。」
馬海華一直是垂直社區盈利模式的先行探索者。2013年年底,薄荷網開始嘗試做電商。經營了大半年,每月銷售量200萬,去掉成本與固定開支,「恐怕還得虧損一點」。
馬海華意識到,渠道的核心是管理流量,但在垂直社區流量很容易達到天花板。
(薄荷3大APP)
目前薄荷3大APP(薄荷、食物庫、輕卡減肥)共有3900萬用戶,日活超過70萬,其中薄荷APP日活40萬左右。但即使是活躍度非常高的社區,其流量也是有限的,這預示著做電商未來前景堪憂,「月銷一兩千萬可能努努力就達到了,上億的銷量就很難」。
馬海華也看到了電商領域的慘烈競爭,「每一個電商都在打仗,前期都在虧本攻城掠地,戰到最後才是贏家」。
而減肥領域的現狀是,不缺渠道,缺好的產品。馬海華認為,這種現狀與四五年前手機市場、電子消費領域非常之像。那時候中國出現了小米,出品了接近三星品質的手機,價格卻只有一半。小米砍掉了中間環節,將高性價比的產品投入市場。
「市場的反饋是嗷嗷叫的」,馬海華從小米案例中獲取了靈感,他發現在超市中購買的健康食品,成本價一般都僅佔市場售價的10%-15%,其他全都花在渠道、經銷費、上架費等一系列中間環節上。
薄荷終於找到了用戶的痛點。不是減肥服務,而是直接讓用戶能執行起來的健康食品。薄荷決定打通中間渠道,生產高性價比的自主品牌健康食品。
馬海華找到了荷蘭帝斯曼、美國杜邦、上海交通大學營養系等專業食品研發機構與薄荷團隊合作開發產品,並尋找最高標準的頂級代工廠負責生產。
2014年11月薄荷自主品牌產品投入市場,反饋「超出了想像」。目前,薄荷的自主產品月銷售額超過1000萬,4月已淨盈利超過200萬。
這還是在部分產品斷貨一兩星期的情況下達到的銷售業績,火爆程度可以想像。這比馬海華預期在今年10月份盈利早了半年,市場反饋如此之好,可見健康減肥市場對好產品的極度渴求。
是不是所有垂直社區都適合做產品?馬海華認為也並非全部適用,品牌產品線豐富、品類健全的領域比較適合做電商。比如母嬰領域,好的品牌、產品非常多,產品跨度太大,如嬰兒輔食、奶粉、衣服、玩具等,很難再做出優秀的產品。
馬海華還透露,薄荷目前正在準備C輪融資,預計近幾個月即將完成。
薄荷的這種探索無疑是成功的,沒有萬能鑰匙和統一法則,需要分析不同垂直社區的特點,才能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繫,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作者王奕,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王奕